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整体建构 素养有效提升
——六年级“图形的运动(练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2-11-29 09:53杨兴谱顾志能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对称轴轴对称卡片

□ 杨兴谱 顾志能

【课前之思】

现行各套小学数学教材关于“轴对称”知识的编排,均未能很好地揭示轴对称是图形的运动。例如,人教版教材虽然两次编排了轴对称相关的知识(二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和四年级下册的“轴对称”),但并不能使学生很好地体会轴对称是图形的运动。在学生的意识中,轴对称就是轴对称图形的简称,或者说是描述图形特征的一个名词。

这种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到了六年级总复习阶段梳理图形的运动相关知识时面临麻烦。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时编排了这样一道题:我们学过哪些关于图形的运动的知识?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形状?还设计了相关对话:“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只改变大小,不改变形状。”题中的问题和对话,隐含的意思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是不改变图形形状和大小的运动方式”。但如果教师叩问一下自己,就会意识到,在之前的教学中,从未明确地告诉过学生“轴对称是图形的运动”。所以,总复习时,若学生反问一句:“为什么轴对称也是图形的运动?”教师想必会很尴尬,也很难回答这一问题。

教师的教学很尴尬,教材的编写更尴尬。教材呈现上述的总复习内容之后,后续的几个习题只要涉及“图形的运动”,都只提对平移和旋转的要求,而不提对轴对称的要求。事实上,教材也的确没有安排“轴对称是图形的运动”的相关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如此,其他版本教材也大同小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各套教材的习题,细细体会。

综上所述,一个现实的挑战摆在教师面前:如何在六年级的总复习阶段,通过合适的教学,让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轴对称也是图形的运动,能够运用轴对称这种运动方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因此,当笔者看到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33页“试一试”时(如图1,此题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附录1课程内容中的实例),顿觉眼前一亮。这道题目的素材和要求只要稍作改动,就能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轴对称就是一种运动,并且还能让学生以整体、联系的视角来审视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运动,在实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又获得空间观念、创新意识的有益发展。

图1

【课堂实践】

一、借助情境,复习旧知

(一)回忆图形运动的方式

教师直接出示课题:“图形的运动”练习。

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的运动?

学生回答“有平移和旋转”,没有人说到“轴对称”。(教师板书:平移和旋转)

(二)唤醒图形运动的特点

师:今天我们就借助一个有趣的拼图游戏,把这些知识再理一理。(教师课件出示图2)这是一幅由四张卡片组成的笑脸拼图,一张①号卡片在拼图左边,一张②号卡片在拼图上面。如果要把这两张卡片各自还原到原来的位置,可以通过怎样的运动方式来实现呢?

图2

1.复习平移。

生:①号往右平移两格就可以还原。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平移过程,引出平移运动的两个要素:方向、距离。(板书:方向、距离)

2.复习旋转。

师:①号图形成功还原。②号又该怎么还原?

学生能想到将②号卡片进行旋转,但在表述时讲不清楚绕哪个点或者遗漏旋转的方向。

师:要把这个点说清楚(手指着旋转中心),有一个很容易的办法。

课件出现表示行与列的数据,学生齐喊“数对”。教师再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②号卡片的还原过程:绕点(2,3)顺时针旋转90°。强调旋转运动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板书: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

3.强调轴对称。

师:刚才我们运用平移和旋转顺利地还原了拼图。其实,①号图形还有其他的还原方式,你想到了吗?

生:可以把①号图形向右翻过去,连续翻两次。

教师请学生到屏幕前边比画边说明,课件同步演示卡片向右翻折的过程。

师: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它也是图形运动的方式,运动前后的两个图形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我们再翻折一次,它就实现还原了(课件同步演示再翻折过程)。

教师说明这个过程是轴对称运动,告知学生把轴对称运动说成“翻折”更形象,同时强调轴对称运动要关注对称轴。

4.归纳共性。

师:这就是我们学过的三种图形运动的方式。请仔细观察,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三种运动的共性是运动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完善板书,如图4)

图3

二、动手操作,深度体验

(一)智慧风暴1——体验运动过程的多样性

教师课件出示图4。

图4

师:我们来玩一个“智慧风暴1”的游戏。请看这幅笑脸拼图,一张③号卡片在拼图右上方,它可以通过哪些运动方式还原到原来的位置上?

学生先观察,再利用学具边摆边把运动过程表达清楚。学生都成功后,教师进行反馈。

生:先向左平移2 格,再绕点(2,3)逆时针旋转90°。

生:先以第3 列为对称轴翻折,再向左平移1格,最后向下平移1格。

生:先绕点(3,3)顺时针旋转90°,再绕点(3,2)逆时针旋转90°,最后以第2列为对称轴翻折。

……

为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前两个学生反馈时,由学生到黑板前边摆边介绍,教师确认方法,统计学情;后面的学生反馈时,教师变换形式,先让学生口头描述③号图形的还原过程,再让其他学生根据听到的描述文字,想象整个运动的过程,并上台进行演示。

师:看来还原的方法有很多。老师也演示一种方法,你能不能看着电脑演示,然后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

课件演示③号图形的另一种还原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准确地表达,教师顺势呈现运动过程的描述:先向左平移1格,再绕(2,3)逆时针旋转90°,最后向下平移1格。

(二)智慧风暴2——体验运动方法的灵活性

教师出示游戏规则:平移1格计一步,旋转1次计一步,轴对称(翻折)1次计一步。教师带领学生按上述规则统计刚才所用还原方式的步数,发现都是三步还原。

师:我们玩一个“智慧风暴2”的游戏,来挑战——两步能实现还原吗?

学生情绪激昂,教师让学生先观察、想象,再借助学具独立尝试,如果能两步还原的,用数学语言记录还原的过程。

师:两步还原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生:先绕点(3,3)顺时针旋转180°(学生边口述过程边现场演示,如图5),再绕点(2,3)顺时针旋转90°。

图5

生:先绕点(3,4)顺时针旋转90°(学生边口述过程边现场演示,如图6),再绕点(2,3)顺时针旋转180°。

图6

师:两种方法都采用了两次旋转成功还原,你发现步数减少的窍门了吗?

学生感受到因为旋转角度的变化(变成180°),导致图形运动的幅度大,所以步数变少了。

生:先以点(4,1)和点(1,4)的连线为对称轴翻折,再绕点(2,2)顺时针旋转90°。(学生边口述过程边现场演示,如图7,学生听讲后都自发地鼓掌)

图7

生:我也是用轴对称的。先以2.5 列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翻折一次,再向下平移一格。(学生边口述过程边现场演示,如图8,学生的掌声更热烈了)

图8

……

学生体会到这些同学的窍门在于使用了多数同学没有想到的对称轴,使得图形运动的幅度变大,因此减少了步数。

师:对照自己两步还原的方法,看看是不是都用到了变大运动幅度这种策略。有不对的,自己再试一试,体验一下。

三、空间想象,提升思维

师:智慧风暴3——一步能否还原?请仔细观察、想象,发挥奇思妙想。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借助材料摆一摆、试一试。

学生踊跃探究,找寻特别的对称轴或者旋转中心(找对称轴的更多),但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大家普遍觉得一步是无法实现还原的。有个别学生说想到了方法,引起“轩然大波”。

师:有同学成功了,来展示你的方法吧!

生:把右上角这两个方格作为一个整体,绕点(3,2)逆时针旋转90°。

此时,有部分学生想象出了还原的过程,但还有不少学生不理解。教师适时借助课件,添加一条线,将线和③号拼图组合成一个“小红旗”(如图9),再引导学生想象运动过程,最后以动画演示,确认这个方法的确能一步还原。学生都忍不住热烈鼓掌表示佩服。

图9

师:一步还原的奥秘,靠的还是出乎常理的思维啊!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步还原的方法吗?

四、课堂总结,升华经验

师:今天我们利用拼图游戏,复习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种图形的运动方式,大家对这三个知识的运用更灵活了。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想问题时思维要发散,要敢于创新!

师:对的,只有创新思维,才能让我们取得突破。

【课后思考】

整个学习过程,以“笑脸还原”游戏为主线,学习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体验深刻到位,知识技能无痕落实,能力素养有效锤炼,较好地实现了预设目标。

一、轴对称巧妙融入运动,知识体系得以整体建构

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轴对称”就是一种运动,是本教学设计最想直面的一个难点。教学设计顺应学情,先让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还原图形,然后发挥学习材料的直观优势,启发学生思考“①号图形还可怎么还原”。此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作用,“翻折”被顺势引出,再借助课件的支撑和语言的引导,“翻折就是轴对称,它也是图形的运动”就顺利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了。

在此之后,学生面对“三步还原”“两步还原”“一步还原”等挑战性任务时,能主动运用三种运动方式,深入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平移、旋转、轴对称,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因轴对称的“特殊本领”,学生对这种运动还多了一些喜爱。最后,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三种运动方式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点,图形的运动(刚体运动)知识体系由此实现了整体建构。

二、教学的内涵充分挖掘,学生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众所周知,图形的运动知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重要的素养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观察、操作和想象三种发展空间观念的学习手段,通过精心设计获得了合理分布。观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始终,并被反复运用,使学生对三种运动的特征感知充分、印象深刻;操作被安排在最重要的环节——三步还原和两步还原,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对运动特点和过程有了直接体验,表象不断清晰;想象随着学生感知力的增强,有机地融入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逐步摆脱学具的束缚,从表象走向抽象。三个手段的灵活运用,让空间观念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另外,本内容的很多细节也是精心设计的,指向空间观念的培养,如学生展示方法时,有意要求学生仅用语言表述,其他学生边听边在头脑中想象还原过程,并演示过程。

此教学内容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三次“智慧风暴”,步数次次减少,逼着学生深入探索、提升思维。两步还原,学生在感受窍门之时,受到了大胆求变的思维影响;一步还原,虽困在其中,但当看到别人的成功经验时,创新的力量便深深地烙在他们心中。正因为如此,学生才会真切地总结道:“想问题时思维要发散,要敢于创新!”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价值,愿意创新,追求创新,这是多么重要的收获啊!

对于图形的运动知识,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释去心中疑惑,建构知识体系,提升素养能力,笔者作了粗浅的尝试。期待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个知识点,探索出更成熟、更有意义的教学之路。

猜你喜欢
对称轴轴对称卡片
卡片排一排
倒过来的卡片
《轴对称》巩固练习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一张卡片
“轴对称”复习点睛
抓牢对称轴突破二次函数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有几条对称轴
生活中的轴对称检测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