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与途径探索
——以泸州市竹种园为例

2022-11-28 09:55周洁敏
世界竹藤通讯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碳竹林景观

卞 斐 周洁敏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北京 100714)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中国确定的重要战略部署,已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失衡的碳排放,其根症是失衡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更是失控的欲望追求和失真的人与自然关系观。风景园林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场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象化产物。伴随“双碳”目标的提出,低碳式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徐丽华等[1]分析了低碳园林在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王洪成等[2]通过天津低碳创意花园的建设与管理总结了城市园林的低碳发展与合作创新模式;罗玉兰等[3]提出了基于“双碳”目标的城市绿化树种筛选及配置方法。孙迎新等[4]认为,低碳园林是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内,以最少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最小程度的环境影响,构筑兼顾环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园林景观。本文拟结合四川省泸州市竹种园总体规划,探讨贯穿在园林建设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低碳理念及途径。

1 低碳规划理念

2021年在由美国总统拜登发起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5]。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也提出应“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因此,竹种园建设应本着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贯彻“重利用、轻建设”的低碳理念,努力做到山不破脉、水不断系、风不阻道,将生态保护纳入到竹种园建设全过程中。

2 低碳规划途径

2.1 分析场地条件,控制开发范围

“反规划”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区划“不建设区域”来控制空间规划的方法论。竹种园在进行规划布局之前,首先要明确保留陡坡原生毛竹林、保留近自然田园风貌、保留原址农舍建筑、保留原山间道路的控制条件。通过使用高清影像图和含等高线因子的地理信息数据,结合GPS采集的原有道路信息,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区域高程和坡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不建设区域”,从而降低对原生境的影响,避免大尺度的地形改造,控制人工景观的过度堆砌,遏制高能耗的工程建设和资源浪费,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2 科学布局竹种,实现碳汇增量

科学布局竹种是实现竹林增汇的基础,主要方法包括:1)原地保留现地生长优秀的竹种及其周围小环境,保持群落稳定生长;2)适当搭配除竹种外的乡土树种、花灌木等,构建乔、灌、草复层结构,以不同植物种类和年龄的分层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植物的固碳量[6];3)适当收集引入非乡土竹种并进行引种驯化,扩大竹种质资源库内存;4)丰富栽植方式(如片植、丛植、列植、篱植、孤植等)和布局手法(如点景、绿篱、镶边、障景、引景、透景、衬景等),提高群落美观性和功能性。

2.3 升级现有资源,打造边界空间

人的行为活动多发生于公共空间内部和朝向公共空间中心的边界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在入口、转角、凹处或者靠近建筑物、小品等可依靠的物体处驻足,形成休憩空间。利用这一特性,在景观交叉的空间点、带适度营造交往空间,避免大尺度建设活动广场,可保留大面积绿地。在空间营造时应注重自然肌理,减少硬质铺装和人工草坪,重点对现有资源进行带有区域特色的升级改造,避免景观同质化。在减少工程碳排放的同时,让人能真正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2.4 合理布设道路,高效组织空间

园区道路选线布局和密度控制是高效组织空间、避免过度开发的关键。应注意:1)顺应山势,减少挖方填方;2)避开生态敏感区域,如25°以上的陡坡地区,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等;3)选择有利于生态保护的道路形式、构造和铺装,形式如栈道、汀步,构造如路堑型、路堤型,铺装如当地石材、土砖、竹木等;4)道路密度与承载量适宜,控制主园路车行道的宽度,减少占用绿地面积[7]。

2.5 完善生态设施,提升可持续能力

郊野公园多有地形起伏,完善生态设施可有效提高园区可持续性,减少后期管护投入。主要包括:1)通过地形整理、雨水排除收集、微集水灌溉方式建设集水设施;2)通过抬高种植床法、挖沟槽法和设屏障法建设防根鞭蔓延设施; 3)营造灌—草或草本生态植物篱,防治水土流失;4)确保各类建设项目都应选择在非地质灾害隐患区,对坡体上有明显裂缝或有崩塌物的地段重点进行工程护坡处理。

3 竹种园规划设计

3.1 竹种园概况

竹林具有爆发式可再生特性,蕴含巨大的碳汇潜力,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8]。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年固碳量为5.09 t/hm2,是人工杉木林的1.46倍,是热带雨林的1.33倍[9]。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了“竹碳汇”服务“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优良竹种保护培育,加大珍稀濒危、重要乡土竹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力度,引进国外优良竹种质资源,支持有条件的竹种质资源库建设国家林木种质资库”的要求。

泸州市作为中国竹资源的主要富集区域,被四川省确立为川南竹产业发展集群核心区。竹种园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境内,地处东经105°18′—105°31′,北纬28°37′—28°41′;年均气温15.1 ℃,年降雨量1 100~1 250 mm,海拔630~670 m。竹种园总面积约为10.5 hm2,是以优化竹种资源布局、提升竹种资源质量、扩大竹种资源总量、打造竹林增汇示范基地为主要目的郊野公园。

3.2 功能分区

依据竹林、农舍、农田和林间小道的分布,以及现状地形地势的特征和规划需求,将竹种园划分为4个功能区:竹林区、田园区、农舍区、入口活动区。

3.2.1 竹林区

竹林区主要承载了竹种园的观赏、休闲、科研、文化体验等功能,是竹种园最主要的功能区。区内以种植、收集、展示、科普特色竹种为主,考虑到水土保持的因素陡坡区应保留现状竹林。根据竹类植物的观赏特征分为散生竹区、丛生竹区、混生竹区。分区内同属的竹种相对集中布局,利于种间形成对比和减少种间混杂。

3.2.2 田园区

田园区是项目区范围内重要的生态和景观资源,是构筑竹种园多样化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田林和谐共生,是竹种园生态保护和景观构建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田园区主要依托现状农田,出于丰富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以及满足蓄水与隔离需求的目的,将其整体保留并做局部修整,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耕作景观区,彰显当地农耕文化特征。

3.2.3 农舍区

区内现存的具有典型川南风情的竹屋农舍是当地建筑技艺和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体现。本区规划主要以“少建设、多利用”为指导思想,不改变园内现有房舍的形态和结构,只进行局部的设计和修缮,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体验、展示空间,并赋予其一定的公共服务功能。

3.3 分区造林设计

3.3.1 竹林区

1) 丛生竹区。丛生竹能形成高矮不一、错落有致的自然景致,能充分体现观赏竹种的个体美与群体美。配置宜采用复层结构,上层栽植丛生竹,如木竹(Bambusarutila)、淡竹(Phyllostachysglauca)、红边竹(Phyllostachysrubromarginata)、假毛竹(Phyllostachyskwangsiensis)、早园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早竹(Phyllostachysviolascens)、筇竹(Chimonobambusatumidissinoda)、川竹(Pleioblastussimonii)、光叶唐竹(Sinobambusatootsikvar.maeshimana)、唐竹(Sinobambusatootsik)、牛角竹(Bambusacornigera)、吊丝球竹(Bambusabeecheyana)、花吊丝竹(Dendrocalamusminorvar.amoenus)、吊丝竹(Dendrocalamusminor)、崖州竹(Bambusatextilisvar.gracilis)等,下层用多年生地被类植物混播形成耐践踏的草坪,如多年生黑麦草、剪股颖、变叶木、红背桂、皇帝菊等。

2) 散生竹区。整体布局与周边农田肌理呼应。竹田之间选用竹秆通直、高大的崖州竹、车筒竹(Bambusasinospinosa)等进行引导性种植,田路交叉口可选用树形优美的彩叶竹类,如孝顺竹(Bambusamultiplex)等,丰富竹田的季相变化[10]。地被类植物可选择常春藤、麦冬、沿阶草、彩叶草、长春花等。

3) 混生竹区。混生竹田的栽植形式同散生竹田,竹种以地被竹为主。田间引导性的树种可选用较低矮的乡土树种旱柳、白蜡、臭椿等,田间节点选用彩叶的榔榆、无患子、山麻杆、紫叶李等彩叶树种以及苦楝、石榴、花椒、蜡梅、琼花、火棘等一些乡土观花果的灌木和小乔木,田路两侧撒播蒲公英、紫花地丁、蛇莓等乡土野花和野草,注重与建筑、水景和山石的搭配。

3.3.2 田园区

田园区保留现有农田,可在水田周围栽植耐水湿的乌桕、木芙蓉、金钟花等乡土观赏树种作为引导性植物。

3.3.3 民舍区

民舍区主要以乡土植物景观为主。房屋四周的竹篱选用早竹、早园竹、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vivax)等乡土竹种。园内栽植榆树、石榴、木槿、大丽花、黄花菜、丝瓜等一些农家常用庭院植物作为点缀。

3.4 景观提升

竹种园景观由山体、竹林、农田、农舍4大要素构成。通过对4大要素进行提炼、整合、提升和再创造,达到景观提质的效果,主要包括:改造山中的景观内容和形态,形成以绿色为基调的各类山体景观集合;创造以“竹”为主题的各类竹林区,形成多种类、多形式的竹林景观集合;调整农田的种植结构、形式及规模,形成充满乡野气息的田园景观集合;改建现有村舍和创造新的景观小品,形成具有田园风情的人文景观集合。

在景观提升的同时,各要素需统筹考虑。通过搭建不同尺度的景观模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观效果。景观模型是不同景观要素的组合所营造出来的景观形态。首先,通过竹类不同品种和种植规模,打造在远景视角上具有大集中、小分散视觉效果的种植斑块;其次,通过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等特定地点种植“四旁树”,强化种植斑块向耕作斑块以及民舍斑块的渗透。依据竹种园的景观要素,可营造山坳—水田—竹林、山丘—旱田—竹林、山丘—竹林、山丘—竹林—农舍4种模型形态,体现“山、竹、田、舍”的有机融合,打造“以竹为景”的山地生态大景观。

3.5 空间营造

结合场地条件,营造密林景观空间、疏林草地景观空间、路旁景观空间、农舍开放空间、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空间5种类型。

1) 密林景观空间。幽深静谧,以静为主,竹林深处带有神秘感,游人可置身其外,也可融入其中。

2) 疏林草地景观空间。通过丛生竹的栽植,形成草坪+丛生竹的植被构成,主要以草坪作为交往空间载体,其他植被起到点缀和界定空间的作用。

3) 路旁景观空间。以营造线性空间为主导思路,沿道路两侧形成带状游憩区。道路两侧用丛生竹、花草植被等作为隔离。可设置供游人停靠与休息的休闲娱乐设施,为行人提供“步移景异”的风景。同时,还要为科普活动提供小空间和场地。

4) 农舍开放空间。形成以农舍为核心的开放空间,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供更好的游客服务,同时形成聚集人气公共开敞空间。农舍周围的景观空间可以用竹子进行边界围合,在充分造景的同时还可以呼应竹种园的主题。

5) 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空间。通过创意小品,展现竹资源特色、当地竹文化和酒文化特色,科普教育和弘扬其文化传统,以此形成特殊的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空间。

3.6 景观道路

规划区地形呈“两丘夹一谷”形式,园区主路为一条环丘绕田的“U”型道路。以现有道路为轴,发射次级园路,注意平、陡结合,创造立体交通模式。路面材质宜古朴质拙,如青石、卵石、青砖等,尽量就地取材。通过现有和新建道路有疏有密、有张有弛地布置景观节点、组织交往空间。通过密林、林道、疏林、疏林草地等打造有层次的景观序列,丰富游客的空间体验感,在有节制的开发利用中创造更充实饱满的游览体验。

3.7 生态设施

3.7.1 竹类生态栽培措施

散生竹的鞭根分布在土壤上层,横向起伏生长。丛生竹没有长距离横走的地下竹鞭,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10]。混生竹兼有散生竹和丛生竹的生长特性,既有地下横走的竹鞭,也有密集丛生的竹丛[11]。由于项目区需要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高密度种植不同竹种,而竹类植物的扩鞭能力极强,如不采取相应措施,极易产生窜根现象,加重后期管护负担。因此,拟采用抬高种植床法、挖沟槽法和设屏障法3种防护措施。

3.7.2 水土流失的防治

项目区现状除部分村舍、农田外,基本为郁闭度较高的毛竹林,零星点缀杉木、千年桐、柳杉、李、喜树、野漆树和桢楠树等阔叶树种。为避免对山体的过度破坏、丰富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节约建设成本,规划保留项目区原生乔木树种和园区北部、东部坡度25°以上陡坡区域的毛竹林。坡地植物篱沿等高线布设,植物篱带间距依照坡度的不同而分别设置,植物篱应选择萌蘖力强、耐修剪、耐旱、耐瘠、生长迅速并具有景观效益的乡土植物,如多年生紫花苜蓿、黑麦草、狗牙根、香根草、香椿等。

3.7.3 水土保蓄系统

项目区地形以坡地为主,从降雨形成径流到夹带土壤流失时间非常短。因此,利用地势修建具有储水功能的集水池塘或者沟渠,满足排水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双重功能,是减少后期管护资源投入的重要手段。在项目区规划建设若干个集水、保蓄、灌溉单元,即利用自然坡度修建一定长度的拦水沟,充分收集雨季地表径流,并将其汇入集水池塘,用于旱季灌溉,形成水土保蓄系统。为丰富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满足蓄水与隔离需求,应保留现有耕地。

4 结束语

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提升景观质量,保留陡坡区域原生植被,建立不同尺度的竹林生态空间格局体系,并按照近自然林业经营理论确定造林模式、树种配置、管护措施等,营造更加健康的竹林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碳汇增量;采用先进技术,推广节能、节力、节财的生态技术措施和管控手段,将防鞭根蔓延、原生树种保留、生态植物篱、水土“保蓄”系统等生态保护措施纳入到竹种园建设之中,保证竹种园建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减少后期维护碳排放,力求将“增汇”和“减排”贯穿在泸州市竹种园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中。

猜你喜欢
双碳竹林景观
“双碳”目标下刑法生态化的立法完善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景观平面图》
竹林野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