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未来社区规划管理研究

2022-11-25 15:53邱小群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邱小群 徐 晨

1.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2. 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 常州 213000

1 研究背景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与人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城市功能单元。而未来社区则是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提出的社区新概念,旨在围绕居民生活日常,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需求,通过营造更好的服务水平、更活力的交往空间来实现社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价值体系。未来社区是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平台,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社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当前疫情大考面前,未来社区对社区治理和疫情管控有重要的作用。

1.1 社区发展历程研究

中国的社区规划和建设从80年代至今,先后经历了社区服务、社区试验探索、社区建设全面深化、社区治理等发展阶段。社区规划从开始的强调以社区服务为核心,逐渐向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转变。社区服务和配套内容从满足刚性的基本需求向高品质、高标准和人性化社区转变。也就是说社区服务和建设不再是以满足老人和残疾人服务以及儿童就学等基本的便民服务为主要内容,而是向关注居民生活舒适度转变,比如配置更全面的社区服务内容,形成体系性配套设施等。社区不再仅仅是居民生活的场所,而是引入并融合了社区创业、智慧管理等内容。社区参与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社区联结由松散转向紧密。从根本上说,现在的社区承载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和细分的生活及情感需求,是实现更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1]。

1.2 社区规划理念分析

从社区规划发展各阶段来看,主要的规划理念有低碳、生态、可持续、智慧、绿色等新理念。低碳社区是在全球气候危机的背景下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战略下提出的,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生态社区、绿色社区以及可持续社区等理念,以上规划理念均是围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旨在促进居民形成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从环境、经济、基础建设、社会公平等多方面规划和改造社区。成都的公园社区以服务生活人群和产业人群为主,促进“人城景业”融合共生。智慧社区则是通过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为社区居民带来多种便捷服务。此外,还有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儿童友好型社区。由此可见,社区规划理念也在更多的关注不断剥离相关技术因素之后所保留的人性空间特征,如归属感、地方性、多样性、包容性、混合功能、步行主导等原则,从而形成规划设计的共识性认知,而未来社区则是融合了以上理念并进行了深入发展的新规划理念,这也是作者提倡在常州植入未来社区概念的根本原因。

1.3 浙江未来社区实践借鉴

2019年,浙江省率先提出未来社区的概念,并构建了“139体系”,1个目标3大理念和9大场景。即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体系,致力打造囊括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9大场景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1。未来社区致力于满足5-10分钟生活圈服务需求,突出空间布局集约合理、功能复合、生活社交亲善融通、配套设施集成共享。针对“土地利用效率低、公共场所和开放空间不足”等问题提出了“TOD布局”和“5、10、30分钟出行圈”等规划建设理念。在目标导向上,未来社区并非高端豪宅和富人区,而是配套完善、生活便捷、守望相助的温馨家园。

2 常州市社区规划和建设现状

常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致力于社区建设,并走在全国社区建设的示范前列,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常州模式”,打造了一批享誉全国的精品住区。2000年以后,常州城市发展进入经济转型升级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快速的城市化带来城市建设开发强度、密度、高度的激增,大量的社区不断涌现,社区建设变得多样而复杂。因此,常州市在2012年发布了《常州市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入手来规范和指导社区规划和建设。自此,常州市主城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等规划管理阶段严格按该标准落实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常州社区设施配套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2.1 社区路网密度过低、规模过大

整体来说常州市路网密度较低,现状路网密度为3.94km/km2,规划路网密度为4.96km/km2。与《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的8.0km/km2存在较大差距。社区道路以机动车出行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仅道路红线宽度过宽,而且道路间距也存在过大的现象,有些小区用地规模甚至达到200亩,街坊间道路间距为500-600m,导致小区规模过大,无法形成尺度宜人的步行街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步行可达性。

2.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均等

公共服务设施不均等是常州社区规划建设近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老城厢地区和城市新区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老城厢地区集聚了大量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不仅造成交通拥堵,而且由于空间资源受限,无法有效增加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而城市新区规划的公共设施由于种种原因,在推进建设过程中又滞后于片区居住土地供应,造成公共资源配给矛盾不断增大。二是各社区之间设施配置标准不均等,新建社区随着配置标准的提高往往设施较为丰富,老社区设施不仅缺乏而且难以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要求;三是社区配置和服务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在生育政策开放以及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下,“托育难、入幼难”成为了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养老设施与服务缺失,社区医疗“看得起”但“看不好”,以社区医疗设施为例,目前部分大病康复与慢性病患者的日常治疗需求,还无法就近在社区卫生中心满足。

2.3 社区公共空间缺乏特色

社区公共空间缺乏特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社区空间形态雷同,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空间设计的单一性也导致公共空间缺乏活力;二是公共交往空间不足且特色缺失,小区普遍存在容积率较高,建筑高度整齐划一的现象,极大的限制社区的空间形态和建筑功能间的差异化规划布局,导致社区天际线单调,千城一面,社区空间形态同质化、城市界面趋同化现象严重;三是交往空间不足,步行可达范围内未规划足够满足公共交往的空间,比如公共绿地、开放空间等,导致社区之间缺乏邻里交流平台,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邻里关系淡漠。常州社区建设尽管在不断的完善,但是距离未来社区的9大场景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社区营造上,社区空间可识别性低,社区特色缺乏,社区服务不能满足当前需求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2]。

3 常州市未来社区规划管理建议

3.1 建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3.1.1 规划合理的社区规模

合理的社区用地规模是实现公共服务配套步行可达的基础,而与社区用地规模息息相关的是社区的道路交通。常州未来社区规划应鼓励 “宅马路密路网”规划理念,尤其是以满足居住需求为主的社区,更应当增加道路网密度,缩小道路间距,打造慢行交通网络,增加步行可达性。据统计,人步行速度一般为1m/s,5分钟人步行可达距离约为300m,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并结合常州社区老龄化发展趋势以及各社区居民出行特点,建议道路间距可规划为200-300m。150-200m之间宜设置慢行过街通道,社区总体路网密度宜为8km/km2,街坊用地规模宜为2-4公顷。从目前规划实践可知,在城市旧区,由于现状建成度较高,增加城市支路的可能性较低,所以老旧小区建议适当打开围墙,通过社区开放的方式来实现空间可达。

3.1.2 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是社区居民关注度的焦点,是社区生活圈配套的关键内容。未来社区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基础上,根据服务人口合理测算公共服务配套,明确15分钟(10分钟)、5分钟社区生活圈应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内容、服务半径以及选址要点等相关要求。既要保障设施规模满足使用需求,还要结合不同活动类型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的要求,尤其是小学、幼儿园、菜场等有特定使用人群以及使用频次较高的公共服务设施。针对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等问题,应加强社区和城市公共服务配套的衔接,打通共享互助通道,推动医疗、文化、体育等优质资源的下沉。实现社区与高层级城市公共资源间的合理联动,提升服务效能、品质与使用便利度[3]。

3.2 营造活力社区交往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交往的媒介,尤其是老龄化比较严重和低幼儿童较多的社区,公共交往空间成了社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营造充满活力的交往空间也是社区承载的重要使命。因此,在社区规划设计中,规划布局更多的公共空间,设计多样化的、吸引人的交往空间成了社区规划建设主要的任务。

3.2.1 构建开放式街区

打开围墙,构建开放式社区是未来社区主要倡导的规划导向。即打破传统的居住组团模式,重点通过公共空间开放来实现开放式街区。如将传统小区中心位置规划的集中绿地向街坊周边沿道路、河道布局,结合社区道路将公共空间连接成网,同时按照社区生活圈的要求,增加公共绿地的有效面积,保证街坊级别公共绿地最小宽度不小于30米。为加强绿化带实施的可行性,可允许部分绿化带纳入土地出让面积,由开发公司承担建设,但必须保证对公共开放。既增加社区公共空间,又提高了公共空间之间的可达性,也能保证公共空间有效建成和投入使用。

3.2.2 营造多样化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类型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空间,都应增加空间可识别性,打造具有归属感、可参与并富有特色的交往空间。在未来社区公共空间中,道路空间是空间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在保证车辆通畅的前提下尽量压缩车行道空间,增加道路步行空间。在社区组团之间构建共享城道,增加步行可达性,增强社区活力。同时打造特色景观街道与慢行道空间,取消生活性道路交叉口渠化,减小道路转弯半径,缩短人行过街距离。对街道慢行交通、静态交通、机动车交通和沿街活动进行统筹考虑。拓展街道设计和管控范围,从红线内部拓展到红线以外的沿街空间,将关注对象从单纯路面拓展到包括两侧界面的整体街道空间。同时建议社区建设过程中,在充分结合社区自身特点,在空间形态、交往空间的营造上能尽量体现差异性,避免同质化[4]。

3.3 完善管理机制

未来社区的创建不再像传统社区那样,是由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的、竣工交付即完成任务的建设活动,而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包括前期建设、持续运营、定期评估、有效管理在内的全生命周期活动。因此,未来社区的建设不仅需要规划引导,更需要的是管理机制的保障。

3.3.1 建立指标体系落实规划管控

制定强制性和引导性指标管控体系,明确未来社区规划建设指引。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部分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菜场)、路网密度、道路交叉口间距的服务半径纳入强制性指标体系进行严格管控,保障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将道路空间设计、公共空间特色营造、社区空间形态引导、建筑风格等作为引导性内容进行管控,提出在后续规划阶段的建设和管控要求,增加社区建设的人性化和可识别性。

3.3.2 创新规划管理模式

未来社区的建设最大的难点体现在旧区如何实现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增加设施的可达性。而这个问题核心则是如何加强旧区更新的源动力。为加快推进公共空间的建设落地,一方面建议可将部分开放的公共空间纳入土地出让范畴,通过构建系统性的公共空间体系,进一步保障街区空间品质,提升街区休闲活力。另一方面,老城区的社区改造在交通和环境容量允许前提下,以满足原权利人利益为底线、落实未来社区建设标准为基础、满足市场化操作为条件,创新开发强度,老城改造类社区可采用容积率奖励政策,力争未来社区建设运营资金基本实现自平衡。对于规划新建类未来社区,则参照“标准地”做法,实行带方案土地出让模式,适度降低用地成本、提高综合配套要求,约束开发商落实未来社区建设标准。

3.3.3 制定规划建设协同机制

未来社区建设的核心是搭建“平台”,形成“全过程”体系,所以未来社区的建设不是自规部门规划设计以及规划管理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政府、各部门(发改、住建、财政、街道)、平台、经济实体等通力合作,研究制定合理的政策配套,建立信息对称的能够协调各方的联动决策机制,实现共赢从而加强旧区更新的源动力。同时,从浙江未来社区的经验中可以得出,未来社区在落地的过程中,还有未来社区产业主体、未来社区服务方以及开发商、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甚至居民的不同诉求,因此建立建设规划协同机制,各角色间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才能更好的推动未来社区落地。

4 结语

未来社区是一项新理念、新事物,需要不断迭代和完善,如何激发并保持细胞活力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关键。本文针对常州市社区现状问题提出未来社区规划管理策略,包括社区规模划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共空间设计以及规划管控等方面。后续将进一步在数字化建设、社区治理、可持续化运营等多方面进行延展,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新的“常州模式”。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