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备急千金要方》腰痛辨治特色

2022-11-25 04:39于子涵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孙思邈附子杜仲

于子涵,孙 鼎,苏 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0)

唐代名医孙思邈,出生于南北朝战乱时期,一生经历了隋朝和唐朝盛世,写成承前启后之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历史上从汉代末年至隋朝是一段战乱动荡的时期,人民生活困苦,身心备受摧残,故疾病频发,此时的医学也处于广泛积累阶段。 随着时间推移至唐代初年,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政治开明,对外交流日渐增多,医学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千金方》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系统总结了初唐以前的医学成就,从理论到方药,既有归纳与继承,也有梳理与创新。 《千金方·腰痛第七》总结腰痛病因:“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四曰腰,坠堕伤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地气所伤,是以腰痛,痛不止,引牵腰脊痛”[1]314。 孙思邈认为腰痛的病因主要有素体阳虚、外感寒邪、肾气亏虚、坠堕外伤、感受湿邪。 本文检索《千金方》中治疗腰痛的条目,探析《千金方》治疗腰痛的思路方法和用药特色,以求为现代中医药辨治腰痛提供理论依据。

腰痛是指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腰脊当中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常兼有背、腿、胁、腹、膝等部位疼痛,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2],是内科常见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常见于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肌纤维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骶神经根炎等。 笔者以腰痛为检索词,检索出《千金方》中有38 首主治症状中明确含有“腰痛”的方剂。 现将孙思邈治疗腰痛的学术特色总结如下。

1 善用酒剂

《千金方》治疗腰痛的方剂中有17 首运用了酒剂,占比近一半。 笔者认为其功用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借酒剂以助药力。 如《千金方·补肾第八》八味肾气丸的用法为“上末之,蜜丸如梧子。 酒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五丸”[1]322,《千金方·杂补第七》杜仲散的用法为“食前酒服方寸匕”[1]336。 由此可知,古方使用八味肾气丸及杜仲散是以酒服药,提高疗效。 再如《千金方·酒醴第四》中小黄芪酒方曰:“大治风虚痰癖,四肢偏枯,两脚弱,手不能上头,或小腹缩痛,胁下挛急,心下有伏水,胁下有积饮,夜喜梦,悲愁不乐,恍惚善忘,此由风虚,五脏受邪所致,或久坐腰痛,耳聋,猝起眼眩头重,或举体流肿疼痹,饮食恶冷,濇濇恶寒,胸中痰满,心下寒疝,药皆主之,及妇人产后余疾,风虚积冷不除者方。 黄芪、附子、蜀椒、防风、牛膝、细辛、桂心、独活、白术、芎、甘草(各三两),秦艽、乌头、大黄、葛根、干姜、山茱萸(各二两),当归(二两半)。 上十八味,咀,少壮人无所熬炼,虚老人微熬之,以绢袋中盛,清酒二斗渍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可。”[1]130上述论述小黄芪酒方为以酒渍药,使药物有效成分更好渗出。 另有《千金翼方·诸酒第一》:“杜仲酒,主腕伤腰痛方。 杜仲(八两),干地黄(四两),当归、乌头、川芎(各二两)。 上五味切,酒一斗二升渍,服之如上法。”[3]193又如《千金方·腰痛第七》中“萆薢、杜仲、枸杞根(各一斤)。 上三味,咀,好酒三斗渍之,纳罂中,密封头,于铜器中煮一日,服之,无节度,取醉”“大豆三斗,熬一斗,煮一斗,蒸一斗,酒六斗,瓮一口,蒸令极热,豆亦热,纳瓮中,封闭,秋冬二七日,于瓮下作孔,出取,服五合,日夜二三服之。”[1]315上述条目均为近代使用药酒治疗腰痛提供了理论依据。 功效其二是酒剂本身有一定的通脉止痛之用。 腰痛的主要病机为寒湿痹阻经络而发疼痛,如《千金方·诸风》曰:“诸痹由风、寒、湿三气,并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肉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肤,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为痹也。”[1]135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受肾精气之充养,又为任、督、冲、带之脉循行之处。 腰痛之因分内伤、外感与跌扑损伤,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精亏虚,腰府失养;外感责之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或劳力损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腰痛辨证,首先应分表里虚实寒热,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肾精亏虚所致者,其证多属里、属虚。 治疗上遵循通则不痛的原则,寒者温之使之通;虚者助之使之通;调气以活血,调血以行气,皆为通之法也。 而酒类味辛甘、性热,能散能行,发腠理,走五脏,可以驱散皮里膜外之邪气,从而发挥祛寒解肌、通脉止痛的功用。 以上方剂皆是以药为本,以酒为助,以增药效,相辅相成。 现代研究也表明,酒类能促进中药饮片中有效成分浸出,从而更充分发挥药效[4]。

2 配伍风药

《千金方·偏风第四》谓:“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1]146风药皆具有风之特性,善行走窜,善动不居,有辛散、升发、透达的功效,如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桂枝、防风、麻黄、细辛、白芷、川芎、秦艽、桂心等药味。 《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可见感受风邪是腰痛的重要病因之一。 风药在《千金方》中治疗腰痛的功用远不止是祛风解表,还有解肌通络。 《千金方》38 首治疗腰痛的方剂中,运用风药的有20 首,其中有些方剂直接以“风”命名。 如《千金方·汤液第二》小风引汤用于“腰脚疼痛弱者”[1]126,用“独活、茯苓、人参(各三两),防风、当归、甘草、干姜、石斛(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豆(二升)。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酒三升,煮取三升”,此处风药之功用一方面祛风邪、通经络,另一方面配伍人参、茯苓等补益剂,使补而不滞,引补药以达病所。 《千金方·诸风第二》排风汤,方选“白鲜皮、白术、芍药、桂心、芎、当归、杏仁、防风、甘草(各二两),独活、麻黄、茯苓(各三两),生姜(四两)。 上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每服一升,覆取微汗,可服三剂”[1]137,病机在于“其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 风药的作用在《千金方·偏风第四》独活寄生汤中亦有展现:“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干地黄、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各二两)。 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分三服。 温身勿冷也。”[1]146此方中包含独活、细辛、秦艽、桂心、防风、川芎各二两,配伍杜仲、牛膝、桑寄生等补益肝肾之品,既能祛风除湿,又能助辛温发散、宣通气机,防止补益剂太过滋腻。 再如《千金方·发汗汤第五》中麻黄汤用麻黄三两、桂枝一两,用于“治伤寒头及腰痛”[1]159。 在其他古代论著及现代研究中,风药的作用也很显著,如《神农本草经·上品》中防风“味甘,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5]112。 药理研究发现防风主要化学成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凝、抗过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6]。 同为风药的桂枝与肉桂主要化学成分桂皮醛则具有解热、镇痛、通血脉的作用[7]。 《神农本草经·上品》论牡桂(肉桂)“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5]143。 《千金方》重视用风药治疗腰痛,风药辛散走窜之特性可增加通络止痛之功用。

3 附子通络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善用附子祛寒通络治疗腰痛。 附子大辛大热,祛表里之沉寒,通络脉之瘀滞,并能止痛。 附子是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子根加工品,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主要用于亡阳证、阳虚证、风湿痹痛。 临床常用附子治疗腰痛,如《名医别录》中言:“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8],《神农本草经》曰:“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5]399,《千金翼方·虚损第七》曰:“羊肉杜仲汤,治产后腰痛咳嗽方。 羊肉(四斤),杜仲、紫菀、桂心、当归、白术(各三两),细辛、五味子、款冬花、厚朴、附子、萆薢、人参、川芎、黄芪、甘草(炙,各二两),生姜(八两,切)、大枣(三十枚,擘)。 上一十八味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去肉内药,煎取三升,分温三服。”[3]88《千金方》中治疗腰痛含有附子的方剂有6 首,如小风引汤中用干姜二两配伍附子一枚,治中风、腰脚疼痛弱者[1]126;小黄芪酒方用附子三两配伍干姜二两,用于“久坐腰痛,耳聋,猝起眼眩头重”[1]130。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附子主要成分之一香豆素具有增加外周血流量的作用[9]。 还有研究发现,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可以使动物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和肾组织CGRP 水平均显著升高,而CGRP 是目前已知的作用较强的舒张血管物质[10]。 另有多个研究表明,附子及附子配伍干姜、附子配伍肉桂,均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动速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11-12]。

4 善用小方

《千金方》治疗腰痛的方剂中有10 首仅二至四味药的小方。 从东汉后期到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直至隋文帝创立统一局面,频繁战争带来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传播,这种情况之下,多味药的方剂未必容易获得,也不易坚持服用,故医家摸索总结出一些简便易得同时又有疗效的小方。 如《千金方·妊娠诸病第四》用“新生鸡子二枚,破著杯中,以糯米粉和如粥,顿服。 亦治妊娠猝胎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治妊娠腰痛方。 大豆二升,以酒三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亦治常人猝腰痛”[1]25。 《千金方·腰痛第七》中“牡丹皮、桂心(各一两),附子(二分)。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一刀圭,日再,甚验”“萆薢、杜仲、枸杞根(各一斤),上三味,咀,好酒三斗渍之”[1]314-315,治疗肾虚腰痛。 孙思邈治疗腰痛方小而力宏,药少而力专。

5 方证对应

方证对应是探讨方药与病证之间对应关系的学说,方与证之间存在高度契合的关系[13]。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说明方剂在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方证关系真正确立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编写体例都是病下系证,证下系方,方随证出,有是证必有是方,构成了其证治的主要内容[14]。 唐代《千金方》沿袭了《伤寒杂病论》的体例特色,用药精当,组方严谨,配比考究,用之得当常能“愈大病,起沉疴”,亦是方证对应的发展高峰[15]。 如《千金方·肺虚实第二》:“治肺与大肠俱不足,虚寒乏气,小腹拘急,腰痛羸脊,百病,小建中汤方。 大枣(十二枚),生姜、桂心(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六两)。 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糖八两,煮三沸,分三服。”[1]277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所致的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孙思邈用其治疗虚寒腰痛,可见在方证对应中,如病性相同,而病位不同时,可以依据证候表现及病证机制切合对应。 《千金方·发汗汤第五》:“治伤寒头及腰痛,身体骨节疼,发热恶寒,不汗而喘,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桂枝、甘草(各一两),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上四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绞去滓。 服八合,覆令汗。”[1]159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孙思邈用其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腰痛。 此处体现出孙思邈运用方剂是针对中医辨证而施,而非辨病而用。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九》序文中提出“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3]107,因此方证相对是《千金方》遣方用药的特征之一,也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16]。 现代临床多重视辨证论治,以病机为核心,从整体把握疾病的全过程。 方证对应更侧重从细节上把握当前证候特点,通过对应关系,更加具体准确地把握用方“指征”,完成方药的优选过程。

6 结语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治疗腰痛有以下特色:善用酒剂,助药效、发腠理、通经络、止疼痛;喜用风药,祛风散寒、引经通络、以助止痛;活用小方,方小力宏、药少效专;巧用附子,助阳散寒、通络止痛;方证对应,方随证出、随证而变。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治疗腰痛的学术特色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孙思邈附子杜仲
附子古今用量变化浅析*
建昌帮附子在甘草附子汤中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比较研究*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不要脸”的树
治三叉神经痛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药王孙思邈
殃及池鱼
周末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