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智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11-24 07:29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训物流智慧

刘 君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商务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1)

智慧物流是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物流环节,实现设施、设备智能决策和全过程控制的物流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替代和超越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具体而言,物流企业设置条码、传感器、GIS等设备,采集物品信息,通过互联网在物流网络各个节点共享数据信息,运用大数据、智能算法等信息技术做出各物流网络节点的最优决策,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供需平衡,调动整个物流系统集成化运作,达到智慧物流的管理目标,最终以最低的成本、最优的路径在合理的时间内将货物送到客户手中。智慧物流优化了供应链协作关系,提升了物流整体效率。专家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1]

企业要求复合型物流人才不仅熟练掌握基本的业务操作,还要熟知智慧物流相关技术,而现有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无法胜任相关工作。人才的匮乏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高职院校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实施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方法的人才教育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人员深入企业和高职院校走访调研,收集了323份调查问卷,其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208份、专业教师50份、物流企业65份。在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选取高职院校实际优化案例,分析其人才培养方案,对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定位、实训课程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进行优化,以期为后续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一、升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仅仅是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简单培养成生产线上的仓储员、分拣员和理货员[2],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较弱,而大多数企业更希望获得能够操作物流智能设备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该定位在中高级人才的培养。物流管理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高职院校和专业性,培养技能过硬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据调查统计,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专业培养对工作有一定帮助,占比为56%;其次是有帮助的,占比为21%;再次是没有帮助的,占比为14%;极少数认为非常有帮助,占比为9%。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智慧物流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智慧物流的发展,物流企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随着无人机、物联网、智能仓储、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很多物流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会采用人工智能设备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岗位,例如,仓储采用分拣机器人、堆垛机器人,终端配送采用无人机等。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新形势的转变。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求专业教师通过调研,熟知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增设了智慧物流专业。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应该是既懂物流业务,又熟悉智能化作业技术和数字化运营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智慧型物流应用人才。[3]

物流应用人才不仅需具备物流运营与管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等理论基础,还必须培养服务观念,提升实践能力,掌握智慧物流相关技术,熟练智慧物流设备的应用。物流企业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不仅拥有物流的业务技能操作能力,还要掌握物联网应用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等智慧物流所需的专业能力。[4]从国际职业教育角度看,美国已经形成较成熟的物流学科体系及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并建立了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培养出适应市场的多样化人才。新加坡结合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与企业生产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企业、学校、实训中心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5]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智慧物流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物流课程实践内容过于陈旧,没有体现出现代物流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实践操作缺乏专业实训室的智能设备,这严重制约了实训教学。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实践实训课程课时少、实训手段简单等问题,物流教学停留在上机模拟阶段,这导致许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岗位适应能力较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设置物流信息技术、国际货运代理、系统规划设计与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以培养具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通用型物流人才,但课程设置普遍侧重于传统的功能简单型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基础业务操作与管理,智慧物流相关专业课程较少。据调查问卷分析,在物流毕业生希望加强培养的课程中,占比最多的是实践实训课程,比例为57%;其次是专业核心课程,比例为 24%;再次是专业拓展课程,比例为 12%;最后是公共课程,比例为7%。所以,针对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应适当提高实践实训课程的比重,开设智慧物流相关实训课程。

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的知识拓展、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兼顾公共课、专业课以及实践实训课,进行教学创新与特色专业建设。面对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学生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接受了企业物流专业技能的培训。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海西”区域物流企业的工作特点,调整专业定位,以增强学生服务能力进阶为主线,构建智慧物流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选择适合智慧物流发展的教材,打造智慧物流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增加智慧物流相关基础学科,开设“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智慧物流设备管理”课程等,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实操化的物流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高职院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智能化服务能力、系统规划设计能力和物流信息管理能力。[6]

表1 智慧物流方向核心课程与必修课程表

续表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的兴趣。而实训课程大多以物流设备认知和物流基础业务操作为主,信息采集方式单一,仅仅配有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或物流系统的模块化操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设备更新换代很快,而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多为校内基地,自投自用,资金不足,提供的物流硬件设备和专业软件设备有限,有些已经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比如,物流行业里AGV小车几乎每年都会更新,每一次在功能和应用范围上都优于上一代,而现有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智慧物流培训的需要。[7]

实践教学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要与物流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只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才有利于其今后顺利履行岗位职能。日本物流专业课程强调多样化,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其职业院校一般都有培养实验基地和合作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因此,物流教育应坚持以学以致用为核心,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模式,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在教学中增加培训课程(如“物流配送技术”“自动化仓储模拟实验”等),将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各种先进技术设备纳入到物流设施设备类的课程中。

高职院校教师应掌握新兴智慧物流技术的方法,关注行业最新动态,主动学习先进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将先进的智慧物流技术纳入实践案例库,将校内物流实训基地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平台,全方位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践,将智慧物流发展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岗位技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高职院校应加强物流实训室建设,及时更新物流设备,引入智能化设备,增加AR眼镜、AGV引导车、分拣机器人、货到人拣选系统等,提高学生使用智慧物流先进设备的能力,切实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物流技术研究等功能。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践教学,引进企业入校,建立“校内工厂”,结合实际项目,探索跨境物流与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

近些年,高职院校新进的年轻教师大多实践经验不足,骨干教师较少,在智慧物流环境下,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技术应用的教师尤其缺乏。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缺乏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会影响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很多教师,都是毕业之后直接进高职院校教书,没有物流企业的从业经验。据调查问卷统计,取得相关职业证书的教师占比为66%,能全面系统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占比为17%,近三年在物流企业工作六个月的教师占比为12%,参加相关技术研发工作的教师占比只有5%。由此可见,大多数教师只是获得了职业证书,但缺乏对智慧物流相关技术的深入了解,缺少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满足智慧物流企业的要求。[8]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物流人才培养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能力。教师应了解智慧物流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的变化,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借助智慧物流应用较好的企业平台来了解发展趋势。

当前,为了培养出智慧物流人才,高职“1+X”证书制度开始试点运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物流管理“1+X”认证考试,以适应智慧物流的快速发展,更好地融入智慧物流行业中。高职院校引进专业教师时,主要考虑具有物流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很多国家非常重视教师的入职资格,一般在入职前都要进行培训,而且必须达到要求方可录用。比如,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教师资格证书,还要有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且需要在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上工作3~5年。高职院校应完善教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考核因素。由于智慧物流发展飞速,教师应积极参加企业实践。[9]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物流行业活动及培训,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了解智慧物流的市场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派出学习能力强的专职教师到具有先进信息技术系统的物流企业挂职,以丰富其实践经验,掌握前沿技能,学校要为专职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和进修的机会。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教师发展中心”平台,为教师提供优质师资培训机会,与太古冷链物流、京东物流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教师培训项目,与德邦物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五、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既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堂教学资源传授理论知识,也要利用企业的生产现场和智能设备等资源获取岗位技能和实践经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停留于较肤浅的层面,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只是解决用工荒的一种途径,学生去企业实习也只是从事最简单的物流工作,所以,学生几乎无法观摩和实践先进的物流技术。据调查问卷分析,只有4%的物流企业认为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25%的企业认为毕业生能较快适应工作;大多数企业认为一般,占比为60%;还有11%的企业认为较慢。由此可见,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学生实习环节有待加强。

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投入资金、引进技术,许多企业在这方面领先于高职院校教育,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虚拟物流生产实训平台。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拥有智能设备的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讲解智慧物流最新发展动态、智能设备及技术操作流程。针对企业现有职位,高职院校有计划地安排各年级学生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条件,了解智慧物流企业的发展情况,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真正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了解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熟练运用新信息技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企业而言,学生熟悉生产流程,到岗即可工作,节省了培训时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燕京理工学院与苏宁物流合作,将苏宁物流仓库作为实训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苏宁企业解决了物流人才暂时短缺的问题,学生则通过项目操作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宁波某职业院校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进入企业轮岗实习,企业进入校园建设实训平台,学院与企业签订协议,成立九龙国际物流学院。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建立信息平台,深入探索联合教学、联合创新、联合师资培养等合作方式,改变现有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堂与企业运营场景的融合,构建智慧物流教育新生态,全面助力智慧物流人才培养。

六、结论

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技术的创新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智慧物流应运而生,这必将推动物流行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物流复合型人才。当今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产。目前的物流人才供给已经无法满足智慧物流发展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10]为了适应智慧物流时代物流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物流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11]在智慧物流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应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合理运用教学模式、加快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等一系列改革实践,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地满足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智慧物流转型升级。[12]

猜你喜欢
实训物流智慧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韩国智慧物流,为了物流产业的革新
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探索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