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语文”内涵解读、教学路径与展望

2022-11-24 20:17吴昌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

吴昌龙

[摘 要]“兒童的语文”是符合规律的语文,是成长性的语文,是以涵养儿童母语品质为旨归的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是儿童的语文的引领者和杰出代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认真解读“儿童的语文”的内涵,探寻其教学路径,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凸显儿童本位,充分调动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丰富、发展儿童的语文内涵,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儿童,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的语文;儿童教育;教学展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5-0012-04

卢梭说,世界上有一门学问最重要又最不完备,这门学问就是关于人的学问。推而广之,研究儿童的学问便是教育领域最值得研究的,也是最不完备的学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险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1]然而,儿童探索世界、获得知识显然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的。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儿童自由成长的场所。探索富有成长思维、成长意识的儿童的语文教育教学生态,具有非凡的意义。

于永正老师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通晓儿童教育的代表性人物。陆志平先生评价于永正的语文教学就是五个字:“儿童的语文。”陆志平先生中肯的评价,不仅获得了于永正老师的高度认可,还获得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同。于永正老师50余年探索儿童成长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对当下乃至今后儿童的语文教育教学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儿童的语文”的内涵解读

周德藩先生说,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小学语文不但姓“语”,还姓“小”。应该说,周德藩先生很好地诠释了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习对象。于永正老师的“儿童的语文”的内涵是什么呢?张光鉴先生说:“于永正蹲下来看学生,他和学生相似,所以他成功了。”这句话很有画面感和形象感。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了童趣。他蹲下来就和学生平等。在课堂上,他演猫扮狗,把课堂经营得有声有色,他的话学生听得懂、乐于接受,他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袁浩先生说:“于永正是成人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这样的使者,容易被孩子接受。一个老师怎么能让孩子接受、喜欢,这是一门学问。于永正老师说:“‘儿童的语文’的确是我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一张名片。”[2]  著名教育学者成尚荣先生曾撰文说,儿童生活有“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它们相互整合、相互融通,又相互冲突,使儿童时常陷入价值困惑。[3]儿童在还原世界本源的同时,思维天马行空,容易产生奇思妙想。认识儿童,就应当关注儿童的整个世界,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实现儿童生命意义的成长。于永正老师的“儿童的语文”教学善于把握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能够尊重儿童的心理,呵护童心,与儿童平等对话。

二、“儿童的语文”的教学路径

(一)隐性备课最重要,是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和追问的基础

于永正老师指出:“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隐性备课最重要。”[4]儿童很难发现文本中隐含的信息。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体验和追问。在执教《藤野先生》一课时,于老师完美地诠释了隐性备课的重要性。

出示课文,学生读: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然后,于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师:什么时间让“我”抄写讲义?

生:周六。

师:什么时间把改好的讲义还“我”?

生:第二三天便还“我”。

师:第二三天是哪一天?

生:周日或周一。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惊讶)原来藤野先生牺牲了休息时间去批改作业。

师:(顺势点拨)简单的几个时间点,就把严谨认真的藤野先生给展现出来了。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隐性备课发挥了重要作用。于老师抓住几个时间点,重锤敲打,层层追问。这样,使藤野先生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批改作业的严谨认真的精神水落石出、跃然纸上。隐性备课展示了文本细读的功效,使阅读教学迈向了对文本意义的追寻。隐性备课与意义追寻,使师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取、丰富和积累了阅读经验。这样避免了学生随意和肤浅的阅读,引领学生获取更多有意义的信息。

(二)教师示范很重要,是师生之间表意传情的桥梁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学生所模仿。教师具有鲜明的、显性的示范作用。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鲜明地指出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本质: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行动去慢慢影响儿童,让儿童幸福地成长。

纵观于永正老师的课堂,示范引领比比皆是,尤以朗读最为显著。于老师的朗读总是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017年“人教社杯教师暑期朗读大赛”活动,邀请于永正老师示范朗读了一篇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一年级的课文《一分钟》。大家深深折服于老师高超的朗读艺术,纷纷求解朗读之道。于老师指出:“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5]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对学生的指导也就游刃有余了。

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示范引领呢?徐世英先生认为,朗读如同赋予作品生命。[6]为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抓住朗读示范的契机,及时构建师生之间表意传情的桥梁。当然,教师的示范引领应减少单一机械的“标本”示范,应尽可能地提升示范的艺术性,以巧妙的教学智慧引领学生朗读。

(三)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是师生课堂和谐共融的活化剂

于永正老师在谈到“如何把课上得‘有意思’”时认为,课堂“有意思”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轻松幽默,有意思。上课要举重若轻,要风趣幽默,要尝试游戏。二是教出“恍然大悟”来,有意思。词语教学要结合生活,写字教学要多些形象感。三是多多范读,有意思。四是学有收获,有意思。学习要获得语言、情感、能力、兴趣、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在于永正大部分的教学课例中,游戏表演是他让课堂“有意思”的首要法宝。《狐假虎威》一课,他读于情,演于形,赋予了课堂神奇的魔力;古诗《草》一课,他别出心裁地引入生活情境,化身“奶奶”“弟弟”设疑问难;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他设置表演情境,演起了“喷雾器”……语言幽默是他的第二个法宝。教学《翠鸟》,他设置情境:“翠鸟们,你们都很愿意接受我的采访。我还想到你们家去坐一坐。你们家在哪儿呀?”学生回答道:“我们家在小溪边上,陡峭的石壁上。那里,洞口很小,而且又很深,所以你们人类是进不去的,只能伸进一只小手。”于老师幽默地说:“你们的家门太小了,再看看于老师(摸着自己的大肚子)的身材(学生被于老师幽默的语言逗得哈哈大笑),进不去啊!翠鸟们,你们就给我介绍一下你们的家吧。”于永正老师的课堂犹如一个个魔力泡泡,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完全给激活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儿童的语文”是游戏表演的语文,是语言幽默的语文。有趣的游戏、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营造儿童言语智慧成长的生命场。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尊重游戏方式,就是尊重儿童的生命;维护游戏机会,就是维护儿童的权利;引导游戏活动,就是引领儿童成长;研究游戏的过程,就是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7]

(四)積累就像布云彩,只有云层厚了才会下大雨

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母语涵养的过程。“涵养”就是积累。但是,当下的语文教学,一些教师过分强调教学理念、教学技法的标新立异,而忽视了学生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忽略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经验的积累。

学生学习语文如何积累?如果总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就会消失殆尽。如《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一文中,黛玉指出: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可见,积累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对语言的积累,于永正老师认为:“走进校门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8】他将积累分为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他认为语言的积累要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生活和情感的积累要多接触大自然,多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积累中增强感受。

三、儿童教育的意义追问

理查德·洛夫在他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用“自然缺失症”描述与自然逐渐脱节的儿童。如何改变“自然缺失症”?关键在于唤醒、引导,让儿童用心感受万物和四季,敬畏大自然。这需要我们对儿童教育观进行深思、探寻——如何理解、尊重、认可儿童?

(一)如何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指基于儿童心理特点、年龄特征而对儿童语言、心理、行为表现等进行认知的一种活动。理解儿童的意义在于对儿童的表现,特别是差异性的表现能够保持客观的认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各有差异。好比在一个开满鲜花的花园里,花期有先有后,不能因为有的花期晚而主观否认某一种“花”存在的客观性。理解儿童,就是要对儿童在学习领域实施差别对待;就是“要使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 [9]。

(二)如何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建立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之上。没有理解,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对儿童的理解,就不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儿童保持一颗宽容之心、敬畏之心。尊重儿童,关键要呵护童心。儿童对自然和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总是抱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认识事物怀有强烈的期望。面对儿童天马行空,甚至匪夷所思的问题,教师应用赞赏的眼光、鼓舞的话语去表扬、去激励,并打破师生关系的壁垒,与儿童建立联系,关注儿童的成长,引领儿童的进步,成为儿童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三)如何认可儿童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时刻要面对一群心灵脆弱,极易受到伤害的儿童。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关乎着儿童的未来。当迈进校园时,有的儿童的内心就开始反复地问:“为什么我的学习总是那么吃力?为什么我的作业总是无法获得老师的表扬?为什么老师总喜欢把我和最优秀的孩子进行比较?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老师还是批评我?”这些问题使他变得更加纠结、郁闷,进而开始了糟糕的一天。这一类悲剧源自教师对儿童表现的漠视。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要在精神上给予儿童积极的影响,认可儿童,让儿童感受到生活充满阳光,从而努力学习。

四、“儿童的语文” 的教学展望

“儿童的语文”,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儿童学习的语文。“儿童的语文”,一定要把儿童放到语文的丛林中去,让儿童去发现语文的河流、森林、鲜花……在儿童探寻语文这部大自然丛书时,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认可儿童便成了实施“儿童的语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一)着眼于儿童价值观的引领

“知识就是力量”,这诠释了知识的巨大价值。知识承载着思想,蕴含着情感,塑造着人格。“儿童的语文”将儿童的情感培养、人格塑造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教育,主要是诉诸情感的教育。人的情感的核心是爱。爱是教育的起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0]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采取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依据人文主题,教材编排了“英雄人物”“祖国河山”“传统文化”等学习单元。这些单元的安排,在小学六年的学习过程中呈螺旋上升、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情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逐步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着眼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是人作为社会人所必备的、最为核心的关键能力之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把语文要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要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语文要素涵盖了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知识、学习习惯和方法、阅读和写作技能等关键能力。“儿童的语文”的教学要基于儿童不同的年段特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如:第一学段关注字词和句子的教学,重视游戏和课堂情趣;第二学段關注段的学习和训练,重视语言情境的创设;第三学段要对篇章阅读和写作进行教学,重视对学生理性思辨和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三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相互衔接,互相融通,共同致力于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着眼于儿童人生未来的发展

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其实也可以说“语文亦人生”。在核心素养时代,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实用的工具,而且能为自己的人生奠基。“儿童的语文”用成长性思维去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用成长性思维去直面当下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致力于“满足个人‘优质生活’需要,协助国民获得个人成功的人生,以营造‘成功的个人生活’,更可以有助于建立功能健全的社会”[11]。因此,审视“儿童的语文”的内涵与价值,就要建立儿童与人生、儿童与未来、儿童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就要把“儿童的语文”看作人成长的奠基工程、幸福工程。

儿童是一部大书,有许多未知的秘密要去探索;儿童是一粒沙,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于永正老师是研究儿童的专家,其“儿童的语文”思想具有指导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追寻“儿童的语文”,需要教师理解其内涵、探索其路径,追寻其意义;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素养、训练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此,“儿童的语文”的教育思想才能继往开来,传承弘扬;儿童才能获得母语的涵养、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9]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于永正.对“儿童的语文”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师,2017(9).11-15.

[4][5][6][8]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7] 成尚荣.儿童研究是教师“第一专业”[J].基础教育论坛,2016(18):59-60

[10] 杨再隋.认知与情感结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0(4):4-5.

[11] 黄光雄.蔡清田.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
加强博物馆软件建设提高博物馆儿童教育水平
浅论文庙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
关于乐高机器人在儿童教育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关于乐高机器人在儿童教育中应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