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促思维发展

2022-11-27 01:55杨金苹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陶醉课文

杨金苹

摘要: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用的基本训练方式,教师应先明确朗读的作用和意义,准备充分,在阅读教学中提高朗读能力。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结合不同文体指导朗读,适时范读,巧点迷津,朗读形式要多样化,富有情趣,以读助思,以思助读,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使学生从通过正确的朗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促进思维发展。

主题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思维发展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用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一、在阅读中理解朗读意义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教学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我们所说的朗读,不是形式地、机械地把文字变成声音的朗读,而是有态度、有感情的朗读,使听的人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括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憎恨的,是喜悦的或是悲伤的。情感的交流,相互的感染,使学生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言为心声”。

欧阳修说“为文有三多”,第一就是“多读”,然后才是“多作,多商量”,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所以,教师应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借助联想,再现形象,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美。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靜,或悲壮。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涵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

二、在阅读中提高朗读能力

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吃透教材,把握重点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朗读训练的重点,弄清每句话的速度、语调、感情色彩。这样,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便于指导。

2.指导朗读、讲究方法

(1)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朗读训练时,应先从整体入手,自己试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的具体指导某一段,某一句,然后再整体朗读。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2)分层训练,朗读到位

例如在低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可分为三个层次训练。

A、第一层:“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可利用语言描述,引导看图,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带学生进入情境:“小朋友,下雪天多美啊!你们喜欢下雪天吗?”学生争相发言后,再让学生用“高兴”的心情读这几句话,这样就很自然地指导了朗读。

B、第二层:“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一层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体会美感,通过“枫叶”、“月牙”等词一重一轻语调的变化,练习朗读,读出美感。

C、第三层:“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躲在洞里睡着啦。”这一层,采取问答式练习朗读,分别进行同位、师生、男女生问答练习。

三、在阅读中适时实行多种方法

1.适时范读,巧点迷津

教师要把握范读时机,选一句话,先让学生体会,适时讲解后,再让学生练读。正当他们想读好,而又读不出那种感觉时,这时教师说:“看我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

2.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学生模仿性强,爱表现自己,教师要针对这些特点,按课文的内容,变换形成,让学生多读,并且都参与,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可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对答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3.以读助思,以思助读

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在这个阶段默读比较合适,因为默读不出声音,全班同学互不干扰,有利于注意力集中,便于思考,这样边读边思,才能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边读、边思、边问,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再如《月光曲》最后一段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这句话中“陶醉”一词是新词,又是全文的中心词。老师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出陶醉是完全进入、沉浸在……之中,然后把词放到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朗读有关语言,体会其中意思。“陶醉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老师问。学生会说:“兄妹俩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到了入迷的程度。”还有学生会说 :“贝多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为他们创作了《月光曲》,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他们不仅沉浸在音乐声中,而且陶醉在欢乐与幸福之中。”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再看书上的彩色插图,听着《月光曲》的录音,跟着录音朗读,这时学生不仅了解了陶醉一词的意思,而且得到了立体形象。不仅知道了陶醉的原因,而且体会到了陶醉时的感情。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使学生从通过正确的朗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使朗读更好地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陶醉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吹牛不交税,作文共陶醉
你美丽,我陶醉
云,令我陶醉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背课文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周崇臣:不陶醉 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