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书与传承用心又用情

2022-11-29 12:49万群
藏书报 2022年33期
关键词:古籍技艺天津

万群

古籍保护工作的守正与创新

天津图书馆是中国创建较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历经百年发展,馆内现存50 余万册原版古籍,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天津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以明清地方志、小说、诗文集、宝卷及活字本书为特色,另珍藏有不少隋唐写经、宋椠元刊、明清佳刻以及旧版外文图书旧资料等。

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现位于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区内,其作为全市古籍普查登记中心和培训中心,负责全市古籍保护工作,承担汇总古籍普查成果,建立天津地区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地区古籍联合目录等工作,同时带动着天津地区古籍保护及修复工作的有序开展。多年来,天津图书馆用实际行动践行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2014 年初,首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天津图书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正式出版,标志着天津图书馆普查登记工作进入成果揭示阶段。2017 年2 月28 日,天津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的号召,在线发布馆藏古籍影像1000 部,以明清刻本为主,所发布古籍品种和版本极为丰富、珍贵,文献价值更高。之后又陆续在线发布馆藏普通古籍影像5834 部,进一步有效协调了典藏与利用的矛盾。在古籍保护工作中,我们不仅重视大力改进再生性保护措施,还注重古籍的原生性保护工作,切实加大古籍保护力度,全面提升古籍修复能力,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宏远目标。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至今,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各项古籍相关业务培训,培养古籍专门人才。一方面,组织本地区各藏书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各项专业培训,内容涵盖古籍编目、鉴定、普查平台审核与管理、古籍修复、碑帖编目与鉴定、传统文化推广等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优势资源,自主举办具有高度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如古籍修复技艺高级研修班、《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编纂等,参加人员遍及全国。这些工作为藏书单位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素质,能独立完成普查、保护、修复等专业工作的中青年工作者,为天津市古籍保护工作的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基础。

为增强社会公众对传统古籍修复技艺的了解和认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从2015 年至今,天津图书馆每年都会参与一些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如《我与中华古籍摄影大赛》、“寻匠取法——非遗与生活新作品双年展”等。此外,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促进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交流,天津图书馆连续参加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每届联展都会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精选了三地非遗项目中最具代表性和体现非遗最高技艺水平的传承人作品,充分展示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人文蕴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多年来,天津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于2008 年成立“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2008 年3 月,入选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09 年被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国家级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2014 年,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天津传习所;2015 年,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2017 年5 月,天津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 年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得到业内和国家的一致认可。如今的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占地千余平方米,保护功能区域的设置、保护实验仪器设备、修复大型设备、各种配套工具、修复纸张及材料等均位于全国前列,可谓是一家集古籍修复、科研、教学、实验于一体的综合型可移动纸质文物保护基地。在修复力量方面,有受过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古籍保护和科研人员15 人,古籍修复已形成国内一流的规模和专业特色。

百年修复技艺传承之路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后,为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提供基础支撑,天津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籍传统修复技艺的知识保护与研究”,着力发掘整理我国古籍修复技艺简史。在整理天津圖书馆馆藏档案资料期间,我们深度挖掘出天津图书馆百余年间的修复历史,厘清了百年修复技艺传承的基本脉络,也让那些留存在档案中的一个个冰冷的名字,慢慢地鲜活了起来。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直隶提学使卢靖首倡筹建直隶图书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直隶图书馆正式开馆,馆址最初设于河北大经路(今河北区中山路)直隶学务公所内,即为天津图书馆前身。这一时期直隶图书馆的藏书大多由名流士绅捐赠而来。藏书之人必然爱书,且家中大多有能使书籍好好保存的办法,亦有帮忙修复整理书籍之人。这些修书匠人随书来到当时的直隶图书馆,在馆组织中设立图书部、编订部,负责书籍的装订整理,也就奠定了图书馆古籍修复最早的成员班底,为修复古籍提供了一系列自古传承、行之有效的方法。

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时局动荡、战乱频发, 直隶图书馆也命运多舛。这样动荡的时局,难以给古籍修复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做到对古籍的保护,也需要更强大而坚定的信念。老馆员于昭熙提供的馆史资料《我所知道的原天津市第一图书馆》中,提到民国二十八年(1939)天津发生特大洪水之后馆员们合力抢救图书的场景:“院内一片潮湿,地上被淹的图书一堆堆的像泥一样,于是大家开始救书。我们发现,线装书还好整理,一般平装铅印书页粘在一起,很难揭开,当时的方法是先用木板把每套书夹起来,用大刷去泥污,再把书一册册打开,先晾在院内木板上,等潮干时,拿进屋来,一页页地用竹签揭开,再放在院子里晾晒,好在当时是秋天。干透后,再用原布套装好……”文中不难看出当时对于古籍的抢救方法,使用了一些传统的修复工具,如竹签之类,将破损书叶挑开,防止粘连。文中还强调“好在当时是在秋天”,说明当时图书馆员已经意识到气候对于古籍的影响,反映出当时图书馆人已深具书籍损毁的忧患意识,同时有对图书保护的迫切期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20 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修复人员数量的增加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代表人物有邢俊斗、常淑芬、陶俊玲、臧淑慧等人,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但总体上看,彼时的天津图书馆拥有了专业的修复人员,有了专业老师教授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同时开始有计划地修复和整理馆内藏书。这一时期的修书馆员不仅注重技术的探究和创新,同时也开始专注修复技术的学术研究。如陶俊玲在1979 年第一期《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上,曾就衬纸和修签工序的改进发表过一篇名叫《整旧如旧》的论文。

1994 年,我作为天津图书馆馆员被派往国家图书馆,师从杜伟生和张平两位老师,专心学习古籍修复技艺,学成后回馆。馆里重新筹建古籍修补专室,明确修复岗位,购置完善修复工具,设立专门的修复场所。自此,天津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开始步入成熟发展时期。

2007 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使得古籍修复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如今的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专业团队,千余平方米的修复场地,古籍修复技艺业已形成特色。

近年,天津图书馆积极参与清华大学传世古彝文手稿修复,天津图书馆馆藏“周叔弢先生捐赠敦煌文献、宋元刻书残叶”整理、保护与研究,北京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碑拓数字化整理修复,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线稿修复,北疆博物院珍贵西文文献保护与修复,天津大学图书馆藏珍本古籍保护修复等多个大型文保科研项目,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科学理念,并利用本馆纸质文献保护实验室的专用仪器设备,累积大量真实数据,以期今后在纸质文献保护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研究。通过大量古籍修复实践,天津图书馆在文献保护领域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

做古籍修复的用情之人

古籍修复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被喻为费心耗时的“拯救的艺术”。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心灵手巧,需要其具備技术和技能,更需要其对这门传统技艺的深切情感和强烈的责任心。

在以往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古籍修复人员不受关注,直到2007 年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后逐步得到关注、重视。我亲身经历了这二十几年,感触更深。从1994 年初独自来到国家图书馆,在懵懂中艰难学艺;再到2014 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天津传习所”设立,我的身边成长出一支多层次、高素质的古籍保护人才梯队,古籍保护事业已呈现出“后继有人”的喜人变化。

作为一名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我会守住自己的本分,用心用情,继续踏实坐稳古籍修复的这条“冷板凳”。未来,我会和同事们一起,继续践行天津图书馆作为传统文化守护者的社会责任。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古籍保护、驻足古籍修复技艺,一起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猜你喜欢
古籍技艺天津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如果天津有“画”说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天津卷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天津之眼》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