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多主体参与农业科技园区价值共创综述
---基于微观中观宏观视角的CiteSpace知识图谱研究

2022-12-02 08:21尹春凤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共创层面

尹春凤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引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国内涌现了一大批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取得显著的成效,参与主体逐渐变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1]。价值共创自21世纪初Prahalad等[2]从战略及营销管理角度提出以来,现已成为研究热点。随着共享经济[3,4]的发展,价值共创这一理论也逐渐被应用到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研究中,尤其是对于参与主体的研究。然而已有研究对于农业科技园区价值共创主体论述较为分散,无法有效界定各主体的层次归属[5],不利于价值共创理论的发展,因此有效界定各参与主体的层次归属对于价值共创理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研究至关重要。通过梳理参与价值共创的相关主体,农业科技园区内农户、科技人员、政府等多达7个参与主体,每个主体追求的价值目标尽管不同,但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具有某种一致性,故基于微观、中观、宏观视角对农业科技园区价值共创主体划分层次归属,分别研究各个层面的关注焦点和未来研究趋势。微观层面,聚焦个体(农户、科技人员),关注个体的创新能力;中观层面,聚焦组织(涉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关注组织的管理能力;宏观层面,聚焦政府和平台(网络平台、服务平台),关注政府和平台的产业化水平。因此,基于微观、中观、宏观角度对于各利益主体进行归纳划分,界定各主体的层次归属,如图1所示,有利于丰富价值共创理论的应用。针对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优化对策,对于农业科技园区未来的发展提供规划和指导。

图1 农业科技园区价值共创主体层次划分

1 微观层面:聚焦个体,关注个体的创新意识

学者们对于农业科技园区微观层面涉及主体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主要包括2个方面:聚焦农户和聚焦科技人员。

农户方面,申忠海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五螺旋”理论,该理论提到了农户是农业新技术的最终采用者[6]。农户作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促进了农业科技园区内“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带动型示范模式的形成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示范模式的形成[7]。但是,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户对于新技术的接受意愿并不高,不愿接受新知识,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经济效益持怀疑态度,参与度并不高[8]。六盘水市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农户的参与意识薄弱这一问题,农户质疑农业科技园区的增产增收能力[9]。郑州市几个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暴露出了无法有效内联农户的问题[10]。沈阳市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功能定位等问题,并没有有效地吸引农户参与[11]。因此,助力农户人才培养,培养农户的创新意识[12],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增加农户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吸纳和应用能力等对于农业科技园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聚焦科技人员方面,江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作为科教兴农的重大举措[11]。但是在园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民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受到人才的制约以及农业科技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完全适应园区发展的需要等问题[11]。许多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长期入驻的科研人才和团队,对于外部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强[7]。六盘水市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科技人才的水平较低,人数较少等问题[9]。珠海市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不足,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13]。苏州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也存在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人才聚集不足的问题[14]。在农业科技园区内部分科研人员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理解、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大部分园区大量引进外来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缺乏专业人才对于自主项目的开发,限制了园区的发展[15]。科研人员的管理理念仍然受到过去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导致整个科研管理的过程僵化,管理过程没有创新性。因此,缺乏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13],对于农业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农业科技人员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原因。

为了了解农业科技园区微观层面的研究趋势,构建检索式“(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园区+农高区)×人员”,由于农业园区和农高区都属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形式,考虑到检索的全面性,将农高区和农业园区纳入检索范围内并在中国知网中作为主题检索,检索到与之有关的191篇参考文献进行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同时利用聚类模块性指数Q值(Modularity Q)和聚类轮廓性指数S值(Silhouette)来评估图谱聚类效果,Q值大于0.3即表示网络聚类模块的结构是显著的,S值大于0.7则可以认为该聚类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在聚类图谱中,Q值与S值均远远高于相应阈值,所以聚类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说明农技人员是农业科技园区微观层面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研究关键词突现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未来对于如何提高农技人员的参与度以及创新性的对策研究将成为研究趋势。

图2 农业科技园区微观层面相关研究主题词突现率图谱

2 中观层面:聚焦组织,关注组织的科研管理能力

目前商业的核心不再是如何竞争,而是如何更好的合作[16]。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科技园中观层面的探索已经较为成熟,相关文献主要聚焦在2个方面:关注涉农企业与农业科技园区的协作互动关系,关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涉农企业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共同研究提出了“企业-创业型大学-政府”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三螺旋”理论,该理论提到了企业在价值共创过程中的重要性。企业通过在三者的互动中进行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带动产业升级[17]。农业科技园区本质属性是现代农业企业或农业科技型产业集群,最终通过转型可以发展成为产业聚集地[7]。农业科技园区中的涉农企业除了发挥大部分企业共有的最基本的职能之外,还必须通过市场这一主体实现以下效果:开拓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对农户进行有效的对接及管理[18]。但是,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涉农企业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并不了解,缺乏现代的农业管理方式[13]。涉农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产业间联系不紧密[7],对于发展方向并没有一致的认可。农业推广部门的示范推广力量薄弱,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宣传推广作用[13]。宝鸡市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网上宣传力度小的问题[19]。因此,提高涉农企业的管理沟通能力,在充分了解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和宣传力度,对于促使农业科技园区和涉农企业的综合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科技创新方面,在“三螺旋”理论的基础上,杨敬华和蒋和平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四螺旋”模型[20],该理论认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除了有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关利益主体外,还应包含科技中介,科技中介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学者把新媒体这一媒介作为第四螺旋,构建了四螺旋农业技术推广模型[21],提出要改变传统的农业推广方式,加强对于新媒体技术人员的培养,完善新媒体宣传部门的管理。盐城市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管理水平较弱的问题[22]。杨凌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科研管理水平不足,没有充分运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便利条件,在园区科研管理方面存在问题[19]。

通过构建检索式“(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园区+农高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企业)”,在中国知网中以主题检索,以CSSCI数据库为期刊来源,共检索到107篇相关文献。在聚类图谱中,Q值与S值均高于相应的阈值,聚类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因此,“科技支撑”“科技园区”等与科研有关的词汇是农业科技园区中观层面的关注焦点。通过对关键词进行突现率分析,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将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如图3所示。所以,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实现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至关重要,也是未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

图3 农业科技园区中观层面相关研究主题词突现率图谱

3 宏观层面:聚焦政府和平台,关注政府和平台的产业化水平

提高产业化水平是园区最终的发展目标,学者们对于农业科技园区宏观层面的探索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关注,对提高产业化水平的探索。政府管理方面,在“三螺旋”理论中提到了政府这一主体在价值共创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早期的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23],园区的创新意识不高,资源利用率也不高。六盘水市农业科技园区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部门无法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有效的宏观控制,经常与园区内部的管理体系相冲突[9]。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政府在农业科技园区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24]。随着多元主体的加入,日益形成了“政府推动、业主经营、企业管理”的运行机制,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注入更多创新性的思想[25]。

对于产业化水平探索方面,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产业化水平的加速建设,利用大数据构建农业科技园区的网络生态系统,实时监测园区内作物的生产状况和园区内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随之做出调整[26]。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价值共创领域开始延伸到网络系统中。创新网络体系,关注网络内各主体的价值共创机制[27],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农业科技园区相关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构建检索式“(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园区+农高区)×(政府+平台)”,在中国知网中以主题检索,共检索到781篇文献。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共现与聚类分析,剔除聚类得到的“河南省”“上海”等与农业科技园区无关的聚类之后,了解到宏观层面的关注焦点包含“产业园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等相关词汇。通过对关键词进行突现率分析,如图4所示,得到“产业园区”“智慧农业”等将是未来农业科技园园区宏观层面的研究方向。于是,构架一个完善的产业链及平台服务体系,创新商业模式[28],使各主体能有效的互动,高效的运作,对于实现农业科技园区的价值最大化至关重要。因此,关注服务生态系统和网络生态系统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构架将有利于促使农业科技园区的整个生产过程不断趋于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提高产业化能力。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以上的文献梳理,发现农业科技园区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包括参与农户、科技人员、涉农企业、科技中介、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网络平台、服务平台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微观层面: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有待提高;中观层面:涉农企业与园区协作互动意识较弱,管理沟通能力较弱,科技中介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到农业科技园区价值共创过程中;宏观层面:政府应适当改变管理方式,给予园区充分自主权,园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产业化水平的发展,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

图4 农业科技园区宏观层面相关研究主题词突现率图谱

4.1 微观层面

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源泉,高素质的农户参与者是园区发展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尽管目前已有学者关注到农业科技园区内的这2类主体,但是对于如何激励这2大主体的积极性仍然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目前一些农业科技园区在激励微观主体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定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使这些科技人员的思想开阔;与高校建立双向合作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29],给予适当的园区股份,提升其归属感,从而发挥这些骨干的带头作用,带领整个团队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出谋划策;采取鼓励科技人员承包和参与园区建设的措施来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30];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招智引智,引进骨干专家等举措[31]。在培养新型农户方面,充分调动农户的社会网络[32],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农户采取带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园区管理的过程中,也可以采取租赁的形式承包下来[9]等方式。这些探索对于未来农业科技园区的微观主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中观层面

涉农企业要做好沟通者的角色。在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内的涉农企业与农业科技园区的沟通较少,导致科技宣传推广能力较弱,科研机构科研管理水平不规范,分工混乱。一些龙头企业也逐渐意识到自身不足,并且采取行动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如,一些涉农企业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部门,督促农业科技园区地管理人员完善其服务机制,并与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以市场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管理配置[33],共同依据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同时,园区自身应当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园区与行政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和开放合作交流机制,促进园区管理、技术、投融资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提升园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能力[24]。一些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所等目前正着手建立高校科研管理协同机制,致力于完善学校、院系和项目组的责任分级[34],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致力于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网络化[19]。涉农企业的管理改进措施以及科研机构和院所对于科研管理的有益探索对于未来农业科技园区提升中观主体的管理水平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3 宏观层面

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最有力的支持者,在农业科技与园区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从目前的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来看,很多政府在农业科技园区内发挥主导作用,限制了园区内其他主体的积极性,政府应考虑转变自身的管理方式,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提供指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疫情背景下,各国虽然放缓了对外合作的速度,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外合作仍然是以后的主趋势和主潮流。随着各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各园区相互交织,组成了全球性的农业科技园区网络。互联网平台也将是未来农业科技园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热门方向。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政府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协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户收益”的良性循环机制而不断探索和努力。各农业科技园区应该以全球市场为导向,延伸园区产业链,大力发展国家品牌农业[9]。各园区之间可以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业务的深入,加强国际合作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利益和需求[35]。树立了一种“区域地方生产,全球网络营销”的观念。消费市场不止着眼于国内,还要通过全球网络,把整个消费市场拓宽到国外,扩大消费市场,创造更大的消费价值。同时,国际市场对于农产品高品质、高质量的要求必然促使国家采取无公害的农业生产方式,为绿色农业提供技术支持[36]。由于我国各省市气候差异明显,因此农业科技园区的生产管理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农业生产模式,各省市应该在把握主旋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走特色化农业发展之路。绿色农业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将是未来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方向,各地农业科技园区为开拓全球市场进行的丰富实践对于提高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共创层面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共创美好生活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关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探讨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