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依赖性问题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综述

2022-11-25 03:00黄娅妮陈传锋
教育观察 2022年27期
关键词:依赖性祖辈独立性

黄娅妮,王 敏,陈传锋

(1.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2.湖州市第一幼儿园,浙江湖州, 31300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1]。受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幼儿尚无足够经验和能力独立满足自身需求和解决所遇问题,适度依赖成人是正常现象,即与年龄相符的依赖是幼儿健康心理发展的先决条件。[2]有研究指出,3—5岁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5岁幼儿的独立性已经趋于稳定。[3]若幼儿在3—6岁这一成长阶段依赖性未得到及时调整,独立意识未被激发,他们就会认为诸事皆可依靠他人,进而产生一系列成长中的依赖性问题。

从依赖到独立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4]独立性有利于幼儿自信、勇敢、亲社会性及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是其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要的品质。[5]然而,一旦独立性未充分发展而依赖性占了上风,幼儿就会表现出如下问题:变得消极被动,缺乏自信;探索欲与思考力降低;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不足;甚至成年后还习惯于躲在“温室”里。因此,全面了解3—6岁幼儿的过度依赖性的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防患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相关研究梳理如下。

一、幼儿依赖性问题主要表现的研究

(一)依赖的对象研究

不同养育者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与幼儿交流互动的模式和风格各异,因此幼儿习惯性的依赖对象也有所差异。母亲更经常地对婴幼儿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照顾,并且通常希望孩子保持顺从和安静[6],因此容易在教养过程中进行心理控制[7],如通过内疚感引导、爱的收回等消极心理控制方式对婴幼儿进行压制和管束,将其刚发展起来的自我依靠、自我主张能力扼杀在萌芽之初[8],致其日后出现更多依赖行为。不同于母子间的互动,父亲会鼓励幼儿独立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9],使其更自立自信,因此幼儿对父亲的依赖性要低于母亲。

当今社会,祖辈与父辈代际合作育儿成为家庭育儿的一种重要类型[10],幼儿的依赖对象似乎有所转移。在祖辈参与育儿的家庭里,形成了一种普遍的“严母慈祖”的分工和权力格局。[11]父母承担幼儿社会性教化责任,对幼儿要求相对严格。祖辈由于“隔代亲”及为维持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承担起了大部分照顾孙辈的工作,他们多以纵容溺爱和庇护孙辈来强化祖孙间的亲密关系,这导致幼儿对祖辈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尤其是在行为方面。[12]

(二)依赖性问题研究

1.日常生活方面的依赖性问题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刚入园时在进餐、睡眠、着装、盥洗、如厕等方面无法主动独立完成,需要成人的协助,随着年龄增长,其对成人的依赖从多到少,独立性则从少到多,此消彼长,最终健康发展。[2]但实际上,很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过分依赖他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进餐依赖性问题

若幼儿可以自己吃完饭菜,不需成人辅助,则表示进餐独立,不存在依赖性问题。但多项研究发现,幼儿在进餐方面存在过度依赖问题。有研究对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1.16%的儿童存在吃饭需要哄这一饮食行为问题。[13]有研究对352名幼儿进行饮食行为调查,结果表明55.3%的幼儿在进食时需要帮助或者完全依赖家长。[14]还有研究显示,幼儿在挑食、不良进食习惯、无法独立完成进食、饮食量易受环境/情绪影响等饮食行为问题中,无法独立完成进食问题高居第一位,占比达50.45%。[15]

(2)睡眠依赖性问题

幼儿睡眠方面的依赖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被要求睡觉时焦虑、哭闹,需要成人陪伴或借助安慰物才能安静入睡。有研究对贵阳市城区0—5岁幼儿睡眠习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73.8%的幼儿与家人同床睡,且三分之一的幼儿在夜间睡前需要安慰,其中2—5岁幼儿主要表现为吃东西、抱玩具、听故事或陪睡等。[16]有研究指出,高达59.79%的幼儿睡眠前需要安慰物,2岁以下的幼儿以吃东西、含奶嘴和拍抱为主,2—5岁幼儿则偏向于抱毛巾/玩具,听故事等。[17]还有研究表明,近六成的学前儿童存在就寝习惯问题,具体表现为抗拒睡觉和入睡时需要父母陪伴。[18]

(3)穿脱依赖性问题

《指南》指出,3—4岁幼儿在他人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4—5岁幼儿能独立穿脱衣服、鞋袜和扣纽扣。[1]但有研究表明,近30%的小班幼儿在家穿脱衣服需要成人全权代替[19];中班幼儿不能独立系解扣子人数占比为31%;无法正确穿袜子和鞋的占比56.4%[20];只有55.4%的大班幼儿能独立完成穿脱衣物,需老师的提醒或帮助才能完成衣物穿戴的幼儿仍有很多[21]。

(4)盥洗依赖性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有了独立做事的需求,逐渐摆脱依赖走向独立。盥洗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幼儿应自主或在家长及教师的监督下有质量地进行。有研究显示,总体来看盥洗方面有33.7%的幼儿不能够完全掌握。[20]有研究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小班中仅有23.3%的幼儿能自己主动洗手。[22]有研究表明,即使到了中班和大班,不能自己洗脸、洗脚的幼儿占比为32.6%和42.7%。[23]

(5)如厕依赖性问题

幼儿如厕独立与否视其身体和心理成熟程度而定,年龄越大,依赖性越低。有研究发现,小班幼儿有60.7%能自己上厕所,但经常会洒到身上,14%不能独立如厕,完全需要依靠成人帮助[24],69%的中班幼儿在如厕方面完全能够自理,但也有31%的幼儿还需要一定协助或者完全依赖成人。[25]有研究对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查发现,19.4%的幼儿不能独立如厕,存在憋尿、大便后不会擦屁股或者擦不干净的现象。[21]如厕训练的好坏会影响幼儿的自主性、社会性发展[26],若家长或教师对幼儿如厕独立性操之过急、过于强制,反而会伤害幼儿的独立性。

2.日常学习方面的依赖性问题研究

能独自处理学习相关事务,有独立学习的心向,并能自觉、自愿、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是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基础。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独立整理玩具、收拾学习用品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依赖成人),学习独立性欠缺问题突出。有研究指出,幼儿整理学习用具还停留在依赖家长督促完成的层面上。[27]有研究对幼儿学习自理能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小班幼儿在取放玩具、收拾玩具方面表现相对较好,但在整理书包、记得教师布置的任务以及主动完成任务方面只有不到20%的幼儿能做到,4—5岁幼儿中也只有三分之一能独立自主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28]。在幼儿园自主学习或游戏过程中,向教师或同伴求助以获得信息或帮助,得不到回应就滞留原地[29],这也是幼儿学习存在依赖性的表现。

3.社会交往方面的依赖性问题研究

幼儿在社会交往方面的依赖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与他人交往时被动、无法独立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或者不会主动加入游戏。有研究指出,41.6%的城市幼儿能主动同教师交谈,28.2%的农村幼儿能主动与教师交流[30],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幼儿,与成人交往的主动性都不高。对4—6岁幼儿在物质缺失条件下交往策略的研究发现,261名被试中只有31人能够主动发起同伴交往行为,不能主动发起交往行为的幼儿有185人。[31]有研究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分为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和社交障碍四个维度,其中社交主动性的得分最低。[32]若幼儿过度依赖成人,对陌生的同伴会产生胆怯和排斥的心理,与同伴交往时很难形成积极互动[33],遇到矛盾或问题时常向成人求助,依靠成人帮忙解决。有研究指出,4岁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协商,其次便是求助第三方策略。[34]

二、幼儿依赖性问题产生的家庭因素研究

(一)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控制性10个维度。[35]有研究指出,幼儿的独立性发展水平与家庭环境中的独立性、娱乐性呈正相关,而家庭环境中的控制性维度与幼儿的依赖性有关。[36]家庭环境中的独立性预示着家庭成员在生活和思想上的独立,这对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大有裨益;家庭环境若具有控制性,家庭生活循规蹈矩,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惯用一些自己的观点、想法及规则束缚幼儿,加剧其认知和行为上对他人的依赖性。成功性高的家庭会潜移默化地将各种社会生活技能的获得、社会规律的学习贯穿于家庭的一般性活动中[37],这有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家庭亲密度越高,幼儿的主动性及自控性越高[38]。家庭亲密情感氛围能让幼儿感受到更多关爱,有更多机会表达与展示自己;家庭矛盾与冲突越多,家庭成员对幼儿的养育质量就会降低,幼儿更可能产生依赖性问题。

(二)家庭结构

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幼儿个性发展会产生不同影响。有研究发现,三代人家庭幼儿的独立性和自制力水平显著低于二代人家庭。[39]三代人家庭指祖辈和父辈协同教养家庭,祖辈与父辈间的共同养育关系影响养育者的教养观念、情绪及行为,从而作用于幼儿。只有当参与养育的祖辈和父辈双方关系良好,养育一致性高,幼儿的个性品质,包括独立性才可能得以提高。但在代际合作育儿的家庭中,科学育儿和经验育儿正面较量,祖辈和父辈的代际冲突不可避免。[10]不和谐与冲突让幼儿学会了“选边站”和“钻空子”,利用不同家长不同教养标准间的漏洞为自己谋利[40],加之祖辈甘愿充当孙辈的保护伞,纵容迁就,这就会导致幼儿产生依赖性问题。二代人家庭即核心家庭,比较注重幼儿的个性与社会化的发展,幼儿独立性高、依赖性低。有研究发现,在单亲家庭中生活成长的幼儿独立性和自信心较差[41],依赖行为比完整家庭的幼儿多[42]。

(三)家庭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会催生幼儿的依赖性问题,即依赖源于家长过度保护的、权威的养育方式。[2]有研究指出,过度干涉、保护、溺爱的“强化性育儿”会导致幼儿“功能不足”。有研究指出,放任型教养对幼儿照顾不周,较少提出规则要求,过于迁就,导致幼儿依赖性强。[43]没有限度地放纵和诸事替代包办,会让幼儿失去自主独立做事的机会,也会让幼儿逐渐失去自我依靠的愿望和能力。有研究指出,专制型父母过多要求服从,因而幼儿自主性发展受到限制。[44]有研究指出,“绝对权威”下幼儿不敢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感受,最终出现顺从、怯懦,时时、事事依赖成人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祖辈教养人对幼儿更加溺爱和包办代替[45],这会对幼儿的独立性产生显著不利影响[46],祖孙“隔代亲”,祖辈往往亲力亲为地担任着“保护伞”一职,导致幼儿对其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明明是力所能及的事,总喜欢祖辈帮他(她)做[47]。

(四)养育者教养观念

养育者的教育观念主宰着家庭教育的各方面,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有研究指出,新生代家长越来越意识到应与幼儿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但在教养动机上又趋于保守,带有明显的“家长本位”意识[48],在很多方面都帮幼儿做好决定和准备,剥夺了幼儿自己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当前,“儿童为本”“科学育儿”的教育观呈现积极态势,但仍有很多家长心怀“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笃定感,使幼儿在自我形塑中过于看重单一化的分数和荣誉[49],忽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有研究指出,家长的儿童发展观越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效能感越高,儿童的独立性水平就会越高。[50]但部分家长被教育焦虑挟裹前行,重智力发展而轻人格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51],忽视了幼儿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五)家庭经济水平

家庭经济水平可以通过教养方式、教养观念这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幼儿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家庭收入越高,幼儿的生活条件越优渥,接触的人和事物更多样化,能拓宽视野,主动探索新事物,益于独立性发展。有研究指出,收入水平高的父母不用为基本生存问题奔波,能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对子女的教育更加民主,这就避免了其他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造成的依赖性问题。[52]有研究指出,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低的父母通常经济压力、社会压力更大,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通常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长更易形成不良的教养方式[53-54],如更倾向于对幼儿进行严厉教育[55],欲使其服从家庭决策[49],导致孩子失去自我主张,产生依赖性问题。

三、幼儿依赖性问题的防患对策

(一)创设温暖的家庭环境,发挥其独特教育优势

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重要教育功能,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让幼儿走向独立、避免依赖性问题的重要一环。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能给予幼儿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积极的心态能够催化幼儿独立性的形成与发展。家庭成员间应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创设亲密度高、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幼儿有更多机会主动处理自己的事情。在提供安全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家长也应多参与幼儿的活动,提升家庭环境的娱乐性,给予幼儿长效及时的互动反馈,鼓励幼儿的自我主张和独立行为,让幼儿形成依靠自我的良好习惯。

(二)转变教养观念,放开束缚幼儿的手

首先,幼儿不是“小大人”,父母不能高要求,严控制。以“听话”作为好孩子的标准,面对应试教育用“高分”定义孩子的成功,这种教养观念只会让幼儿成为迷失了自己的“回声筒”。家长应转变观念,适当“削减”权威,降低要求,把孩子独立尝试和不断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归还给他们,让“幼儿成为幼儿”。

其次,“未成熟状态”不是“包办代替”的理由。家长不能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做不好,或贪图幸福感而有意延长孩子依赖自己的时期,将孩子束缚在自己身边。家长应当正确看待独立性发展关键期,因势利导,满足孩子的独立性需求,给予其不断试错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后,依赖并非常态,自我依靠最重要。家长应明了幼儿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以及依赖的严重后果,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学会说“不”。尊重理解幼儿,鼓励其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当幼儿发出不合理的“依赖信号”时,家长要学会拒绝,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幼儿独立的重要性,抑制其依赖动机。

(三)调节教育方式,张弛有度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成长成才,家长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会让幼儿感受到鼓励和尊重。家长懂得与孩子平等沟通交流,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就会有较好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对孩子过于溺爱和专制的家长,要适当“收手”,以防过度干预导致幼儿失去自我,加剧依赖性。蒙台梭利指出,教孩子吃饭穿衣是教育者的工作,而帮孩子吃饭穿衣则是仆人般简单而低微的工作。[56]因此,家长应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从被动、顺从转变为主动、独立,做自己的事情,由“我自己会做”转变为“我要自己做”。除此之外,祖辈与父辈的教养方式保持一致也至关重要。祖辈应更新教养观念和方式,祖辈父辈协调一致,鼓励幼儿尽量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矫正其依赖性。

(四)家园合作,共促幼儿独立性发展

教师是幼儿进入幼儿园时的第一依赖对象,对幼儿的依赖行为,幼儿教师要谨慎对待与处理,为家庭做好示范作用的同时,也要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进行家园合作,实现促进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目的。

一方面,家园合力,防患于未然。幼儿园可定期开展教育知识讲座,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和敏感性,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形式,让家长与幼儿积极互动,并借此多提供机会让幼儿为他人主动服务,提升其行为主动性。另外,幼儿教师也要亲自教授幼儿关于独立、自主方面的知识和规范,同时及时与家长沟通,嘱咐家长在家不能“特殊对待”孩子,要使其行为保持家园一致,以提升幼儿独立性。

另一方面,抓住关键期,借助依赖摆脱依赖。承认幼儿依赖性的价值是尊重幼儿的体现,而借助依赖进行教育则是教育权力的体现。[57]若幼儿确有较为严重的依赖性问题,教师和家长都应抱以平和的态度,冷静分析依赖性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了解幼儿的性格及能力水平,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无视、负强化、独立行为训练、榜样激励等策略,帮助幼儿摆脱依赖。

猜你喜欢
依赖性祖辈独立性
独立品格培养
追踪考题 晒晒考点——独立性检验高考考点题型例析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调查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谈幼儿挫折教育的几点体会
做最好的自己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风险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