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六经》考

2022-11-27 20:00苏星菲杨东方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序文素问著录

苏星菲,杨东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 102488)

《医学六经》现存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其中收录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简称《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中藏经》《脉经》《难经》共6部医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等记载,《医学六经》为明代著名藏书家顾从德编纂、吴勉学刊刻。若确实如此,那么此书所收录的6部医籍即是顾从德与吴勉学所认为能够代表当时中医医籍当中最具权威的6部经典,这对这几部医籍历史地位的判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界给予了《医学六经》一定的关注,在医籍版本研究当中,“六经本”一词间有出现。而实际情况却表明,顾、吴二人与《医学六经》的成书并无关系,《医学六经》是《医统正脉》的析出本。依据目录学的考察,此书很有可能并不存在于古代,而为现代的析出本。

1 古代书志未见著录,较早著录见于1950年代

目录学家余嘉锡认为,目录书“重在学术之源流,后人遂利用之考辨学术”[1],而考辨的具体方法就包括“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1]。广泛考察古代史志、公私书录等资料,未见《医学六经》著录。

就现有资料而言,最早著录《医学六经》一书的目录学专著是1959年出版的《复旦大学图书馆善本目录》:“《医学六经》六种六十八卷[明]顾从德辑,明吴勉学刻本,二十六册”[2],指出《医学六经》一书收录医书6种共68卷分26册,由明代顾从德辑,明代吴勉学刊刻。其后,常用的古籍及医籍目录工具书如《中国古籍总目》[3]、《中国中医古籍总目》[4]、《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5]、《中国医籍大辞典》[6]及刻录与出版研究专著如《明代版刻综录》[7]、《徽州刻书史长编》[8]、《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研究: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9],在对《医学六经》的著录上均沿用这种说法。

《复旦大学图书馆善本目录》所著录的《医学六经》一书,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书中钤有“国立暨南大学图书珍藏”“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藏书章”印。国立暨南大学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国立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906年创办的暨南学堂,因时局动荡数次停办,几经易址,曾在1949年8月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并[10],暨南大学图书馆的部分藏书也因学校合并而转移至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有相关记载如下:“因高校合并之机,接受同济、震旦、沪江、暨南诸大学图书馆藏书”[11]。上海中医学院于1993年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12]。故现有目录所载《医学六经》只此1部,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其流传过程如下:初为国立暨南大学图书馆所藏,在学校合并之时移交复旦大学并见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善本目录》中,后由复旦大学移交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保存至今。

可以看出,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古代存在《医学六经》,但此书从未见于古代目录,却突然出现在当代目录的记载中,有近400年的时间断层。故从目录学的角度来看,该书可能并不存在于古代。

2 文献资料考察《医学六经》著者情况

2.1 顾氏父子的相关资料未见有编纂《医学六经》事迹 明代声名显赫的顾氏家族中,顾定芳与顾从德父子在医籍出版事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顾丛德是否刊刻了《医学六经》一事,已有学者[13]提出质疑,黄龙祥则认为因置于6部医籍之首的《素问》为顾氏翻刻,后人将《素问》正文前的序文误认为是《医学六经》之序,进而将其余5部医书均归顾氏[14]。学者们对顾氏父子生平资料、刻书进行研究,未见对《医学六经》的记载[15-16],且顾定芳传记行状如《顾御医东川公传》[17]等资料中无编纂《医学六经》的事迹。

而顾氏父子的医学思想主要见于刊刻医籍时所撰写的序文中,包括《医说序》及《素问序》,但其中并没有涉及“六经”的相关阐述。如在翻刻《医说》时所写的序文当中,顾定芳主要强调其对《素问》的重视:“《周易》道天人之经,以藏其变,而《素问》极天人之变,以阐诸经,其理一也……然慎疾、审药,未尝不心存《素问》之理……观诸子、康节之言,则《素问》传自上古无疑矣!故欲知养生之道,而《素问》不容付之不知。季明氏有见于此,作为《医说》,首序轩岐《素》《难》,包括之妙,以发其宗”[18]。顾定芳认为《素问》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地位可与《周易》比肩,是临床诊治与养生等方面的必读之书。宋代医家张杲(字季明)以《素问》为医之宗师,编写《医说》时将《素问》列于书之首位的这一做法,令顾定芳十分赞赏,这也是其刊刻《医说》的重要原因。而后,顾定芳将所搜寻而得的宋本《素问》进行详密的校订,交与次子顾从德进行刊刻,嘱咐道:“广其传,非细事也,汝图之[19]”。可见顾定芳对《素问》重视程度之高。此外,在《素问序》中可以看出顾从德的医学启蒙源自其父亲顾定芳,“见从德少喜医方,为语曰:‘世无长桑君指授,不得饮上池水,尽见人五脏,必从黄帝之脉书,五色诊候,始知逆顺阴阳,按奇络活人,不然者,虽圣儒无所从精也。今世所传《内经·素问》即黄帝之脉书,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文遂似汉人语,而旨意所从来远矣’”[19]。顾从德喜爱医方,其父言习医本于《素问》,表达了重视《素问》的态度。

顾氏父子的生平资料当中并没有校对或刊刻《医学六经》的记载,在他们的医学论述当中也没有对“六经”的相关阐释,故《医学六经》出自顾从德的说法从目前的文献证据来看是不成立的。当代目录将《医学六经》著录为“顾从德辑”,较大可能是因著录者依据《素问》序文而造成误解,将这篇序文认作是顾从德为编纂6本医经所写。

2.2 吴勉学相关资料未见刊刻《医学六经》文献证据 《医学六经》无丛书总序、编纂缘起及凡例,故无法直接得知该书的出版旨意及编纂体例等信息。但在吴勉学所刻的其他医籍丛书中可以一窥其刻书理念与医学思想。

吴勉学以刻书著称,所刻书籍中尤以医籍的数量为多,包括《医统正脉》等。在《医统正脉》刻书序当中,吴勉学就明言何为医统,并详细解释了编纂此书的初衷及书名的由来。《刻医统正脉序》言:“医学之统,其来远矣……窃谓医有统有脉,得其正脉,而后可以接医家之统。医之正脉,始于神农、黄帝,而诸贤直溯正脉,以绍其统于不衰。犹之禅家仙派,千万世相续而不绝。未可令其阙略不全,使观者无所考见也。因诠次成编,名曰《医统正脉》而刻之。”[20]由此可见,吴勉学刊刻《医统正脉》的目的是将历代符合“医之正脉”这一标准的医籍统辖成编,故而命名为“医统正脉”。

纵观吴勉学在《医统正脉》序文当中对医书的编纂理念、对医林流派阐发的见解以及对20余部医书的评述,均没有显露出将《素问》等6部医书归为一部的编刻意向,更没有对“六经”一词的阐释。故吴勉学刊刻《医学六经》一事,缺少文献资料上的证据支持。疑因《医学六经》的文本内容取自吴勉学《医统正脉》,故后人称此书为吴勉学所刻。

3 《医学六经》析自《医统正脉》,封页为后人所加

《医学六经》现存一部,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将该书与国家图书馆藏《医统正脉》全书进行详细比勘,发现二者字体样式相同、版式均为12行20字小字双行花口单鱼尾。而区别在于《医学六经》有著录“医学六经”书名、6部医籍书目以及署名“吴勉学刻”的封面页。有学者认为《医学六经》是吴勉学在出版《医统正脉》之前所刊刻[21],但通过详细考察后,有以下证据可知,该封面页不由吴勉学所拟,《医学六经》并非吴勉学所刊刻。

3.1 将序文名化裁为书名 所谓的《医学六经》在版本上与国家图书馆所藏《医统正脉》中相应的6部医籍同出一版,在编目书名著录上却有不同。《医学六经》在封面页上对《难经》《脉经》《中藏经》三部医籍分别著录为《难经本义》《校订脉经》《华先生中藏经》。首先,这种命名在明代虽有出现但并不常见。其次,该命名与《医统正脉》五车楼版、步月楼版的书目著录均不相同。最后,《医学六经》对这3部医籍的命名方式与书籍的首篇序文题名一致,即《难经》卷首序元末进士刘仁本所撰“难经本义序”,《脉经》卷首序北宋林亿等所撰“校订脉经序”,《中藏经》卷首序邓处中所撰序文题名“华先生中藏经”。吴勉学除刊刻医籍以外,还曾搜集医方予以出版,书名《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在《刻医统正脉序》中也曾说自己“于医学独加意焉”[20],可见吴勉学在医籍版本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并且还具备较高的医学素养。从编纂的角度来看,这种命名方式不可能出自吴勉学,应当是后世之人将序文名化裁为书名,记于封面作为目录。

3.2 用词、署名习惯非吴勉学惯用 在医籍命名的用词方面,《医学六经》与《医统正脉》存在一定差异。《医学六经》封页目录将《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著录为《皇帝内经》《皇帝素问灵枢》《皇帝针灸甲乙经》,而考察《医统正脉》序文、正文篇名、版心,以“黄帝内经”“黄帝素问灵枢经”“黄帝针灸甲乙经”等样式著录,未有“皇帝”一词出现,故《医学六经》编目所使用的“皇帝”一词,与吴勉学著录医书的用词习惯不相符。在刊刻者的署名上,吴勉学刊刻书籍常以“明新安吴勉学重校梓”“明新安吴勉学师古校”等样式署名,在姓名前多冠“明新安”或“新安”字样,在名后还缀有其号“师古”字样。《医学六经》封面总目下署名“吴勉学刻”,没有吴勉学籍贯“新安”、吴勉学之号“师古”字样,非其惯用的署名习惯。故从用词以及署名上分析,所谓《医学六经》的封面并非吴勉学所作,而是后人所加。

4 结论

对顾定芳和顾从德的生平行状及相关研究等资料展开细致梳理,并对顾氏父子、吴勉学编纂刊刻其他医籍的序、跋进行解读,其中并无刊刻《医学六经》这一事件的记载,他们的医学论述中也没有出现对“六经”概念的诠释或讨论。将《医学六经》《医统正脉》两部医籍加以比勘,发现《医学六经》在书名著录上出现了将医籍序名化裁作书名的现象,书名词语的使用及刊刻署名体例均非吴勉学惯用。这表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等书所记载的《医学六经》一书,并非顾从德所编,也非吴勉学亲自刊刻,疑为后人将吴勉学所刊刻《医统正脉》的其中前6部医书析出,另名为《医学六经》。学界在《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医经研究过程中常常谈到所谓的“六经本”,实际就是“医统本”。至于何人将这6部医籍从《医统正脉》析出,“医学六经”之名由谁所拟,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猜你喜欢
序文素问著录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航空材料学报》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刘禹锡诗序研究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
玲珑欢
萧伯纳的回信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