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护理专业课程的改革探讨

2022-11-25 04:48刘静张星星
南北桥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

刘静 张星星

[ 作者简介 ]

刘静,女,河南开封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张星星,女,河南濮阳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 摘要 ]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这是一场高职院校实现新时代育人要求的教学改革。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承载着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任务,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出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

[ 关键词 ]

课程思政;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5.04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高校专业课教师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同發挥育人功效,这是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认可[1]。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清晰地提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各大院校纷纷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1 “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水平,把“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真正融进高校各学科教师的脑与心,是当前亟待解决解决的问题。一部分教师内心并没有接受“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牵强地融入思政元素,部分专业课教师片面理解课堂思政,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2],自己只要把专业课知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即可。

1.1.2 专业教师的“思政能力”欠缺

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决定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能否顺利实施[3]。要想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让专业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4]。牵强地融入思政元素会使学生产生违和感,甚至把专业理论课上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违背了“课程思政”理念的核心。

1.1.3 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需要深挖

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不深入、局限于自己的知识面,只是片面地讲解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不能深入挖掘蕴含的心理、教育、伦理等方面的思想资源。高校的教材编写应该集中学科专家的智慧,包括精确的专业知识、大量的思政元素,要贴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内容,适合新时代的国情、国策,结合我国的文化特色,最终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1.2 “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1.2.1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影响教师的思想认识

一部分人只重视理工学科,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有可无、无关紧要,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到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也只把教师当成一份谋生的职业,弱化了自身教书育人的使命。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渠道理解片面,没有认识到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心理知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些内容就是隐藏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资源能大大促进学生的三观建设,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1.2.2 教师压力大,育人动力不足

专业课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是推行“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环节,部分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动力,把教书当成普通工作,没有理解职业的特殊使命。部分教师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大,减弱了外出学习、培训提升育人能力的动力,间接地影响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践行。随着在校学生的增多,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较繁重,有着较大的教学压力;同时,科研压力、学科建设压力、晋升压力、生活压力都会影响教师的思政能力。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不足,较大的外在工作、生活压力,间接地影响了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3 “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力量不足

随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提出,各大高校积极投身“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但结合现状可以看到,大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还只是停留在文件上,“课程思政”的培训、指导并没有落实到位。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求专业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但文件上没有推行“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也没有提供培训指导的机会。高校内并没有开展相关培训、讲座,教师不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缺乏思政教育的技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充分挖掘学科蕴含思政资源的能力。

1.2.4 高职院校缺乏思政考核制度

党中央、高校积极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推进工作,强调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二者的结合,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没有制定硬性要求和具体的考核制度,有些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价值引领的教学要求,势必影响“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顺利推行。

2 高职护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2.1 组建“课程思政”的专业队伍

2.1.1 教师要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高职专业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职业使命,这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能否认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否关心国家时政、是否有家国情怀、能否担负起强国的历史重任。高职专业教师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思政意识。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高校应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理论知识,重温党的光辉历程;还可以利用假期参观红旗渠、焦裕禄纪念馆等,感受前辈的奉献精神。通过这些举措,加强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坚定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使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更加强烈。

2.1.2 加强教师个人修养

凯文·瑞安曾强调:“我们要知道美好生活的样子并努力朝那个方向前进。教师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幫助学生成为有眼界、有责任感的道德行动者。”[5]高职专业课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6],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不只是谋生手段,而有着特殊的使命和意义。高职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教育,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高职专业课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上侧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认为加入思政内容是一种教学负担,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机会。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修养,高校可以开设“文艺沙龙”,定期请专业教师讲解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议教师在慕课、学堂在线等学习平台选学文学课程。通过举办“教师礼仪大赛”“教师思政课程设计大赛”等活动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和职业修养。通过这些举措,促使高职专业课教师自身修养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把教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施。

2.1.3 增强教师思政能力

高校可以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的思政课研修班,去其他高职院校参观学习,听取和借鉴先进经验。学习进修回来的教师要以讲座的形式,与其他专业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向大家介绍“课程思政”的政策和实施这一理念的措施,让大家了解思政教育的原则和特点,掌握育人要领,讨论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间的逻辑关系,利于全方位地开展思政教育。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是顺利推行“课程思政”的关键和前提。

2.2 逐步增强高职“课程思政”的教学建设

2.2.1 更新教材

高校各学科教研室应紧跟课程思政的步伐,编写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内容应符合我国新时代的国情,应结合中国制度、文化并服务于建设富强中国的目标,包括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的思政元素[7]。内科护理学是一门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提升及专业价值观的建立非常重要,对高职护理专业内涵建设有较大的推进作用,因此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教材是专业课教师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要工具,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以“内科护理学”消化系统疾病的教学内容为例,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2.2.2 树立典型

“课程思政”理念的倡导和实施是一项长久、系统的课程改革过程,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所选择的课程要全面兼顾。根据外科教研室师资队伍情况,以“外科护理学”课程为试点总结了课程思政内容,具体如表2所示。

2.2.3 规范建设

高校教研室根据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规范课程建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学习特点,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筛选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标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度层面保证“课程思政”的建设顺利的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靠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还需院系、教师的积极参与,从制度层面来规范课程建设[8]。

2.3 优化环境,完善机制

2.3.1 优化环境

为了优化思政教育的大环境,高校可以在每天早上固定时间通过校园广播播报晨间新闻,让学生养成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在教学楼公共大屏、食堂移动电视上播放《新闻联播》,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党中央、教育部在政策上重视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推进,还需要采取通过各种举措净化社会环境,为高校“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为了美化环境,校园可以增添垃圾分类箱,从小事培养学生的习惯。要求学生上课前十分钟到教室,课前向教师起立致敬,下课向教师鞠躬感谢,从点滴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3.2 合理奖惩

高校应结合教师晋升职称、工资绩效评估情况创建一套完善、合理的评价标准,激励专业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思政”的推进工作中。高校教务处应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组,激励专业教师开展课堂思政教育,检查教师教案的设计、听课监督等举措引导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2.3.3 完善考评

高校应通过学习通平台、教务处教师评价系统开展生生评价、师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开通线上交流中心,使教师、管理者可以对教育过程、教学结果得出批判性的评判,校党委、专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考评机制能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良性发展。评价机制可以监督、调控教学过程,鼓励教师教,激励学生学,还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评估教学成效。

3 结语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而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力保障。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很难达到全面育人效果的,专业课教学要发挥协同作用,努力通过推行“课程思政”形成全学科、全方位、全功效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旭芝. 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2]谢智宇,李佳琪,姜罡丞等. 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探索[J]. 广东化工,2020,47(12):247-248.

[3]赵冬花.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20(32):68-69.

[4]吴婷,陈丹,王明军. 课程思政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课程中的融合方法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7):91-92.

[5]瑞安,博林. 在学校中培养品德:将德育引入生活的实践实践[M]. 苏静,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6]毛剑,岳金霞,赵放辉.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体系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73-74,77.

[7]李祥祥,朱凤荣,徐叶.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意识[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55-60.

[8]刘继强. 学科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 职业技术,2020,19(9):32-36.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