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与共识

2022-11-29 10:15张小叶浙江省龙港市第二高级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22年31期
关键词:谷爱凌共识争议

◎张小叶 浙江省龙港市第二高级中学

【时事速递】

2022年6月8日,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在TIME100峰会上表示,她将担任美国申办2030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的大使。许多网民对谷爱凌的选择表示理解,但某些西方媒体却刻意屏蔽这些言论,反而歪曲报道了一些网民对谷爱凌的“争议”。很明显,他们在这件事上一边借炒作“国籍问题”来刺激和离间中国社会,一边又想营造谷爱凌在中国“被排斥”和“受争议”的氛围。

谷爱凌表示,这是全球化的一个绝佳佐证,希望通过运动去促进跨文化交流,为实现一个全球化的共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事件中,有人在制造争议,有人在引领争议,有人在包容争议,有人在化解争议。毋庸置疑,各自立场决定了争议的内容和方向,对争议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法也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是在争议中促成共识,还是让争议撕裂彼此,甚至升级为冲突,值得我们审慎思考和慎重对待。

【本质阐释】

顾名思义,争议指尚有争论,未达成一致结论,往往是人们由于需求和价值观的差异,无法与别人达成同一结论,而互相表达各自观点的过程。争议可分为观点争议和立场争议。共识,指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从沟通学的意义上来说,争议的本质是补齐信息差,从而达成共识,所谓“真理越辩越明”。

关于争议与共识这一话题,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思考:一、思辨看待争议与共识的关系,在争议中达成共识,用共识化解争议;二、寻求“解决争议,促成共识”的方法,如“对事不对人”“和而不同”批判性思维方法等;三、充分认识到合理看待“争议”与“共识”的关系,对当今多元化时代的深远意义。

【文题链接】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真理越辩越明,通过争议最后达成共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争议”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学理补充】

1.乔哈里视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和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如果两人的盲区都特别多,说明在沟通事项上没什么共识,特别容易产生冲突。

2.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

【素材精粹】

1 易烊千玺考编惹争议

2022年7月6日,国家话剧院公示2022年应届毕业生拟聘人员名单,中央戏剧学院应届毕业生易烊千玺在列。该名单一经披露,便引发大量舆论,围绕易烊千玺考编也产生了三大连锁争议:国家话剧院面试过程究竟该不该公开?易烊千玺是否为非在职人员、能否开公司?“小镇做题家”们为什么质疑明星考编?种种疑问,其实直指一个核心,就是要坚决杜绝特权,保障公平。经过网络激烈讨论,以及当事者们的诚恳回应,人们共同意识到招考的公平、公正、公开对大众需求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意义。

适用话题:①公平正义;②争议共识;③小镇青年;④价值取向

2 最大的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也多次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宗旨的承诺,包括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公平、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及尊重自然、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

适用话题:①人类文明;②求同存异;③应对挑战;④合作共赢

3 俄乌冲突下的合作:俄美同意进行未来的宇航员交换任务

2022年7月15日,美国和俄罗斯均表示,他们将共同延长飞往国际空间站的航班,保留最后的合作领域。美国宇航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为了确保国际空间站的持续安全运行,保护宇航员的生命,美国宇航局将恢复美国载人航天器和俄罗斯‘联盟号’上的合作。”俄罗斯航天局随后也表示,与美国宇航局达成的协议符合两国的利益,并将促进在太空领域的合作。美国宇航局说,国际空间站的设计是相互依存的,依靠每个国家航天局的贡献来运作,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有能力独立于其他机构运作。

适用话题:①矛盾冲突;②相互依赖;③共同利益;④合作共赢

【佳句采撷】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 子

2.没有争论就没有学习,要真正接受观点的差异和分歧,才能做出更好的决定,因为争论的过程是对想法的挑战和压力的测试。 ——埃德·卡特穆尔

3.我喜欢争论,我喜欢辩论,我不希望任何人只是坐在我边上,同意我的观点,这不是他们的工作。 ——撒切尔夫人

4.人类大部分的冲突和争论都源于人们过于关注自己的意见而并非去寻找问题的真正答案。 ——戴维·迈尔斯

5.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想赢,一种人想赢得争论。他们从来都不是同一种人。 ——纳西姆·塔勒布

6.为自己的利益而争论,人人都是雄辩家。 ——奥维德7.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 ——纪伯伦

【运用示例】

从争议走向共识

人的大脑是多元整体,不同功能区代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大脑里面,哪一个“声音”强,就听哪一个的。人类社会亦然,人们由于需求和价值观的差异,认知和表达总是不尽相同。唐山打人事件、疫情防控、俄乌冲突、明星考编等,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无休无止的争议,许多人急于表达观点,抢着站队,相互指责。《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想赢,一种人想赢得争论。他们从来都不是同一种人”。难道争议只能带来纷争和分裂,加深歧见和隔阂吗?其实争议并非坏事,所谓“真理越辩越明”。皮克斯动画的创始人之一埃德·卡特穆尔曾说:“没有争论就没有学习,要真正接受观点的差异和分歧,才能做出更好的决定,因为争论的过程是对想法的挑战和压力的测试。”所以充分而必要的争论,能够补齐沟通过程中的信息差,从而达成更大范围内的共识。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言:“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静观当下,确实如此。明星考编事件的争议,让我们明白民众渴求公平公正的社会共识;俄美两国在空间站的合作,让我们看到哪怕在冲突中也有合作的基石,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段分论点为:争议并非坏事,而是产生共识的必要手段。观照现实,基于人们总是处于“争议纷纷”的沟通困境,自然而然地提出疑惑“难道争议只能带来纷争和分裂”,然后引用俗语和皮克斯创始人埃德·卡特穆尔等的言论,指出争议并非坏事,而是产生共识的必要手段。最后再结合时事素材论证这一观点。)

猜你喜欢
谷爱凌共识争议
谷爱凌:“自信是可以学来的”
卧底各个群怎么讨论谷爱凌,“中午吃什么”群亮了
中国少女谷爱凌的冰雪奇迹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滑雪世界冠军也是学霸
商量出共识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