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022-11-27 02:27康德鸿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诗人

康德鸿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处于唐代由开元盛世逐渐走向衰落,以至经历“安史之乱”大转折时代。社会动荡势必造成广大人民深重灾难和国家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社会底层。他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并在贫困、饥饿、抑闷的痛苦中,以毕生精力从事创作,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表现忧国忧民的深沉思想,是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瑰丽的珍贵遗产。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作家的思想在其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思想发展成熟与其生活道路和创作经历息息相关。纵观杜甫的一生,都是在忧患和痛苦中度过的。他基本上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整个历史过程,其人生境况也是由盛转衰,由最快意的青年时期“裘马颇清狂”沦落到“到处潜悲辛”的屈辱境地,生活的折磨让他逐渐深入到人民大众,他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转变,这也就使他的思想倾向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尽管诗人一生饱经忧患,坎坷万千,但他却以凝重的诗笔血泪吟唱。他的诗作,不仅描绘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杜诗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深广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概括了整个时代的本质问题:社会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腐朽;国家命运的危机;人民群众的苦难;自身的不幸遭遇等等。总之,“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极盛走向大衰的时代风貌,都统摄于他的笔下。

一、揭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

在杜诗中,展现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成为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

1.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及宦官权臣。

诗人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重赋盘剥,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愤怒地进行鞭挞和斥责。

安史之乱前夕,受宠的杨贵妃兄妹骄横气盛,不可一世。他们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已成为朝中最腐朽势力的代表。诗人积愤已久,写出《丽人行》,揭露他们穷奢极欲的面目,讥讽杨国忠骄横跋扈的凌人气焰: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在《赴奉先咏怀》中写道:“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笔锋触及的实际上连玄宗在内的皇亲国戚。统治者的穷奢极侈,残酷压榨,造成贫富不均的黑暗现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千古传诵的佳句,概括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的现实。后来的肃宗、代宗宠信鱼朝恩,李辅国等一班宦官,把持朝政,诗人大斥“关中小儿坏纪纲。”(《洗兵马》)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草堂》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作威作福,掠杀人民;《释闷》、《伤春五首》等诗中,对代宗昏庸怯懦和宦官专权祸国作了谴责和讽刺。这类作品还有《病桔》、《岁晏行》、《枯椶》。

2.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重赋盘剥,巧取豪夺的暴戾行径,造成人民的不幸和痛苦。

在那个动乱年代,统治者残酷地向人民重派租税,敲诈勒索,人民遭受着战乱和赋税的双重痛苦,在巜赴奉先咏怀》中指出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财富养活了达官贵族,朝廷的一切用度都是掠夺人民得来的。在巜遣遇》、巜枯椶》、巜甘林》、巜送韦讽》中,揭露出封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悲惨景象。“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巜遣遇》)”且如今年冬,未休关酉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兵车行》)可看出统治者对人民的掠夺是何等凶残,以致他在《宿花石戎》中发出这样的呼吁:“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在《昼梦》中也发出呐喊:“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杜集中有许多爱国诗篇,感情真挚动人。他的爱国情怀是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深化。

1、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表达出诗人诚挚的爱国情怀。

困居长安时,杜甫从各种现象中预感到国家将要发生动乱。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写道:“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暗含着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摇摇欲坠,藩镇割据。因此,反映政治危机,关注国家命运,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便成了杜诗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巜悲陈陶》、巜悲青坂》等诗作描写叛军烧杀抢掠的野蛮行径,表达深切的忧国之思:“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在《岁暮》中,那种忧国伤时的感怀就更沉痛:“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足见诗人对国家社稷的深厚情爱,表达对国难的哀痛之情。

2、反映战乱造成国难危机,国势倾颓,表现诗人对国运艰难的深沉忧虑。

杜甫总是把个人和国家的不幸联成一体,时刻关注国家安危。“安史之乱”使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强烈的爱国激情也不断地迸发出来。在《兵车行》、《前出塞》中,借行人之口,对战争作了无情的谴责:“边庭血流如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列国亦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哀江头》以沉痛的诗句寄托哀国之思。巜北征》反咉“安史之乱”后国家残破不堪的现状,是诗人忧国的代表作。诗中形象地再现了“乾坤含疮痍”旳残破景象,展示了“呻吟更流血”的人民苦难,以及自己“恸哭松声回”的悲惨境遇。这首诗内容深广,故叶梦得称赞是“古今绝唱”;赵翼推崇它为“唐人五言古诗,大篇如杜少陵之《北征》”。其它如巜喜达行在所二首》、巜述怀》、巜羌村三首》等,都生动地反映出“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国势艰危以及诗人“飘荡”“流离”的不幸遭遇。

3、描绘山川风物,以破碎山河寄托诗人深沉的忧国之痛。

杜甫时刻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就连冬去春来的自然界变化,也勾起他对国事的忧伤。如《春望》,诗人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對国家命运的忧虑紧密联系起来,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不幸和灾难。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贯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此类,不可遍举。”(《温公诗话》)足见《春望》意蕴丰厚,感人之切,实可动魄。

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更能激起诗人忧国深情。在沦陷的长安,面对春日曲江岸边“细柳新蒲”,联想起“胡骑满城”的现实而伤感。在《登楼》诗中,描写诗人在成都时,看到锦江河岸的迷人春色和玉垒上空的悠悠白云,并没有陶醉,却反倒引起他“万方多难”的忧国伤叹。再如《登高》,诗人在“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的境地,也寄托了他的忧国伤痛。

4、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又表现诗人对和平统一的热切渴望。

诗人盼望战乱平息,让国家得以安宁,于是他喊出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表现出诗人反战厌战的思想。这一呼声表达了人民的迫切愿望,因为只有战乱平定,人民才有安定生活。当破碎的山河一旦出现复整的气象,悲歌了一生的诗人又写出以欢乐而感人的诗。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竞然老泪纵横,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幻想还乡。

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心。杜甫忧国忧民歌唱了一生,直到临终绝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一诗,还依然以饱蘸感情之笔,写出了“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诗句,洋溢着感人肺腑的爱国思想。

三、反映了人民的困苦生活,抒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同情关心人民,是杜诗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在当时,造成人民苦难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剥削和战争。

1、揭露赋税重敛,表现人民不堪重负,极端困苦的悲惨命运。

《赴奉先咏怀》写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指出官府的靡烂享受都是通过“鞭挞”人民夺取的。官府可以用战争的名义急征暴敛,,人民被掠夺的程度是怵目惊心的。如巜枯椶》:“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取。”这是讨伐安史叛乱时的剥削情形。巜岁晏行》:“去年米贵缺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食,此辈杼柚茅茨空。”“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这里可看出贫富悬殊和官府残酷剥削,人民被迫“割慈忍爱”卖儿卖女以还租庸。为此,诗人大呼:“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巜送韦讽上阗州录事参军》)“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巜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2、描写战争灾难,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时代的症结所在是战争。杜甫关心人民疾苦,不得不将诗笔触及到战争题材。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不义的开边战争,如开元、天宝间哥舒翰攻打吐蕃及两征云南开拓疆土的战争,造成人民贫困、流离和死亡。诗人从多方面描画出那个充满血泪的时代:“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巜征夫》〉“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在巜兵车行》中,揭示出开边战争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悲剧,给社会生产带来严重破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安史之乱”后,诗人和人民一道颠沛流离,共同经历了战乱的痛苦,写出了更多反映战乱和人民疾苦的不朽杰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吏”、“三别”。诗中无情地揭露了残酷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如巜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连未成丁的“中男”也被强征。巜石壕吏》里更形象地描写了官吏夜晚捉人的情景,诗中的老妇声泪俱下地诉说了“二男新战死”的不幸灾难,但最终连她不能幸免,还是被抓走了。《垂老别》描绘了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投杖”从戎的悲惨画面。巜新婚别》描写了结婚才一天的新婚夫妇,离别出征的辛酸场面,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残酷到了何等地步!总之,这组诗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所带给人民的是分离和死亡,是灾难。

3、杜甫忧民恤民的情怀,往往体现在他把自己的不幸与人民命运联系一起,深切关心人民的疾苦。

杜甫对人民的关爱可以说无时、无地、无事不流露。同人民休戚相关,与之共忧乐是杜诗的基本思想。他能在自己痛苦时忧满天下。当积雨连绵,庄稼霉烂时,他惊呼:“吁嗟乎苍天,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九日寄岑参》)若遇久旱不雨,严重威胁春耕,他又希望大雨滂沱:“敢辞茅屋漏,已喜黍豆高。”(《大雨》)当他遭遇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时,想到的却是自己“生常免租税”,尚且“托迹犹酸辛”,广大人民则更是不堪设想,发出“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的感慨,关心的則是失业的人和远戍的士兵。诗人“忧天下而忧”,由己推人的思想情怀,最突出地表现在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当他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在“床头屋漏无干处”时,他即刻把自己的遭遇同天下贫苦大众的命运联在一起,从而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己宁愿冻死,而希望天下穷人都得到安居生活,这是何等胸怀!对人民的同情关爱是何等深厚。白居易巜新制布裘》:“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黄彻巜䂬溪诗话》说白居易“推身利以利人”不及杜甫的“宁苦身以利人”,这一评论是公允的。

四、杜甫还有大量的怀赠友人,描写自然山水,纪游咏物,论诗题画等诗作。

这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其内容都有积极意义。怀赠友人的诗,如巜梦李白二首》、巜赠卫八处士》、巜不见》等,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洋溢着深厚的友谊,真挚动人。其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也很出色。诗人善于观察自然风物,能把景物的特征及细微变化疑集在笔底。如巜登高》、巜春夜喜雨》、《水槛遣心》、巜望岳》、《宿江边阁》等,这些山水诗,不只是描绘山川风物,而往往寄寓着诗人对世路坎坷、人生艰难、故国之思的感慨,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至于一些咏物、题画之作也很传神动人。如《房兵曹胡马》、《画鹰》、《古柏行》、巜朱凤行》等,诗中托物寓意,或借以抒发理想志向,或表达人生感慨。所咏之物,皆刻画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鲜明清晰的印象。

综上所述,杜甫把唐代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重大政治变动,都集中概括在作品里,并都具有深刻的人民性思想。胡宗俞巜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中说:杜诗“读之可以知其世”,真实地反咉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历史面貌,称之为“诗史”确是当之无愧的。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典范。元稹在巜杜工部墓誌铭》中写道:“至于子美,盖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正如元稹所论,他吸取前人及当代各家之所长,尤其是继承发扬了《诗经》、《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锻造提炼,而自成机杼,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一、杜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广而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把现实主义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杜甫善于从生活中挖掘那些能够反映生活本质,而又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事件,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形象地再现出来,因此,他的作品思想深邃,具有典型性,真实地展示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叙事诗如《兵车行》、《丽人行》、《羌村》、“三吏”、“三别”等,这些作品虽只是记述生活中的一个侧面,描写一个具体事件,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时代性,概括出现实生活的基本内容。如《无家别》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具有深广的现实内容。至于抒情诗,所抒的“情”,都具有社会意义的。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表达的激动和喜悦;《春望》中所抒发的痛苦和忧伤;《旋夜抒怀》中所表达的漂泊流离落寞的感慨,这些感情都是诗人内心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那个战乱时代人所共有的普遍性的感受。透过这些诗句,使读者看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杜诗的现代主义,比起其他诗人有所不同,主要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杜诗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运用语言的锤炼和加工上,是古今诗人少有能与伦比的。

杜甫是语言的大师,他一丝不苟,千锤百炼,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杜诗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概括集中。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词约义丰,概括了整个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实质;“三年笛星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只两句诗,便概括了“安史之乱”那个动荡时代的特征。

2.精炼准确。杜甫精于炼字,炼意,即把诗的意境经过反复琢磨,用最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用“垂”、“阔”、“涌”、“流”、“无边”、“不尽”等刚劲的词语,泼墨式勾画出雄浑壮观,气魄宏大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苍茫悠渺的意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用“细雨”、“微风”出“斜”等清丽的词语描绘出一派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至于炼就一二字就能使金句刻写入神,则不胜枚举。如“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地平江动蜀,天阔树浮秦。”“返照入江翻石壁,锦云拥树失山村。”“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句子,大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丰富多彩。诗人对姿态万千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世态人生的感叹就是很好的例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生意盎然。“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以悲壮写时景和事变。“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写路途艰难和身世飘零。“深夜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写沙场惨象等。

4.通俗自然。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等。这种民间俗语在《彭衙行》,“三吏”、“三别”等诗中是屡见不鲜的。

三、杜诗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他的诗作,具有苍凉悲壮,“沉郁顿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艺术风格,是由诗作蕴藉深厚广阔,意境雄浑深沉,语言遒劲刚健,音调铿锵和谐,笔法曲折多变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大篇的如《赴奉先咏怀》、《北征》等,便是这种风格的体现。小的律诗,如《登高》、《登楼》、《春望》等,都能表现出“沉郁顿挫”的诗风。这种风格,与战乱多难的时代特征,以及诗人饱经飘泊饥寒的忧患,阅尽人间深重苦难,家国之思积于满腔;且加上创作严谨等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作品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杜诗卓越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体裁的多样化。

杜甫运用各种诗体创作,且又都有所发展。乐府歌行体,是杜诗中常见的体式,但他不拘于汉乐府的陈套而有所创新。如《兵车行》、《丽人行》、《悲陈陶》等,把时事,变故都写进乐府歌行里。古体诗也是常见的体裁,运用五古来反映人民疾苦,抒写自己颠沛流离的境遇;多用七古抒发激越奔放的感情,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都写得灵动活脱而不僵化古板。

律诗是诗人最常用、贡献最大的诗体,在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将近九百首。杜甫扩大了律诗的功用,用以抒情写景,用以感伤时政。他娴熟地驾驭格律,对仗工稳,音节和谐。为适应感情变化,常作拗律,在拗折中显出翻腾劲健,七言拗律,就始创于杜甫,他把律诗推向一个成熟的阶段。绝句在杜诗中数量虽少,但都颇有特色,别具一格。但从内容和风格上看,杜甫的绝句,与律诗相比,还是逊色的。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丰碑式的人物,一千多年来,多少诗人、学者都健承了他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从他的作品里汲取养料。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深远影响,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參考文献:

[1]巜中国文学简史》,六省十一院校合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第一版。

[2]巜中国文学史》〈高等院校教材)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北京。

[3]巜中国文学史》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南师范大学)教材,吴培德、赵立华、李清编。

[4]巜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篆刻杜诗记
杜甫与五柳鱼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甫的维稳观
诗人与花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