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开创新时代金山乡村振兴新局面

2022-11-26 03:11叶文娣
上海农村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业

■叶文娣

近年来,金山区高举“三个百里”建设旗帜,聚焦“两区一堡”战略定位,以“三园”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后被评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被纳入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农业农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不断彰显,向“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不断迈进。

一、以产业兴旺为着力点,高质量打造绿色田园

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在全力完成“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稳产保供的前提下,着力扩大优质农产品市场供给,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努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一)发展精致农业和精品农业

坚持品牌化,在全市率先发布全域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山味道”,统筹整合“一葡二桃三莓四瓜”优势品牌瓜果,培育打造“1+X”品牌体系和品牌矩阵(以“金山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若干企业子品牌为支撑),加快形成“联营共建、品牌共享”发展格局,2021年,在全市7场品牌优质农产品评比中获5个金奖。坚持标准化,以“核心基地+示范基地”模式,打造5个产业化联合体,实行“六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运行管理,着力健全品控体系、扩大供货量、延长供应期,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目前,金山“小皇冠”西瓜、金山蟠桃、“鑫品美”草莓、“金山岛”有机大米4个品类种植基地联合发展面积共7000余亩。坚持绿色化,加快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已达12个,累计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主体83家,绿色农产品认证率达22%,水稻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9.5%、100%。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廊下节水抗旱稻基地助力上海农业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同面积的节水抗旱稻比传统水稻减少90%的碳排放,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精深加工和数字化工厂

强化产业集聚,发挥超大城市工业资源优势反哺农业,形成“生产+科技+加工+品牌+营销”的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加快建设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区,引导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已建成廊下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等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区,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1家,实现年产值40亿元。强化特色培育,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中央厨房”产业高地。比如,鑫博海“中央厨房”已建成集净菜加工、冷冻干燥农产品、有机健康食品于一体的加工体系,将蔬菜种植农户和合作社纳入一体化产业链始端,年加工生产配送能力达4万吨,日供60万人用餐,带动农民年增收950万元。强化科技赋能,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为契机,加快发展农业数字化工厂,实现工厂化、自动化、标准化。比如,京东方(廊下)智联植物工厂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0%以上。又如,联中食用菌合作社引进荷兰先进的三次隧道发酵技术,辅以先进的工厂化生产设施,生产效率由传统的一年6茬出菇提升到12茬,蘑菇亩产达200万元,是传统种植的6倍。

(三)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

加强科学规划,立足江南水乡的自然禀赋和诗意田园的独特魅力,集聚农业、生态、文化三大优势,充分发挥郊野休闲功能,丰富乡村业态,精心编制中部生态圈、绿色田园先行片区规划,依托乐高乐园度假区、花开海上生态园等资源,着力规划打造G320文旅连廊,逐步形成“一心两片三结合四组团”联动发展态势。加强农旅融合,打造特色旅游区域,形成4个年接待能力达百万人次的农业旅游集聚区、2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企业,2条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每年举办百花节、百果节、百菜节、丰收节等系列农业节庆活动,全域打响“金山如画”文旅品牌,2021年全区农业旅游接待人数440.4万人次,实现营收1.9亿元。加强区域联动,全力做好沪浙“毗邻”文章,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比如,推动沪浙共建“明月山塘”项目,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商贸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配套以农家乐和农业基地、民宿、文化产业等元素,发展跨区域观光休闲旅游。

二、以生态宜居为支撑点,高标准打造美丽家园

坚持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和生活水平,全面做好“美环境”“种风景”“植文化”的大文章,加快打造体现国际水准、彰显江南韵味、具有上海特点的现代化都市乡村。

(一)坚持点面结合增颜值

注重典型示范,强化示范带动,以点带面,连片打造独具江南水乡风貌、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村民普遍满意的美丽乡村样板。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5个,建成9个形态风貌焕然一新,生活品质愈加凸显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注重全面改善,以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滚动实施村容村貌优化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累计完成村庄改造8.5万户,在全市率先试点农村公路路长制,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示范户成功创建率6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多次位居全市郊区农村垃圾治理测评第一,获评2021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二)坚持多元结合强治理

抓党建引领,构建“六化同步、四指同评”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行政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深化基层党组织书记“班长工程”,推动党员带头参与助力“家门口”的乡村振兴,形成“四张清单”“巷邻坊”“零频道”等微品牌,“网格化党建+四张清单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工作经验被评为2021年全国乡村治理优秀案例。抓自治共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拓宽基层民主协商的渠道与形式,推广“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基层协商平台以及夹漏村“村组自治”、光明村“宅基自治”、护塘村“村域自治”等模式。开发“智慧综治”信息化系统,234个村(居)实现移动终端设备全覆盖,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多格合一”,切实发挥社会治安“第一道防线”作用,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12年名列全市前茅,2021年首次捧得平安建设全国最高荣誉“长安杯”。

(三)坚持软硬结合优服务

厚植发展“软实力”,培育金山农民画品牌,丰富花灯、莲湘等“一镇一品”特色项目内涵,留住乡村的“魂”,把农村打造成农民“好家园”、市民“后花园”和品质生活“新乐园”。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注重发掘推广反映农业生产、田园风光、水乡生活的文化艺术,吕巷“小白龙信俗”入选第五批国家非遗项目。修订124个村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小宪法”作用,枫泾镇新义村围绕村规民约+村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了移风易俗工作实效和文明乡风水平。全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镇4个、全国文明村7个。紧盯幸福“硬指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创建紧密型学区集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确保城乡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合理配比。推进医改降费惠民,2021年全区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同比降低20.58%,药品收入同比降低14.96%。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实践农村“埭-家”互助式养老,建成老年睦邻点55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9个。

三、以生活富裕为落脚点,高水平打造幸福乐园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注重运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努力突破“人、地、钱”等瓶颈制约,让乡村振兴的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资源要素充分涌流,不断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

(一)努力拓宽“人下乡”渠道

培育引进优秀人才,以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区建设为契机,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66名,出台高素质农民社保补贴等激励政策,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多名返乡大学生获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积极开展“人才下乡”工程,引进开太鱼何文辉教授团队,积极探索虾(蟹)稻共作、南果北移、温棚种养结合等农业生产模式,打造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休闲体验生态农业,年均游客达到10万人,实现上交所主板上市。扶持壮大经营主体,累计培育形成家庭农场882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加大头部企业招引力度,比如总投资12.8亿元、规划面积2000亩、位于枫泾镇的九丰农业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茄果类种植基地,预计年收入2.2亿元。又如,位于廊下镇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松林集团立体规模化养猪场项目竣工投产,年出栏生猪可达8万头。再如,“叮咚买菜”集团规划5年总投资10-15亿元,在廊下建设万亩的智慧农业示范园。

(二)着力打开“地流通”渠道

用活承包地权能,完善“三权分置”制度,创新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实现形式,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2015年全市第一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在金山发放,2021年全区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7295万元。释放宅基地潜能,盘活闲置农房,试点开展“旅馆式”租赁、众创入乡,大力发展民宿等新业态。比如,吕巷镇和平村在全市首创“确权不确房”模式,探索“自住一套+委托运营一套”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农户实现零付款入住,同时可一次性获得委托运营租金约40万元。激活建设用地效能,探索通过租赁、作价入股、出让等形式,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020年在全市率先实践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模式,推动待泾村与蓝城集团合作,盘活12个自然组的99宗“点状”土地,每年保底分红200万元,造就了“股金+租金+薪金+现金+保障金”的“五金”农民。

(三)大力畅通“钱进村”渠道

聚焦金融助农,主动与5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框架,量身定制46种金融服务项目。携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推进“信用村”建设,设立139个“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2021年共投放贷款1186万元。聚焦财政支农,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区对镇转移支付年增长46%,连续3年安排乡村振兴财政预算资金40.3亿元,新成立总规模5亿元的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聚焦帮扶惠农,新一轮85个经济相对薄弱村借助农村综合帮扶资金12.65亿元,联合组建区级帮扶平台(上海振富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造血”项目,每年实现收益7200万元,收益回报率不低于6%。聚焦增收利农,组建区级统筹“抱团发展”平台(上海振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盘活村级沉淀资金,入库税收达9295万元。2021年全区125个村经济合作社实现收益分红5897.9万元,增长11.3%,连续三年实现收益分配全覆盖。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标“十四五”及2035远景目标,金山将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勇气,启动乡村振兴新引擎,不断铸就“三个百里”建设新篇章,让农业成为亮丽的名片、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新的力量。

一是推动农业高质高效。积极打造“一心两片三结合四组团”都市农业布局,做好“农业+”“节庆+”文章,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2个市级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立足国际化大都市对高品质产品、多样化服务、生态化保障的需求,重点发展种源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建立以“金山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企业或产品品牌为特色的农业品牌体系,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和特色乡村旅游线路,成功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做强优质大米、绿色蔬菜、精品瓜果、中央厨房等特色产业,打造全国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样板区。

二是推动农村宜居宜业。按照“美环境、种风景、增颜值、植文化”的要求,不断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逐步实现乡村现代化。结合规划和现实需要,稳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因村施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优化、道路提档升级、公共基础设施提升、风貌保护塑造等乡村建设行动,至2025年,再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推动片区化发展,探索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变“盆景”为“风景”。全面繁荣乡村文化,实施农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发掘非遗文化IP价值,做大做强金山农民画系列文创衍生品,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名片。完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推动法律服务下沉,发挥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效用,推广积分制模式,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三是推动农民富裕富足。分类推进“三块地”管理制度改革,盘活存量和低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探索宅基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公开交易市场建设,提升土地资源价值。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强化政策扶持激励,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各行业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培育更多农村致富带头人、创新创业带头人。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探索拓展农村集体经济保值增值新模式,确保农民收益分红稳中有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世界农业
山西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