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区域化协同救治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研究进展

2022-11-25 10:43陈志忠
今日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区域化胸痛冠脉

陈志忠

岑溪市大业中心卫生院 广西 梧州 543208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及国民日常生活习惯的转变,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提升,有数据显示自2002开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正逐年上升,故该疾病已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该疾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发动脉内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的冠状动脉内腔道发生不同程度的闭塞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2]。该疾病好发于三高患者及不良生活习惯者,温度变化、饮酒、吸烟均是该疾病的主要的诱发因素。另外有数据显示,农村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率较城市高,城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死亡率是58.69/10万,农村为74.72/10万,其中救治延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故针对该情况实施ACS区域化协同救治至关重要[3]。本文就目前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施行的区域化协同救治情况作以下综述:

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救治延迟问题分析

目前在我国ACS的救治延迟现象十分严重,我国每年平均新增ACS患者250万例,而在临床黄金救治时间内得到有效及规范治疗的患者占比低于30%,故救治延迟是导致ACS患者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4]。另外有项数据显示基层患者的平均救治时间远长于城市患者,也导致了基层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远高于城市患者[5]。造成以上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基础与医疗体系建设呈现明显相关性,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态势下医疗资源、医疗技术、医疗人才分布极不平衡,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心城区医疗资源集中、医疗救治网络完备,而乡村及社区医疗资源处于明显的匮乏状态、另外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医疗救治网络也未完全覆盖,存在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医疗质量难以满足辖区内患者的常规需求等问题[6]。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其对ACS的临床表现缺乏正确的警觉及认知,最终导致多数基层患者无法在治疗的黄金时间内得到科学、规范化的救治,最终发生死亡、残疾等恶性事件[7]。因此,如何解决城乡、上级医院与下级医院的医疗资源分布及医疗技术差异的不平衡已成为目前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综上所述,进行快速、科学的的早期识别、诊断ACS、上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前移延伸、及时启动院前急救、开放急救绿色通道、执行专家诊疗是提高ACS救治率,减少医疗资源紧张最重要、最具效力的手段[8]。

2.ACS区域化协同救治定义及应用现状

ACS区域协同救治模式是指在规定的的区域范围内建立、建全能进行急诊ACS治疗的网络体系,该体系以大医院为中心,基层医疗机构辅助,建立起协同救治的快速反应机制,使ACS患者在发病后第一时间即能被转运到合适医疗机构接受临床最佳的救治[9]。我国在2011年即启动了针对ACS二级医院协同救治的理念,但该体系建设依然已过往的救治体系为基础,主要救治原则为就近原则,但由于多数医院无法给予患者指南规定的再灌注治疗,使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规范化治疗,故其临床应用并不乐观[10]。2012年发布了最新的ACS的“首次医疗接触”指南,强调对救治时间的再缩短[11]。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区域协同救治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区域化协同救治的应用

3.1 构建ACS区域化协同救治体系、提高网络数据支持力度

逐步建立ACS区域化协同救治共享服务平台,使各级医疗机构的相关讯息及数据能在第一时间内共享,在收到患者急救讯息后立刻作出反应;建立健全以互联网为中心信息的信息沟通路径,实现ACS发生地与救援中心讯息的双向信息传递系统[12]。将城市内各三级医院作为第一枢纽、二级医院作为第二枢纽、基层乡镇、社区医院作为第三枢纽,再通过紧急救援中心构建的救治体系将枢纽联通,建立救护车与多级医院协同救治的急救机制。通过网格化的体系对各枢纽发生的救治情况进行监测,使医疗资源实现城市向基层渗透的模式,做到医疗资源最大优化[13]。

3.2 优化院前急救及绿色通道转运机制,规范救治流程

各级医疗机构与紧急救援中心建立密切的联动机制,救援中心的提供的救护车上需备有ACS急救药物及溶栓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等,所有120急救车辆需配备先进的心电生命体征传输设备,医院需提前为患者打开绿色急救通道,在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相关的检查及对应的治疗。三级医疗机构及二级医疗机构需做好协同工作,对ACS救治进行时给予科学的远程监督及指导。另外各级医疗机构需将早期筛查作为起点,完善诊断、分拣、危险评估、院前急救、转运等多环节协同,使ACS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优化治疗。通过前期建立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ACS患者信息数据库,使各级医疗机构均能对患者信息及救治情况进行了解。建立、健全各级医疗机构网络平台会诊机制,该会诊机制在患者发病后立即形成,在患者转运期间即对患者具体病症进行会诊,根据实时路况120救护车选择最佳路线,转运途中患者信息能实时传输到中心平台,专家根据患者传输的信息资料及时启动胸痛中心,实时指导现场进行溶栓等医疗措施,缩短救治时间[13]。

3.3 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胸痛救治单元。

胸痛救治单元是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胸痛救治网络的基础环节。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规范化的胸痛救治单元,对临床一线医师(包括县、社区、乡镇卫生院等)进行定期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再教育,提高临床一线医师的识别能力。基层医疗机构需强化与上级医疗机构的联系,寻求上级医疗机构的急救技术帮扶,提升现有工作人员急救意识及急救水平,可通过急救工作讨论会、急救技能培训等形式展开。综上,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胸痛救治单元对于胸痛患者的及时明确诊断,减少发病后早期的救治延误,降低死亡率并提高ACS救治率,具有重要意义[14]。

3.4 建立区域化ACS宣教系统

各社区及乡镇卫生院需做好ACS宣教宣教工作,通过义诊、发放宣传册、举办讲座等形式向患者宣教ACS的相关知识,提升居民对ACS的警觉程度,同时将ACS的处理措施向居民展示,使ACS发生的第一时间即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社区及乡镇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需辖区内高危ACS进行摸排,保证患者在发病后第一时间内即可得到救治;最后各社区医院急(及)乡镇卫生院可召开工作协调会,将各项工作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打通ACS系统工作通道,解决工作体系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5]。

4.小结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进步,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越发成熟,有多种医疗手段可针对该疾病的治疗,但对于治疗时间的把控依然是临床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由于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率及致死率不断升高,对于该疾病患者的救治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已逐步形成区域化协同救治模式,后续体系的建设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及支持,同时也离不开紧急救援中心的大力配合、政府资金及政策的支持。

猜你喜欢
区域化胸痛冠脉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职工代表区域化协作管理的实践探索
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