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治理的内在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2-11-27 14:59王建超赵艳玲
黑龙江粮食 2022年1期
关键词:主体农民建设

□ 王建超 赵艳玲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文化是基于乡村生活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以其特有的价值体系支撑着村民群体的心灵归属。中国乡村文化价值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随着时代变迁乡村文化价值不断地调适、转型与发展。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然改变,使得传统乡村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和冲击,不断发生变迁与重构,原有文化共同体难以维系,亟待实现乡村文化的有效治理与秩序重建。近些年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仍然囿于传统的封闭管理路径而缺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开放性、创新性的长效机制。基于此,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导向下,乡村文化振兴急需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和新引擎,也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和总基调,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法,为乡村文化治理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治理的内在意蕴体现

所谓文化治理,就是“多元主体以合作共治的方式治理文化,并利用文化的功能来达成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重治理目标的过程”。只有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治理的内在联系,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从这方面来说,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意蕴。

(一)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土文明不仅是勤劳质朴的中华儿女的精神依靠,更是千百年以来维持中华文明永不间断和乡村基本秩序的精神力量,蕴藏着深厚的文化资源,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土壤。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指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足,同时还要注乡村文化和乡风文明的治理和发展。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改变农民精神风貌、构建价值认同的重要抓手,为乡村文化治理提供丰富的思想沃土和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全方位部署乡村振兴的硬性指标,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和乡风文明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动力要求。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治理的精神内核,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治理有效,以乡村文化治理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将乡村文化的治理和建设进行整合,做到乡村振兴战略内在动力的持续提升以及要求的硬性指标的实现。

(二)文化治理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在长期的乡村建设中,过分“重经济、轻思想”,使得传统血缘关系不断消解,乡村社会基本结构、思想观念和群众需求逐渐多样化、松散化,再加上公共资源的短缺和利益的冲突,导致了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增加。乡村社会风气下滑、思想滑坡、优秀传统文化缺失以及道德标准降低、邻里关系、家庭矛盾、社会矛盾等问题日益尖锐,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对乡村社会中的人伦关系、乡土观念以及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威胁。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发展的精神纽带,乡村振兴最核心的是跨越地理位置重新建构一种共同文化怀念从而实现文化振兴。共同体成员的心理怀念和价值共识需要文化治理来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护和弘扬乡村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和优秀内核,赋予乡村文化新活力。在耳濡目染中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加农民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村民的文化自觉,提高村民整体素质,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三)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未来趋势

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加快,乡村社会基本架构正在改变,乡村文化的转型重构,不是将传统乡村文化推倒重建,更不是简单的复原。充分挖掘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优秀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文明的礼仪规范,重构一种新型的文化治理模式十分必要。文化和社会的嵌入融合发展使得乡村文化的治理转型成为一种必然。我国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目标,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自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必然是嵌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中,以提升乡村文化治理能力为目标,以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为根本,深化乡村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多元协作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乡村文化治理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推动形成党领导下的科学治理体系,增强乡村文化协同治理

以往我国的文化政策制定、财政投入、文化产品生产、文化服务供给,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其基本逻辑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而文化供给的高质量形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离不开外部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基层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村民组织等共同参与。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协调共治的文化治理机制,不但能够缓解基层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财政压力,而且能够丰富和拓展乡村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社会组织应当充分利用其优势与资源,打破乡村内部封闭的内循环,从乡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个层面参与治理,弥补政府角色的失灵,保障自治功能得以实现。重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离不开党组织的领导和推动。必须在文化治理理念引导下,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的领导工作是全部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要引领基层类组织自觉彻党的主张,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这进一步明确和规定了乡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其背后的深层维度正是要通过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从主体、组织、机制和价值四个方向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作用,领导乡村各类文化群体开展组织活动、文化活动以及协同治理。

(二)以农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建设,突出乡村文化治理的民生本位

我国的文化建设要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实在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就是注重为广大村民提供真切、实在的文化服务,保障农民权益。国家的理性成长取决于主体人的成长,也依赖于制度与文化的共赢共生。处理好“国家”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乡村文化的有效治理。具体来讲有三层要义:第一,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得到充分满足;第二,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第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终目的。乡村振兴中文化治理的最终落脚点是要激活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培育农民主体意识,使农民不仅成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更是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构建“多元参与”机制,激发农民主体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只有在人产生了主体意识,具备主体能力并发挥作用于客体时现实的人才算得上具备了主体性。增强农民主体意识除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外,还依赖于农民整体内在素质的提升,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通过乡村教育培育农民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这需要政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广大农民凝聚共识,消解乡村文化认同危机;重视乡村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农民主体的素质提升提供坚强的保障;要重视农民需要,普及文化教育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实现新型农民转变。

(三)加强人才队伍服务建设,构建乡村文化治理共同体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熟悉乡村,能够发挥中坚作用的文化精英。发挥文化生力军作用,增强“造血能力”,是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十九大指出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当前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因此,解决当下乡村公共文化基础问题是要建设以农民需求为中心,以乡村为导向的文化服务体系,畅通“接地气、察民情、尊民意”的文化表达渠道。调动农民的参与性、自主性,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形成良效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另外,着力打造城乡文化共同体,构建融合机制。文化共同体有大小之分,大至全人类的文化共同体,小至一个村落的文化共同体。

四、结语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要义,也是乡村文化治理的内在活力和发展趋向。形成党领导下的科学治理体系,突出乡村文化治理的民生本位,构建乡村文化治理共同体,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予以重视的环节。

猜你喜欢
主体农民建设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耕牛和农民
论碳审计主体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何谓“主体间性”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农民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