“灯火阑珊觅知音”
——宋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2022-11-24 08:53张雨豪韩再红
黄河之声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青玉案乐段乐句

张雨豪 / 韩再红

引 言

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学理念,这足以看出诗词和音乐的重要作用,艺术歌曲的歌词来源于古典诗词,音乐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李砚用现代的作曲技法为这首词配上动听的旋律,将二者有机地融合,使音乐美与文学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简介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词人已经投奔南宋十余年,但依旧没有受到当朝统治者的重用,只让他去地方担任散职,面对着国家日益衰落,而统治阶级无所作为,偏安江左,仍旧沉迷于声色犬马中以粉饰太平,在这种处境下辛弃疾感到悲痛万分,请缨报国无路的他在临安写下了这首哀怨的词,表达了词人政治上的失意,但不愿随波逐流的高贵品质。

(二)词曲作者介绍

1、词作者

辛弃疾,南宋将领,著名豪放派爱国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有“词中之龙”雅称。他力主抗金,一生命运多舛,壮志未酬。现存词六百余首,著有传世之作《稼轩长短句》。

2、曲作者

李砚,湖北潜江人,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内地新生代作曲家、新锐音乐制作人、北京心乐理创始人。创作及改编的艺术歌曲有《凤求凰》、《白头吟》、《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两相思》等。

二、《青玉案·元夕》的作品分析

(一)文学分析

这首词创作于元宵节,作者从灯火辉煌的节日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冰雪清高、不同于其他涂脂傅粉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者虽经历政治失意后但依旧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全词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上阕描写了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描写了主人公在游人如织中寻觅出一位立于灯火稀疏处甘守寂寞的女子,这其实是词人人生理想的化身,构思精妙、婉转含蓄。

(二)音乐分析

1、曲式结构分析

李砚版本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结构为再现单二部曲式的声乐作品。总体由前奏(1-5)小节;A乐段(a+b):其中a乐句(6-14)小节、b乐句(15-24)小节;间奏(25-26)小节;B乐段(a'+c+b):其中a'乐句(27-35)小节、c乐句(36-44)小节、b乐句(45-54)小节以及结束句(55-59)小节组成。全曲共59小节,4/4拍,为#f羽雅乐七声调式,羽调式本身具有凄切哀怨、轻悠柔和的特点,因此赋予了这首作品黯淡忧郁的情感基调。

2、旋律分析

前奏为第1-5小节,钢琴伴奏以舒缓的旋律行云如水般地交代了歌曲的情感态度,其中偏音变徵(#2)的出现给这首作品带来了朦胧之感也成为全曲的点睛之笔。

A乐段为第6-24小节,唱词为上阙部分,开头以弱起小节进入,八分音符加附点、大切分等节奏型以及通过自由模进、变化重复(同头换尾)的旋律发展手法构成了舒缓的旋律线条,由低声区到中声区再到低声区,仿佛词人为听众静静地诉说着一切,娓娓道来,24小节开始由A乐段的柔板(Adagio)变成行板(Andante),情绪由舒缓逐渐变得紧张。

24小节末及25-26小节左手的钢琴伴奏是快速密集的下行十六分音符以及与之反方向进行的右手附点节奏级进上行,极富张力,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将歌曲引入到下阙部分B乐段中第27-35小节的a'乐句,a'乐句虽与a乐句曲调唱词相同但速度却截然相反,在歌曲速度的紧张推动下仿佛词人苦苦追寻的“那人”马上就要出现在词人的视野里,为后边的抒情埋下伏笔,c乐句是以五个“啊”为唱词的曲调,抒情性较强、较自由,旋律发展呈现为后一个“啊”比前一个“啊”的音要高,是作者见到“那人”后激动的心情与无以言表的写照,将情绪推到了高潮,是整部作品最精彩的地方,随后45小节开始,速度又回到了柔板(Adagio),唱词与A乐段的b乐句完全重复,紧接着在55小节处又增加了结束句:“蓦然……阑珊处”,结尾以七拍的“处”结束全曲,一字多音的旋律发展手法给听众留下了声断意不断的若隐若现、意犹未尽之感。

3、调性分析

歌曲《青玉案·元夕》是一首#f羽雅乐七声调式,这部作品有着自身的特点,表现为调式和调性的变化,作者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既有民族特色也融入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歌曲的调性稳定,只有结束句的调性存在变化,体现在#f羽的同宫系统调#c角调式上,虽然全曲没有在#f羽调上结束,而是结束在#c角调上,但给人的感觉依旧是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

(三)审美特征分析

1、旋律音韵美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这十二个字对诗歌的内容和形态进行了概括,这一创作手法也被贯彻到这首歌曲中。《青玉案·元夕》有着严谨的结构,演唱起来韵律十足,这是受诗词句式与押韵等因素的影响。句式方面:上下阕基本相似,只是上阙的第二句是由三个字组成的叠句,而下阙是由连续三句的七字排句构成;押韵方面:歌曲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押u韵,即“树”(shu)、“雨”(yu)、“路”(lu)、“舞”(wu)、“缕”(lü)、“去”(qu)、“度”(du)、“处”(chu),这样不仅赋予了诗词的吟诵性也赋予了歌曲的歌唱性。歌曲的韵律、句式与诗词的格律、句式相辅相成,使歌曲在演唱时旋律更加流畅、朗朗上口,音韵美十足。

2、诗词意境美

古典诗词追求言外之意,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体现了从有限到无限地超越美。《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上阙写景下阙写人,上阙“凤箫”、“玉壶”、“鱼龙舞”点缀了繁华的元夕夜色,妙不可言;下阙“蛾儿”、“雪柳”、“黄金缕”是古代女子佩戴的装饰品,她们盛装出席,在行走过程中不断说笑,走后只有香味还在暗中飘散,但是所有的美景都是铺垫、所有的美人都是反衬,词人终于在一角残灯旁看见了“那人”,“那人”或刚好回眸四目相对,词人此时的眼睛有蓦然回首的惊喜、一夜寻找的艰辛和最终找到的欣慰,意象高妙。“灯火阑珊处”有可能是实写、也可能是词人心中的孤寂、还有可能是汴京城里的灯火阑珊;“那人”可能是词人的意中人、也可能是自己的信仰、还有可能是南宋朝廷或是遥远的都城,这种“留白”唤起了人无限的联想与想象。

三、《青玉案·元夕》的演唱处理

(一)以气运声

唐代《乐府杂录》提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充分证明了气息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性。这首作品是4/4拍,演唱时要注意强弱规律,A乐段起句“东风”为弱起小节,且音区较低,所以要保持哼鸣状态,低音高唱,要把重音放在下一小节的“夜”字上,随着“更吹落星如雨”音逐渐变高,气息要吸的较深,使整个乐句富有流动性;“宝”与前一乐句的“雨”为八度下行大跳,位置一定不能掉下来,否则声音会发虚;“声”、“动”、“玉”三字音相同,因此需要将气息均等的分给每个音,这三个字尤为注意要保持统一的声音位置,稳定好歌唱腔体,否则会出现“里出外进”的现象;“蛾儿雪……盈盈暗香去”要注意气息的连贯性,其中“雪”正处于强拍,需加强语气,所以更需要有良好的气息作为动力来推动情绪的发展,“暗”是“盈”的七度下行大跳,依然要保持高位置,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字需要演唱者进行弱处理,因为这样符合歌词本身所要表达的;“蓦然……却在”此处演唱时要保持高位置“说”的感觉,此处腰腹对抗不宜过强,轻轻地说出即可;紧张的间奏过后为B乐段,虽与A乐段歌词一致,但情绪和速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需要有更深的气息作为支撑,同时气息要推动起来,不然整个乐句会显得不灵活没有生机,所以这尤为考验演唱者对气息的把控能力;歌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抒情性极强的五句大连线“啊”,此处速度可以放慢,这五句“啊”的音高、力度逐渐增强,要保持低喉位和越来越深的气息去推动,尤其第五个“啊”最好做到不换气,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个“啊”要持续十拍,也就要求演唱者须在第四个“啊”结束后迅速将气息吸满,演唱时均匀地吐出;B乐段b乐句又回到了原速,气息运用于上文一致;结束句的“处”要进行渐弱处理,气息缓缓地托着声音在钢琴伴奏的衬托下将它传送到听众耳边。

(二)字正腔圆

明代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提出:“凡敷演一字,各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这告诉我们在作品演唱过程中要将以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清晰地咬字和吐字会使歌曲的韵味得以表现。字头是发音的开始,需要咬得既迅速又准确,否则发音会含糊不清,字头咬住后就可以圆润地过渡到字腹部分,最后归韵到字尾,一气呵成,例如“夜放”的“放”字,字头是f,为唇齿音,咬字时上牙轻抵下唇,靠气流与嘴唇的摩擦产生声音,最后再过渡到字腹ang上;字腹要在字头咬准后饱满地将其吐清楚,科学的延长字腹,例如“暗香去”的“香”字,字头x,字腹iang,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将i圆润地吐出,再归韵到ang上,由于“香”对应两个音节,所以在归韵中要用气将其连接在一起,包括“黄金缕”的“黄”字亦是如此;字尾的归韵关系到整个字的完整性,它的作用不言而喻,要将其灵巧的收住,例如歌曲中的“树”(shu)、“雨”(yu)、“舞”(wu)、“度”(du)等字,字尾都是以u收尾,嘴唇发力微微向前呈小口型,在归韵后收音,收音时要把每个字收干净,这样有利于下个乐句的开始。字正腔圆对诠释好一首作品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同时它也是一个歌者所必备的修养。

(三)融情入境

古诗词艺术歌曲要感染听众就要做到“声”与“情”的完美统一,笔者在收看〈黄河电视台·专访女高音歌唱家郭森〉这档节目中注意到郭森老师提出:“多注重音乐表达,不要在台上喊,不要去轰炸观众,最终你要感动观众”,笔者认为要想感动观众必须做到融情入境、以情带声,歌唱技术都是服务于情感表达的,这样才会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A段歌曲开始速度较慢,情感色彩是柔和的,气息托住声音唯美地表达出元夕灯火辉煌的画面感即可;“宝马……鱼龙舞”要唱出词人所见车马、游人热闹纷繁的喜悦以及悦耳的凤箫声与彩灯月色相映成趣的应接不暇,其中“香满路”的“香”在演唱时要轻声细语的表达,仿佛真的闻到了香味,陶醉在其中;“蛾儿……暗香去”,这些妆容精美、穿戴整齐的丽人们有说有笑地走过,但是依然不是词人关切的,外边的世界越喧哗词人的内心也就越孤独,词人只想寻觅一位和他一样的佳人,所以在演唱过程中要唱出求而不得、落寞无奈的心情;“众里……阑珊处”,就在词人千百次寻找以为没有希望时,此时不经意回首,那个人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未曾离开,词人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演唱时要沿着“未得时的艰辛与得到时的欣慰”这一主线,将这种错综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其中“寻”要加重语气,表现出焦急感、“蓦然”要唱出恍惚的失落感、“在”和“阑珊”要唱出坚定和喜悦的感觉;B段速度加快为接下来的抒情奠基,歌曲中连续的五个“啊”是整部作品的高潮,是情绪迸发最高涨的部分,演唱时情绪要激动兴奋,音量由弱到强来推动歌曲的发展,体会词人激动的心情;之后旋律回到原速并重复“蛾儿……阑珊处”曲终,最后的“处”时值较长只需轻声送出即可,声虽断意情不断,给人带来意犹未尽之感。

结 语

由李砚作曲的《青玉案·元夕》不仅让听众更好的深入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古典诗词带给我们魅力、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带给我们的震撼,改编成声乐作品后使得整部词作的艺术价值得以提升。因此,对于这类歌曲的演唱首先要深入了解创作背景,多些摄入文学知识;其次歌者要对整首作品进入全面的研读,充分做好案头工作,包括歌曲的节奏变化、强弱力度、旋律等;最后要与词人进行“交流”,深度挖掘情感内涵,以情带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这样对演唱者更好诠释这首声乐作品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青玉案乐段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冬至寄远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微评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锦诗:青玉案·元夕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