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推拿、针刺联合贴压治疗中青年女性视疲劳的疗效观察

2022-12-01 07:00许玉霞杨永升马丽爽卞云影郭昊仙李丽红毕徐齐王东红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耳穴眼部针刺

许玉霞,杨永升,马丽爽,卞云影,郭昊仙,李丽红,毕徐齐,王东红

视疲劳是一组因眼部、环境及身心等因素导致超负荷视觉活动后出现的视觉障碍、眼部不适,或伴眼外症状的综合征[1],调节及辐辏功能障碍[2]以及眼外肌紧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研究[4]显示,25~50 岁年龄段视疲劳高发,占79.9%;女性较男性高发,男女比例约2∶3,中青年女性是视疲劳的高发人群。视疲劳患者不但表现为眼睛干涩、痒痛、烧灼感或异物感等眼部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失眠、焦虑烦躁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患,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5]。西医在治疗视疲劳头晕头痛、焦虑烦躁等眼外症状的治疗方面有一定局限性。目前耳穴治疗视疲劳的报道多为耳穴贴压联合眼局部穴位按摩及体针[6-7],耳穴推拿和耳穴针刺的报道少见。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耳穴推拿、针刺联合贴压疗法治疗中青年女性视疲劳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视疲劳提供更多的选择。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20年9月—2021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或妇科门诊就诊的中青年女性视疲劳患者60 例(120 只眼),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60 只眼),其中对照组6 例因未按要求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24例。治疗组年龄(37.57±5.09)岁。对照组年龄(35.62±5.91)岁。2 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纳入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参考2014 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发布的《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1],视疲劳即由于各种病因使得人眼视物时超过其视觉功能所能承载的负荷,导致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或伴有全身症状等以至不能正常进行视作业的一组症候群。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视疲劳诊断标准;(2)年龄20~45 周岁女性;(3)屈光状态属于正视眼或低、中度近视范围内;(4)治疗及随访期间视觉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总时长等不发生明显改变;(5)知情同意并按时治疗,配合调查者。

排除标准:(1)同时伴有眼科其他疾病,如眼底病变、感染性眼病、白内障、青光眼等;(2)显性斜视及弱视;(3)眼部外伤及手术史;(4)全身系统性疾病,如严重糖尿病、全身结缔组织疾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5)精神状态不能配合评价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德国视都灵药品有限责任公司,0.4 mL×10 支)点双眼,每日3 次,每次1滴,连续治疗28 d。

治疗组:仅用耳穴推拿、针刺联合贴压治疗。操作步骤,(1)医患准备,患者面朝南取正坐位,医师佩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常规对耳廓皮肤进行酒精消毒后,取适量刮痧油均匀涂抹于耳廓;(2)耳穴推拿,医师采用推、按、摩、揉、点、掐、搓、捏、拨、提、拉、摇、拽等复合手法按照耳垂(头面部)-对耳屏(头颅内神经系统)-耳屏(鼻咽喉)-耳轮-耳舟(上肢)-对耳轮(脊柱、下肢、臀)-耳甲腔(胸腔)-耳甲艇(腹腔)-三角窝(盆腔)的顺序,以1~2 次/s、每个部位36次的频率进行耳穴推拿治疗,治疗后患者双耳充血、发热;(3)耳穴针刺,取穴包括眼、目2、肝、脾、肾、枕、肩、颈椎、垂前、身心。医师手消毒,再次常规酒精消毒耳廓皮肤,选用0.25 mm×25 mm 毫针,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耳廓,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将针尖对准所选耳穴,根据不同穴位选取直刺、斜刺或平刺的手法迅速将针刺入耳穴,要求不穿透耳廓背面皮肤,针刺耳穴后,针刺部位有胀、热、过电感等放射的感觉为得气。留针30 min 后,右手持针柄将针拔出,并用消毒干棉签压迫针孔,以免出血,防止感染。如有出血,用干棉签压迫至止血,再次用酒精棉签消毒耳廓。(4)耳穴贴压,在双耳选取耳穴贴上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按压胶布进行局部刺激,使耳穴有明显热、胀、痛感,嘱患者治疗后当天饮温热水1,500 mL左右,按压耳贴3次/d,每次2~3 min左右,夏季2~3 d、春秋冬季5~7 d后取下胶布。每周做1 次耳穴推拿、针刺联合贴压治疗,共治疗4次。

1.5 观察指标

1.5.1 视疲劳症状积分 根据《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2014)》[1]和《中华眼科学(第三版)》[8]中关于视疲劳症状的描述,共总结出16 项视疲劳眼部症状(不耐久视、暂时性视物模糊、阅读时跳字或跳行、眼酸、眼胀、眼痛、眼眶疼痛、眼干涩、眼烧灼感、眼红、眼异物感、眼痒、眼皮沉重感、眼睑痉挛、畏光、流泪)和9项视疲劳眼外症状(头晕头痛、颈肩疼痛、四肢部疼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失眠、焦虑烦躁、身体倦怠、记忆力下降)。每项症状根据出现的频率分成5 个等级并对其进行赋值:无症状(0 分),偶尔出现(1 分),有时出现(2 分),经常出现(3 分),总是出现(4 分),各项症状评分之和为视疲劳症状总评分。

1.5.2 视疲劳起始时间[9]以患者每日开始近距离用眼计时,出现第1次视疲劳症状所需要的时间,以小时(h)计算。

1.5.3 日视疲劳次数 在最近1 周中,患者平均每日出现的视疲劳次数。

1.5.4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眼部及全身有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1.6 观察时间

包括治疗前、治疗后1 d(首次治疗的次日同一时间段)和治疗后28 d,共3个观察时间点。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制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疗效分级:(1)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2)有效:临床症状有好转,30%≤疗效指数<70%;(3)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者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Q1,Q3)]表示。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资料Wilcoxon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 d,治疗组视疲劳临床疗效有效率(90.0%),高于对照 组(61.5%)(χ2=15.674,P=0.000)。治疗后28 d,治疗组视疲劳临床疗效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79.2%)(χ2=6.986,P=0.03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2组视疲劳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2 组的视疲劳眼部症状评分及眼外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 d,与治疗前比较,2 组视疲劳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眼部=8.256,t眼外=7.686,均P=0.000;对照组:t眼部=11.100,P=0.000;t眼外=3.946,P=0.001)。2 组间比较,治疗组视疲劳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t眼部=2.152,P=0.036;t眼外=2.102,P=0.040)。

治疗后28 d,与治疗前比较,2 组视疲劳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眼部=10.751,t眼外=11.452,均P=0.000;对照组:t眼部=9.598,t眼外=5.067,均P=0.000)。2 组间比较,视疲劳眼部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眼外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3,P=0.031)(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视疲劳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视疲劳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2组视疲劳起始时间比较

治疗前,2 组的视疲劳起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 d,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视疲劳起始时间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75,P=0.000);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间比较,治疗组视疲劳起始时间较对照组延长,有统计学意义(Z=-1.968,P=0.049)。

治疗后28 d,与治疗前比较,2 组视疲劳起始时间均延长,差异统计学意义(Z治疗组=-4.575,Z对照组=-3.666,均P=0.000)。2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2组日视疲劳次数比较

治疗前,2 组的日视疲劳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 d,与治疗前比较,2 组视疲劳次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治疗组=-4.554,P=0.000;Z对照组=-2.567,P=0.010)。2 组间比较,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4,P=0.010)。

治疗后28 d,与治疗前比较,2 组视疲劳次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治疗组=-4.607,P=0.000;Z对照组=-3.083,P=0.002)。2 组间比较,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7,P=0.011)(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视疲劳起始时间、日视疲劳次数比较[M(Q1,Q3)]

2.5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学将视疲劳归为“肝劳”范畴。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七窍病门》[11]中首次明确其概念:“其读书博弈等过度用目者,名曰肝劳。”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12]曰:“肝受血而能视”。《审视瑶函》[13]曰:“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可见目视睛明需要血液濡养眼目。中青年女性先后会经历经、孕、胎、产、乳的生理阶段,最易耗伤阴血,表现为“以血为用”“不足于血”的生理特点[14]。伴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社会的高速发展,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加之中青年是人一生中工作晋升、赡养老人、抚育孩子,家庭、事业最为繁忙的阶段,生活压力大,气血消耗明显,故见中青年女性为视疲劳高发人群。

《类经》[15]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中青年女性肝劳的病因病机与肝、肾、心、脾诸脏密切相关。肝藏血,主疏泄,中青年女性“不足于血”,肝血不足;情绪波动大,常表现为情绪压抑或烦躁易怒,日久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火,肝火炽盛,上扰清窍,灼伤膏液,肝目失于肝血濡养,皆可致肝劳。目之能视离不开肾精的濡养,目前罹患意外妊娠、异常子宫出血、异位妊娠、胎停育、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女性众多,临床上人工流产术、诊刮术、宫腔镜、腹腔镜手术应用广泛,但手术乃金刃器械直接作用于胞宫、胞脉、胞络,手术操作损伤胞宫、胞脉、胞络的同时,亦损伤肾气,耗伤肾精[16]。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肾精不足则肝血不足,目睛失于肝血濡养而出现眼目干涩、昏花等不适。心主血脉,现代女性工作以脑力劳动为主,最易消耗心神、心血,子病及母,心血不足可致肝血不足,目中血供不足,则视物昏花、目珠涩痛。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女性贪凉饮冷、嗜食辛辣肥甘、过度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使得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而致肝劳[17]。综上所述,肝、肾、心、脾失调皆可导致中青年女性肝劳,使精血通利上行濡养目窍乃治疗中青年女性肝劳的关键所在,即“目得血而能视”。

耳与全身经络关系密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12]篇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口问》[12]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朱震亨《丹溪心法》[18]云:“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和“耳为诸宗脉之所附”。张介宾《类经》[15]曰:“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由此可见耳与全身经络关系密切,尤以十二经脉最为密切,耳廓虽小,却是诸经通过、终止、会合的场所[19]。因此,推拿、针刺、贴压耳穴,经络能传导感应,运行气血,调理阴阳,调整虚实,调和脏腑,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到调整,以保持相对平衡,从而治疗疾病。

本研究治疗组分为3部分内容:即耳穴推拿、耳针、耳穴贴压。耳穴复合推拿手法、耳针、耳穴贴压三部曲是王东红主任医师基于多年耳穴诊疗经验,以法国诺吉尔教授所创耳穴为“倒置胎儿”理论、黄丽春教授耳穴理论、标准化耳穴医学为基础,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而来。治疗先以15~20 min的时间将双耳耳廓全部穴位施以复合手法推拿,使双耳充血、发热以疏通耳脉。在此基础上施以耳针,取穴以“血”为核心,取肝、肾穴补肝肾以益精血,取脾穴健脾胃以化生血,取枕穴以镇静安神,取身心穴治疗焦虑、烦躁,取颈椎、肩穴治疗肩颈痛,眼、目2为引经穴,明目,引气血上达目窍,血得以上行濡养目窍,改善中青年女性之“不足于血”,则肝劳可治也。诸穴合用可养肝、补肾、健脾、宁心、明目,治疗肝劳眼部诸症的同时,亦可治疗头痛、肩颈痛、失眠、焦虑等身心疾患,疗效甚好。最后予耳穴贴压,持续刺激耳穴以使疗效更为持久。

本研究结果发现,耳穴疗法可迅速、有效缓解视疲劳眼部及眼外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发现,几乎每位患者在耳穴治疗结束后有眼睛水润、清亮感,目光炯炯有神,视物较治疗前更为清晰,眼睛干涩、沉重等不适明显改善,对飞蚊症也有减轻效果;而且头脑清醒,心情愉悦,面部肌肤有温热、升提或紧致感,面色较治疗前明显有光泽,又显年轻;颈椎活动范围变大,肩颈、后背、腰部、四肢全部放松;耳穴治疗后精力充沛,体态轻盈,心情愉悦,健康向上。还有部分患者耳穴治疗2 次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视疲劳的症状,这说明耳穴治疗的疗效持久性好,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耳穴疗法从整体观念出发,利用耳脉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密切联系,通过推拿、针刺、贴压耳穴以调补脏腑,调畅气机,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全身脏腑功能充盛,气血和调,经络畅通,阴阳平衡,正气充足,免疫力增强,视疲劳之眼部症状改善的同时,眼外诸症亦可改善,且疗效持久,极大地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耳穴疗法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中医适宜技术应当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耳穴眼部针刺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窥见眼部瑜伽
美目莫忘眉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