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出诗歌完美意境的四个维度

2022-11-27 02:29吴建军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意境维度诗歌

摘要:“阅读古今中外优秀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底蕴、光亮人生,诵读教学是重要的途径。诵读时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行中有意,口中有芳”四个维度,才能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才能读出诗歌的完美意境,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直接进入人的灵魂的力量,进而在诵读诗歌中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乐趣,同时具备较好地演绎诗歌完美意境的能力。

关键词:诗歌;意境;维度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底蕴、光亮人生,诵读教学是重要的途径。

“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非常重视诗词教学,而诗词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注重指导学生诵读时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的控制外,更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风景,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恰当使用态势语,也就是要求诵读时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行中有意,口中有芳”四个维度。只有通过这四个维度才能读出诗歌的完美意境,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直接進入人的灵魂的力量,才能让听众感受到李白的豪放洒脱、毛泽东的高瞻远瞩、李贺的诡异浓丽、李商隐的残冷清婉。

一、眼中有景

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是诗歌创作的常用技法。纵观古今诗词,写景之作俯拾皆是。但是笔者在听不少人吟咏诵读时总感觉其目光茫然,丝毫看不见诵读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于是,本人在诵读教学时特别强调学生一定要做到“眼中有景”,而且这个“景”有“实景”“虚景”之分。如在教学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实景”:通过“场景评点法”引导学生找出词的上片所呈现的图景,如代表革命形势严峻的“冰天雪地”图,代表民族勤劳与智慧的“长城绵亘”图,代表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黄河奔腾”图,代表祖国美丽富饶的“山高原广”图……感受作者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的豪情;接着引导学生说出“虚景”——“红日初照”图:“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作者看到的是一幅怎样“妖娆”的景象呢?结合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妖娆”的是作者展望未来,看到全国解放,“祖国大江南北遍插胜利的红旗”的图景,是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站在历史舞台”成为“风流人物”的图景,是民族解放、人民因翻身作主而欢呼雀跃的图景……让学生看到一位豪情万丈的诗人,看到一位胸襟博大的诗人,看到一位目光深邃、高瞻远瞩的诗人。然后范读,再指导学生一定要跟随诗人的文字,眼中呈现一幅幅美丽的图景,才能展现这首词的魅力。最后让学生反复练习。又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诗句中的景亦实亦虚,指导学生诵读时要读出视线的高低远近转移,时而侧目,时而翘首。

二、心中有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诗歌教学目标中出现最多的。但真正听诵读者吟咏起来总觉得干瘪无味,黯然失色,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没有真正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情感,只是妄图通过控制声音的微妙变化来机械制造一些情感假象从而让听众产生似是而非的幻象而已,没有做到“心中有情”。

如何做到“心中有情”,首先得“知情”。把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作宏观整体介绍给学生。诗歌中都蕴含了哪些常见的情感?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有了这步基础,学生容易把握诗歌情感,自然对号入座。然后是“理情”。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哪一句最能表达这一情感?围绕这两个问题,通过反复吟咏,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演绎自然渐入佳境。最后是“煽情”,主要通过表情、眼神、语速、语调来实现。

如在教学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全诗抒发了“别恨离愁”,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得知,尤其是“愁心”二字。同时,这两句还有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之意,由“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得知:言下之意是两人虽天各一方,但心意相通,彼此牵挂,尤其是有我的“心”一直陪伴左右,也就毫无孤寂之感了。指导学生前一句要读得稍缓、压抑、悲凉,读时仰望友人贬谪之地的星空;后一句语气又变得平和,意犹未尽,眼中似有昔日与友人或闲庭信步或秉烛长谈或把酒言欢之景。

又如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乡念亲”之情油然而生。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指导学生诵读时可眼望天空,有望眼欲穿之感,读完之后稍作几秒停留——可理解为雁已远去,诗人的思绪却尚未回到现实。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诗歌诵读教学提醒我们要着眼于细节,不能只求点到为止,而应把诗歌情感的挖掘与演绎落到实处,做到有效,实效,引导学生“心中有情”,做一个“多情”的人。

三、行中有意

有些语文课堂,教师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指导,但多注重态势语——手上工夫的指导,而忽视了腿脚。笔者认为,腿脚也可充分利用,我们可以在腿脚上“大作文章”。

如在指导学生诵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引导学生透过诗句发现作者的行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湖东”以及途中所见之景的感受“最爱”,在诵读时要尝试一边诵读一边走走停停,如身临其境,让听众也感觉似在西湖游玩赏景,读出空间的跳跃变换,读出沿途美景的交替变换,读出诗人的流连忘返。

又如教学《观沧海》一诗,指导学生紧扣“东临碣石”,要体会诗人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眼神时而眺望,时而环顾,时而俯视,时而仰望,看到烟波浩淼,看到惊涛拍岸,看到深邃无际,看到星光灿烂,看到吞吐日月,从而读出顶天立地之感,读出岿然不动之感,读出诗人的胸襟,读出诗人的气魄,读出诗人的得意,读出诗人的豪情,读出诗人的壮志……

再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指导学生诵读最后一句“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诗人岑参目送友人归京,山路曲曲折折,友人的身影时隐时现。诗人对友人的感情真挚,对于友人的离去依依不舍,当友人的身影消失时,诗人便会冒着风雪爬到更高更开阔的地方,只希望看着走得更远一些的友人。那对友人不舍的情态跃然纸上,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变得更加感人,是送别诗中较为感人的一篇。诵读者应在诵读这首诗时,尤其是这个位置,脚下略做徘徊之态。

四、口中有芳

一副好的嗓音固然重要,它能讓听众瞬间对你另眼相待,也更能激起听众对诵读者诵读内容的兴趣,能安静的听下去。但通过诵读技巧对诗歌作品进行恰到好处的处理是内功,更是硬功。

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欢快,时而忧郁……凭借悦耳的音色,加之恰到好处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完全沉浸在作品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完全融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之中。

这一点大家平时做得比较多,也做得比较好,在此文中我就不再花更多的笔墨赘述了。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总之,诗歌诵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眼中有景,心中有情,行中有意,口中有芳”四个维度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品味语言、揣摩意境,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乐趣,同时演绎诗歌的完美意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年

作者简介:吴建军,男,湖南省洪江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Email:602789027@QQ.COM,15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创作思维的构建、诵读能力的培养。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竞赛并获国家级优秀指导奖;指导学生写作,如粟浩同学的作文《活着,就很美好》发表在省级刊物《初中生》上;经常参加“国培”、“送教下乡”等培训活动,并担任坊主、指导教师或在培训会上作经验分享,得到领导、专家和学员的一致好评。重视教学研究,积极撰写论文,多次荣获各级各类论文竞赛奖项。

猜你喜欢
意境维度诗歌
诗歌不除外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诗歌岛·八面来风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