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AM理念的语文课例探索

2022-11-28 09:15虹,徐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例人文学科

肖 虹,徐 扬

(常熟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STEAM 是 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人文艺术)、Mathematics(数学)的缩写。2015年9月,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探索“STEAM”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人才。围绕这一主题学界的探索多以理工类课程为主,以语文为代表的人文艺术类课例开发较少。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先天基础问题。STEAM在STEM的基础上演化而来,STEM发端于1986年,STEAM则是2006年由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Georgette Yakman加入了代表人文艺术的“A”才形成,因此在知识的探索与积累程度上,人文艺术与其他学科存在先天差距。二是后天观念问题。以语文课程为例,语文注重传统,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功夫,外来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多被认为缺少传统根基而水土不服并走向形式主义。三是实践路径的问题。理工类课程更易于采用项目制与实验的方式开展探索性学习。那么,STEAM教育是否需要、是否可以融入语文课堂要从两者的性质展开讨论。

一、STEAM教育的本质与本土化诉求

STEAM教育与STEM一样,首先指向的是多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分科教学利于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但在应对复杂社会问题时往往也会出现知识的短板,STEAM教育则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文艺术五大学科知识,更利于应对现实语境中的复杂问题。在这五个学科体系中,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主要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指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手段、方法与经验,主要回答“做什么”的问题;工程是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应用及其应用过程,主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数学则是与数量、结构、空间、变化、信息等相关的学问,是科学、技术、工程存在与发展的基础。[1]人文艺术是各领域发展的促进剂,它的加入调和了原有STEM课程的理工科属性,实现了人文主义的转向。Georgette Yakman认为:“STEAM教育支持学生以学科整合的方式认识世界,以综合创新的形式改造世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2]。从内在属性来讲,STEAM教育强调多学科融合,并基于项目与问题进行学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但较之于STEM,STEAM更看重“A”的作用。STEAM教育的支持者Justin Bragy认为,人文艺术是点燃创新力的火花[3],没有人文艺术的STEM容易使知识和技能显得狭隘,而人文与科技的贯通能够更有力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STEAM教育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结合我国的教育特点开展课程创新,而这个特点恰恰体现在“A”的作用发挥上。中国是以人文见长的社会,科学史的发展传统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在研究自然界事物时我们采用的是博物学传统,而非西方的数理科学传统,善于采用带有人文色彩的“志/史方法”,而不是思辨推理方法。[4]这种博物学传统善于发掘事物间的联系,是一种宽容而开放的知识体系,这些都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广博性以及人文因素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不管是对“四书五经”的教授,还是重“诗赋策论”的科考,都体现了这种人文教育的主导性。邹晓东提出过A-STEM的理念,即构建以人文引领,以科学本质教育为核心,以艺术为翼的教育范式,实际就是在STEAM的基础上,重点强调“A”的引领作用。STEAM教育的实践可以建立在中国文化活动和知识遗产之上,体现中国教育教学传统的特色,体现传统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5]这些决定了STEAM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吸收、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文化特色,进一步突显人文因素的价值与内涵。

二、语文教育与STEAM教育存在理论互通性

若从理论角度来看,语文教育中的课改诉求也与STEAM之间存在着关联性。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它是交际、思维的工具,再而逐步形成尊崇母语的文化自觉,成为文化教育、传承的工具。这种工具属性要求语文的学习要紧密切合现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以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部编版)为例,教材在注重传统阅读与写作训练的基础上,强调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七、八年级的教材中有3个单元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模块,九年级(上册)有2个单元设置,九年级(下册)有1个单元设置,总计15个主题。“综合性学习”模块主要采用项目制的形式展开,融合了资料搜集、活动策划、问题应对、交流表达、主题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训练,其内容设置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鼓励多学科融合教学。“古诗苑漫步”主题倡导人文与艺术的融合,鼓励以书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展现诗歌内容。“少年正是读书时”以及“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两个主题,将语文与社会问题相结合,探讨现实语境中的语文学习模式。而在《昆虫记》等科普类文章的学习中,还将语文与生物、科学等知识进行了融合,一些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也多涉及地理、物理等领域,重在挖掘课文中的科学精神。除此之外,在“综合性学习”模块的15个主题中有13个主题明确规定了演讲、朗诵、分享、讨论等不同形式的口语表达,十分注重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融合。诸此种种都是语文教学跳出书本讲授,融合其他学科的佐证。

第二,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综合性学习”模块的主题涵盖了初中生课外阅读问题、低碳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孝亲敬老、网络阅读、“招牌”错别字等大量现实话题、热点话题,这些主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关注当下,聚焦现实,在现实语境中开展语文学习,并培养问题意识。有些主题更进一步强调了策略的提出,如应对课外阅读问题时,倡导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寻找对策,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育的现实性与应用性。

第三,注重思辨能力训练。“综合性学习”模块中对写作能力的训练并不侧重于写作技巧本身,而是让学生在资料搜集、交流讨论、组织策划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深化理解、形成认知,最后再撰写成文,注重过程参与,整体上更侧重于思辨能力的训练,考量学生在应对问题时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综合性学习”模块中的这些特征与STEAM教育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见图1),它们有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共同诉求,注重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来解决问题。虽然“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并不能完全等同,但都属于高阶能力的培养范畴。可见,语文教育不仅在理论导向上鼓励跨学科学习,培养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教学中也要通过拓展性模块帮助理论落地,语文教材中现有的探索为STEAM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图1 理论上的互通性

三、现实中的困境与应对思路

团队成员走访了苏州常熟地区的多所初级中学,对30名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访谈,其中95%的教师在课堂中开展过“综合性学习”等多学科融合式教学。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资料的搜集与整合能力方面有很大优势,能够“拓展思维”“丰富课堂”“促进全面发展”,能够“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实现大语文教学”,“适应中考风向的转变”等,对多学科融合教学持肯定态度。但同时也表达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80%的教师认为用以教学的时间不够,影响教学进度;60%的教师认为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难以完成;50%的教师认为学习成效并不显著,课堂的容量与深度不好驾驭;33%的教师认为增加教师负担且容易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多学科融合教学的理念虽深入人心,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碍于时间、能力、成效、推行模式等因素,无法作出更深入的探索。现有的数据虽然仅是一个极小的样本,但教师在开展教学创新活动时要应对的压力是一致的。基于这样的现状,强调融合、协作、创新的STEAM教育想要融入语文课堂,首先需要破除时间、能力、成效、推广等方面的阻碍。

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活动,STEAM课程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夏令营等第二课堂,利用固有平台,划出固定时间用以课程探索。在能力指标上,并不强求所有的一线教师均具备开展STEAM教学的能力,可以课程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课程设计,多人合作讲授同一主题,甚至还可以外聘师资的方式组建团队,以老带新。教学过程则以理念培育及特色打造为主,不过于强调短期内的成绩、名次等显性成果,注重理念传播与思维启发。从小范围教学开始,以兴趣班、提高班的形式面向有一定接受能力的群体开设课程。应对思路如图2:

图2 应对思路

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在常规的语文课堂中继续开展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语文训练,而在课堂之外则依托第二课堂等,以项目制、主题制的形式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由特定的教师群体面向特定的学生群体,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

四、STEAM课程的内容探索

立足于语文课堂开展STEAM课程设计,应始终突显“A”的作用,不能因为其他课程的融入而冲淡原有的人文因素。STEAM中的“A”包括五个门类:语言艺术(Language Arts)、人文艺术(Liberal Arts)、手工艺术(Manual Arts)和肢体艺术(Physical Arts)、精致艺术及音乐艺术(Fine and Musical Arts)。研究者指出,语言艺术与人文艺术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积淀而成的结果,对“S”“T”“E”“M”这些元素有着基础作用,其余元素则在创造性、积极性与健康的学习心态方面为受教育者更好地实现学习提供补益。[5]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以及文化教育、文化传承的工具,是“语”和“文”的合一,这些决定了我们立足语文开展课程设计的时候,要思考如何将语言艺术、人文艺术等更好地融入课程。

(一)探索基于STEAM理念的人文、艺术融合教学

这类课程严格来说并不属于STEAM课程,是“A”尝试与STEM融合的前期训练。人文和艺术都包含了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适宜开展简易的跨学科教学,语文课堂中对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应该在这类课程中得到强化,常用的形式有围绕某一话题开展的社会调研、对某一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对某一文化主题的艺术展演等。既要注重基本功训练,又强调对现实问题的应对,在现实语境中探索人文艺术的实践路径,体现课程设计的现实性与实用性。这类课程可以在“综合性学习”模块的基础上作延伸和拓展,把课堂上无法开展的内容,融入课外的课程系统中开设。如课本中涉及的课外阅读问题、低碳问题、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等都可以尝试在人文艺术领域开展小范围的融合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应对问题的思路开展项目制教学。

(二)挖掘基于语文课程的文理工多学科融合的STEAM课例

在没有现成课例的情况下,我们同样可以从语文课本中寻找可供开发的主题,把根扎牢在课堂。例如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就是一个很好的课例样本。它以文言文的形式探讨了一个关于河流泥沙动力学的问题,先天具备了文理融合的基础。该课文可以设计如表1:

表1 STEAM课例:《河中石兽》

这个课例在语文的大框架内设计了一个水槽模拟实验,又以实验来完成课外内容的拓展。

这类课例设计的关键在于“有放有收”,如果是从语文课文出发,那还应该回到课文本身,实验只是过程,它是服务于课文内容的,而不能脱离,甚至凌驾于材料之上。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启发以及原理阐释,既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求真探索的精神,也要培养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的STEAM课程才能突破学科界限,由一个知识点触发出更多的知识体系,形成1+1>2的学习效果。

文章是各类知识的载体,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现成的课文可以用作这一类型课例的开发,使用这类文章的优势在于:一是学生对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助于课程的进一步拓展,二是能够更好地立足语文本身,体现人文的因素。小学阶段中,融合了建筑学、力学的《赵州桥》以及融合了自然规律、数理推算的《二十四节气》都是比较成熟的课例,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们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不断拓宽、拓深,强化跨学科融合。

五、结语

STEAM教育的推行有助于培养适应现实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这一理念的落地需要结合我国的教育传统,突出人文因素的价值,中小学阶段的 STEAM教育更应该重视语文在这一课程探索中的作用发挥。从另一角度来讲,我们引入STEAM理念来开展语文教育的创新,同样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语文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指向性。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注重“扎实的语文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训练与有效的文化教育”,这些指标如果在传统课堂中难以深化,那就可以利用STEAM教育的形式,在课堂之外进行拓展。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STEAM课程设计,就应该更重视对“语”“文”训练的强化,也即语言艺术、人文艺术,这里的语言又包括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我们不仅要理解它表达了什么,还要去理解它是怎么表达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样的课程设计就能让语文教育充分汲取STEAM教育之长,也利用STEAM的思路来拓展课程思维与知识容量,真正让语文教育与STEAM教育相互融通、互补有无。

猜你喜欢
课例人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超学科”来啦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