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水浒叶子》的审美特征研究

2022-11-27 09:59戈立仁安庆师范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29期
关键词:陈洪绶水浒刻画

戈立仁(安庆师范大学)

众所周知,中国历朝历代艺术的发展,都经历着一个朝代的衰亡,与另一个朝代的兴起。每当这时,文化、艺术领域都会出现一批对后世艺术有着深远影响的艺术家和作品。明末清初,社会时局动乱,但国内的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各种艺术流派纷纷崛起,加之朝代的更迭,统治者鲜有精力把控艺术文化发展走向,这就为诸多艺术家提供了自由发挥的机会,此时中国的绘画界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陈洪绶为明清画坛中的怪杰,其作品荒诞而深情,鲁迅先生对之极为推崇,认为“老莲的画,一代绝作。”他性格怪僻,画亦怪异,无论人物、花鸟、山水,皆能突破前人成规,自创独特面目,尤其是人物画大放异彩,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水浒叶子》是陈洪绶二十八岁时,花费四个月所作的一组版画精品。这套《水浒叶子》,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从宋江至徐宁凡四十位水浒英雄人物。同时标上了钱贯与酒令文字,本作为赌博用的纸牌,兼做宴席中行酒令的酒牌,是一种“一牌多用”的设计。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动势。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本文将针对《水浒叶子》这部经典之作的审美特征进行研究。

一、《水浒叶子》概述

明朝末年,“叶子”是当时市民聚会喝酒娱乐所使用的酒牌,也是一种“行酒令”的工具,在当时被称为“酒筹”,类似于现代人休闲娱乐时所玩的扑克牌。当时有一种说法:“叶子,如今之纸牌酒令。”作为当世盛行的民间游戏,一般是许多人围坐成一圈喝酒,所有人依次轮流抽出一张“叶子”,并根据“叶子”上所显示的内容喝酒,例如某人抽到宋江,则需要坐在首席位置的人喝酒,若是“一丈青”扈三娘,则需要在座最高的人喝酒。当时这样娱乐喝酒的模式,不仅让整个氛围和谐轻松,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把《水浒传》中的小知识渗透于民众的生活中,同时也体现了明朝时期的酒文化特征,以及大众意识的崛起。

陈洪绶从小深受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的影响,根据书中对一百单八将的人物形象描写创作了版画作品《水浒叶子》,包含了宋江、李逵、孙二娘、鲁智深、林冲等四十位梁山好汉,每一张“叶子”上只有一个人物。一副牌共四十张“叶子”,每张“叶子”上都有与人物相对应的题名与赞语及钱数。整副“叶子”的创作多采用白描手法,用最简单的方式描绘出水浒传中四十位英雄的装扮,且没有多余的背景衬托,但整体十分传神生动。与普通的“叶子”不同,在《水浒叶子》中,陈洪绶没有按顺序对所有英雄人物进行排序,但把整个《水浒传》中仅有的三位女性人物全部画入其中,完全不顾及世俗对于女性的偏见及社会层级的限制。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每张“叶子”的画面首尾相连,行云流水。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陈洪绶并没有过度地参考小说里对人物的形象描写,例如花和尚鲁智深(如图1 所示)并没有如小说中一般凶神恶煞,而是一个身着袈裟,手持禅杖,笑容满面的云游四海的和尚形象,没有了小说中的戾气,平添了一份幽默风趣,但是能从他的眼神细微处察觉到对社会污浊的嘲讽,“叶子”上的赞语写道“老僧好杀,昼夜一百八”,其从侧面告诉世人,这绝非一个简简单单下山化缘的和尚,而是通过人物创作表达了一种对于社会不公的不满、对奸臣小人的愤懑之情,表达了当时民众对于公平与清廉的向往(如图1所示)。

图1 《水浒叶子》人物鲁智深(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二、《水浒叶子》的艺术特色

(一)线条强劲有力

陈洪绶极其重视对线条的运用,他的人物画并没有沿袭工笔画一贯的富丽旖旎,早年吸取高古游丝描的笔法精髓,进而受到五代至宋朝时期的简笔人物画风影响,人物造型古拙旷迈,变形意味浓厚。观察《水浒叶子》整个作品的画面,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其中每个人物都有许多曲折的笔画,每一根转折的线条都十分明显,因而简化了人物线条,使整个人物形象更加均匀且富有节奏感,而观者能根据人物动态的发展趋势,了解每一根线条的运用,所以很多线条呈现出直角状,每个人物更加生动形象。这些曲折的线条,亦整亦散。例如在刻画宋江时,就是通过这种方折直拐的线条进行创作的,其中衣服右袖画法非常类似于数字“7”的写法,左边的袖子也是同样的画法,线条排列十分整齐,而下身的衣服多采用长直线刻画,整个人物看起来飘逸自然,这种一疏一密的视觉对比,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实际上,这种直线条画法与陈洪绶晚年的圆转线条画法有很大区别,其早期作品中线条圆中带方,用笔比较生涩,线条转折处处理不够流畅,这也是他早年学习石刻所受的影响,中晚期作品则更加圆润,多采用铁线描、游丝描等线条。所以,从《水浒叶子》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陈洪绶早期到中晚期画风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方、劲、散”三方面,例如“手拿大刀关胜”的衣袖,多用曲折线条,让每一根线条都苍劲有力,整个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惟妙惟肖。

(二)人物形象的动态表现

人物表情刻画作为《水浒叶子》创作的重点,每个水浒英雄的神情与动作刻画得惟妙惟肖,也展现出每个人的不凡气度,更可以让作者借助作品直抒胸臆。

首先,陈洪绶在刻画人物时多用笔方折直拐,线条简单灵活,人物形象美感突出,符合每个人物的个性特点。纵观整个作品中人物神态、动作、服饰花纹、生活物品等细节之处的刻画,能够展现出每个水浒英雄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例如“小李广”花荣,箭术了得,整个人身体稍微侧转,一只眼紧闭,另一只微睁,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且用最大的力量打开弓弦,让人感受到他对自身高超箭术的信心。又如“拼命三郎”石秀,这是一个疾恶如仇且成熟稳重的人物,因此多以方折线刻画形象,凸显出他个人正直勇敢的特点,而“玉麒麟”卢义,本身就是社会上层,家财万贯,富甲一方,但同时富有同情心,时常扶贫济弱,因而主要使用圆转的线条刻画人物,凸显其特点。创作中最难的人物莫过于宋江,作者要考虑到宋江作为整个小说中最为多面、充满人格魅力、敢于挑战一百〇八将之首的身份,及小说中对其个头和肤色的描写。但陈洪绶并没有完全依照小说进行创作,而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在结合自身社会生活的经验,以及个人对人物的理解基础上,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着重刻画他的穿着、神态、动作,彰显他过人的胆识与谋略,以及潇洒淡定的心态,栩栩如生的梁山好汉之首形象就此跃然于版画上,在短时间内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大量吸收民间版画艺术

民间版画元素在《水浒叶子》中处处可见,这种艺术元素也使陈洪绶在人物刻画方面与其他艺术家有所不同。在刻画衣服样式时,他并没有做任何的透视变化。例如“混江龙”李俊的上衣有横向的花纹、“双枪将”董平甲胄上有明显的鱼鳞纹等,整个图案十分规整,且都刻画在衣服或其他器具上,并不能独立存在,只起装饰的作用。此外,这些纹饰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受固有形象和画法限制,能够给予创作者充分的发挥空间,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水浒叶子》中有着丰富的民间版画装饰性元素,通过疏密的对比让整个画面呈现出饱满、丰富的效果。例如,作者在刻画神医安道全的衣袖时,采用了非常多直拐的线条,线条的长短、粗细、顿挫等细节都十分精致,让这些线条看起来符合现实生活中衣纹的走势规律,同时又彰显一种别样的艺术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最终起到了非常好的装饰效果。

三、《水浒叶子》的审美特征

《水浒叶子》自明末问世以来,在版画艺术领域的名声极大,亦在民间影响深远,以至后世绘写水浒英雄的画工很难脱出它的范畴,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人物造型的平面化

与立体化不同的是,《水浒叶子》的绘画更倾向于平面化,主要是通过简化或弱化人物形体、光影、体积以及空间的方式突出整幅牌面的二维性,需要创作者去思考作品本身的内在精神,从而去维持整体画面的平面性。传统中国绘画对于人物绘画的创作以平面化的传达方式为主,再通过线条的曲直、深浅、干湿的差异构建整个画面空间关系,因而具有很强的平面化特点。

在《水浒叶子》中,陈洪绶主要以白描方式画出了四十位性格各异、气质不凡的梁山英雄形象,再通过单色刻画的方式制成最后的版画。版画是一种以平面创作为主的艺术形式,主要简化画面空间、体积,从而使作品的线条特征更加突出,展现出整个作品的主要思想。

在《水浒叶子》中,大量的背景留白,简化人物线条,刻画造型轮廓,都凸显了平面化的剪影式作品特征。例如,其中“豹子头”林冲(如图2 所示)手持宝剑并要拔剑的瞬间,整个头部和上肢都处于紧张状态并向身后望去,整个人物机智谨慎的个性跃然纸上,富有感染力。加之画面背景中的大量留白,让整个人物成为画面的主体,也使人物与背景间有了交流,整个画面浑然一体。

图2 《水浒叶子》人物林冲(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其中,还应用了大量短直线、垂直线,展现出林冲清醒理智的性格特质。再深入观察,不难发现林冲的形象也带有一种民间皮影戏的特点,一方面重视人物外部轮廓的刻画,内部线条并未有实际的结构转折,起到了视觉美化的效果;另一方面,林冲外袍上的花纹并没有因形体的转动而发生扭曲或视觉变化,仅仅只是平铺于外袍之上,也凸显了平面化的特征。

又如,在创作李逵、刘唐的过程中,也打破了传统中国画的禁忌,不拘泥于古法,采用了大量的平行线、垂直线,使整个画面更具冲击力,装饰效果也会更好,这也是整个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画像手法,使得整个作品的线性造型特征更加显化,极大地丰富了整个画面的内涵。这种平面化的艺术属性,让整个画面更加匀称、平衡,具有节奏感,也造就了抽象化、规则化的形式特征,凸显了装饰审美效果(如图2 所示)。

(二)人物造型的装饰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国绘画创作讲究作品的神似和意境,以及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主要是通过一种若有似无却有规律的线条组织构建整个画面。其中主要是通过线条疏密及深浅的对比,使整个画面的结构关系更加简化,用夸张异化的人物、程序化的画法,以及大量的装饰图案为作品进行装饰和增色,从而凸显整个作品的装饰性特征。

在《水浒叶子》中,人物形象都以大脑袋、细长眼以及夸张的肢体为主要特征,既生动又古拙,有一种由内而外的装饰感;衣饰以篆籀创作方式为主,通过大量方折直拐的线条,以及疏密有致的平行线条,使装饰性特征得到强化,加之人物衣帽上各种花纹重复使用,也让整个作品的表现力大幅提升,最终整体的画面效果更加新奇,富有冲击力。

在欣赏这一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本人对水浒英雄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将个人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中,通过刚劲有力的曲线和动态形式表现人物。

此外还融入了大量的民间版画雕刻元素,让整个《水浒叶子》中的四十位英雄栩栩如生,让观者感受其不凡的英姿,其“心仪其人,凝而成像”的创作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创作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陈洪绶的作品讲究“古中求新”,在借鉴传统中国绘画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创作理念,追求画面的装饰性特征,使整个画作精美有趣,浪漫而生动。《陈章候水浒叶子引》中曾对陈洪绶的作品这样评价:“额上生风,眉间火出。”只见叶子中的人物手持大刀,站姿端正仰面朝天,神情庄重严肃,一个正义凛然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跃然之上。此外,“S 型”的侧影也赋予了画面一种韵律感和装饰感,人物身着甲胄的形象由几个图形呈现,再加上黑白色的衣边,构成感和平面美感油然而生,让整个人物勇敢无畏的性格得到完美的输出。

(三)民间艺术造型特征突出

“叶子”作为明末时期民间流行的行酒令,深受大众的喜爱。《水浒叶子》创作的初衷就是满足当世民众的审美需要。在审美选材上,陈洪绶选择了当时流行的小说《水浒传》,将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水浒英雄们作为创作对象,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根据小说描写、个人理解创作以及民众的审美喜好创作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水浒叶子》中非常多的细节可以看出作品深受民间艺术的影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过于夸张化,甚至有些变形,造型上偏古朴与圆润,这种创作手法平添了一份趣味性和艺术感。在这种影响之下,在塑造刚正不阿的人物时主要用方正直拐的线条,再搭配相应的服饰,呈现出一种民间艺术的质朴感,具有一种天然稚拙的美。例如在创作美髯公朱仝(如图3 所示)的过程中,采用圆润的线条呈现出一个脸型圆润、胡子浓密且宽厚包容的长者形象,他正弯腰侧身与背上的孩子说着什么,幼童趴在朱仝背上,一手持拨浪鼓,另一只手则把玩着朱仝的大胡子,这样“接地气”的民间生活场景,既亲和又充满童趣,因而深受民众的喜爱。同时,画作中的幼童与民间艺术中的萌娃形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圆圆的脸,短胖手摇着拨浪鼓,穿着碎花衣服,明显可以感受到民间美术对《水浒叶子》创作的启发。此外,在创作雷衡、宋江、戴宗形象的过程中,在人物造型上深受民间舞台剧的影响,人物的台步和身段的设计以及眼神手势都与传统戏剧的特点相关联。以宋江(如图4 所示)为例,他身着一身官服,仪表堂堂,身子微微前倾,站姿标准,眼神坚定,颇具大将风范。在手部动作上采用了戏曲中老生行当常用的“玄坛指”,眼神则向左,右手食指向右,与戏曲中人物特点相似,不仅让整个画面的戏剧冲突性更强,且取材民间,更加贴近民众生活,符合大众的审美需要,从而更容易传播。

图3 《水浒叶子》人物朱仝(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图4 《水浒叶子》人物宋江(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水浒叶子》集百家之长,是陈洪绶融合文人精致文化与大众通俗娱乐的巧妙产物,更是其人物画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不仅仅是创作者个人艺术水平的展现,亦因其强烈的风格个性、高超的艺术水准而堪称中国版画史上的旷世杰作,是中国版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四十位梁山好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没有多余的背景填充,亦没有多余线条勾勒,不拘泥于古法,将我国版画艺术带入了新纪元,赋予了版画艺术新生命,对后世人物画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与积极的指引作用。

猜你喜欢
陈洪绶水浒刻画
模仿成不了真画家
童说水浒——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
一生如莲
陈洪绶传记解读
陈洪绶绘画的“四美”特征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胡澹三维场景设计作品
刻画细节,凸显人物
《闲看水浒》里的黑暗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