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视听语言角度分析图画书创作

2022-12-04 03:44张业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景别图画书营造

张业磊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动画与传媒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图画书是新兴的艺术创作形式,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叙述故事,与多学科存在交叉,在主题表现、叙事性、 角色塑造等方面与影视作品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视听语言是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础,我们可以尝试从视听语言的视角来分析图画书的创作。图画书的创作往往过多关注于绘画构图、形式语言的组织、技法等方面的技巧,而从视听语言中借鉴的叙事组织方法可以为图画书创作做有效的补充。

1 关于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源于电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包括影像、声音、剪辑等内容。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各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律与语言形式,视听语言则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研究这种“语言”的规律与技巧的活动。视听语言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镜头与镜头间的组合,广义还要包含镜头中的表现内容。视听语言研究的是活动影像,而影像的基本单位是镜头,镜头有无数画格组成,每个画格就是一张静态的画面,一张张连续的画面组成动态影像叙述故事。 视听语言在叙事组织方式上有很强的优势,其中的叙事方法与技巧源于人们长期的研究积累和实践经验,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视听语言的内涵随着艺术的发展不断变化,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

2 图画书与影视作品表现方法的异同

图画书与影视作品创作有很多的共通性,如利用视觉元素讲述故事、 推进叙事节奏、 进行角色塑造、具有表演性、营造形式美等。 视听语言是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础,侧重于研究如何运用画面和声音来叙述故事,而图画书的创作中有许多与视听语言相近的内容。影像的构成元素有镜头、构图、景别、拍摄角度、运动镜头、光线、色彩等。而图画书创作中也要有清晰明确的表达主题,叙述故事要考虑构图、景别、光线、色调等一系列问题[1]。

在叙事方面,图画书是利用一系列图画讲述故事,而影视作品则是用一系列连续的画面来叙述故事,所不同的是图画书的表达是通过静态图像与文字结合,而影视作品是通过动态影像与声音结合叙述故事。 在叙事段落上图画书与影视作品有许多相近之处,如故事结构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在叙事节奏表现上图画书与影视作品有其一致性,影视作品创作中需要根据受众注意力等因素考虑影片时长、故事段落的叙事节奏、镜头时长及内容等的表现节奏,利用节奏形成对比,达到激发观众情绪和引导观众注意力的目的。 在图画书的创作中同样需要运用前后画面的大小、繁简等对比形成叙事节奏,区别在于影视作品中营造节奏的手法更多,而图画书由于表现材料的限制,营造节奏的方式较为单一,但这也为图画书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表现方法。 此外在叙事手法的应用方面两者有很多相近之处,如构图、景别、拍摄角度、光线、色彩等。

时代的发展、 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使欣赏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对于图画书而言,已经不仅限于传统的纸质文本传播方式,对于影视作品而言,也不在仅限于在电影院观看。 但是图画书与影视作品由于其制作和传播载体的不同,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也为创作表现提供了不同的参考方向,如回看的频率、画面浏览的时长等。 对于影视作品而言,除非是研究影视的专业人员,其他观众进行二次回看的概率较低。而图画书则是放于特定的区域,可以随手翻阅。再如画面的浏览时长,影视作品属于被动欣赏,连续播放使很多画面的细节来不及仔细品味,而图画书的浏览更多是主动参与,读者可以在浏览画面中停顿,仔细回味。 基于以上区别,图画书与影视作品在表现的侧重点会产生明显的不同。 影视作品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商业价值,电影在画面上追求宏大的场面,形式美感十足,叙事上倾向于尽可能地讲清楚故事。而图画书创作可以采用多元叙事维度,挖掘视觉表意深度,提高视觉形式的新颖性,考虑如何增强画面的趣味性与知识容量,增加互动探索性内容,提升观众的参与度,使每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2]。

3 图画书创作中视听语言知识的应用

3.1 分镜头剧本

分镜头剧本是将文字故事具象化的过程,对整个故事进行全面设计与构思。 图画书创作的分镜一般采用分镜小图,将文本故事转换为图像语言,首先要根据故事对重要段落进行分析,需要综合考虑主题、故事背景、角色性格,转换过程中要对故事进行取舍。由于图画书页面数量的限制,必须考虑所选取画面在故事表达上的典型性。 分镜小图可以绘制的详细一些,便于整体观察画面节奏的营造、创作元素选取是否恰当、文字排版是否留足空间、是否影响画面整体形式美的布局等问题。 分镜头剧本是创作者创作意图与思维的展现,通过分镜的绘制寻求图画书最合理的表现,确定最终的创作方案。

3.2 影像

视听语言中的影像是动态的,而图画书中则是静态的画面。图画书通过一系列画面讲述故事,所以在某些方面与动态影像有相近之处。 首先是具有直观性,图画书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表现的,由主题、受众、创作者的审美偏好决定,进而突出创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想让观众看到什么。观众通过具体的画面获取直观感受、激发情感、触动生活经验,判断、推理获得感性认识。其次是连续性,从整体性视角来审视所有的图画累加能否清晰明确地叙述故事。观众翻阅图书有先后顺序,因此创作中需要确保前后图画叙事的关联性。再次是限定性,图画书的开本限制了视野的表现和画面内呈现物象的多寡,可以借助这一局限,制造画外空间或设置叙事悬念,营造画面的互动性。 同时图画书的表现形式也存在限制性,观众在生活中的具象感知经验使图画书创作者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限制,特别是非写实的表现方式。 因此图画书在表现形式上必须符合观众的生活感知经验,所运用的形式必须易于观众正确感知,创作者要寻找平衡点突破限制,在画面中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维想象空间[3]。

图画书的创作是利用系列图画的叙事表意功能。 对于图画书而言,叙事表意是其基本功能,通过图画与文字相结合诠释主题,展现故事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图像强化情感表达,利用画面的典型性呈现故事的精神内涵。 而精神内涵通过画面整体与局部共同营造,其中创作素材的选取与组织是关键,也是营造画面美的关键。画面中美的营造依赖于表演性、角色动作、角色表情等。 在内容美的塑造上,根据情节选取恰当的动作、表情语言、装饰元素,在形式美的营造上,所选取的动作、装饰元素的外形是否有利于分割画面,二者相互依存。创作中如何选取既能表达内容又利于形式美的营造的创作素材是所有创作者需不断探索领域。

3.3 场景

场景展现故事背景、角色所处空间、活动的场所等,是营造故事真实性的主要手段,有内景与外景之分。在场景的设计中,我们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背景选取特色鲜明的创作元素,如时间、地点、器型、纹样等,而在众多的创作素材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攫取能够表达主题内涵的创作素材。而在角色塑造中,场景是角色特征与角色心理的外延,场景能否呈现角色所处的环境、角色的状态、描述个人心理情感至关重要。 在形式美的营造上,所选场景中物体的外形、存在的线条是否对画面的构图造成影响、 是否利于多视角构图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有些主题表现需要从同一场景的不同角度采取构图,即正面、侧面、俯视、仰视等。在叙事表达上,也需要考虑前后场景的关联性是否一致。 因为图画书中的场景相对单一,所以对于前后画面的一致性要求较高,甚至要求在不同的画面中的不同视角下对某一物体能清晰分辨,因此前后画面的时间、季节、色调、地域特征等都要相一致[4]。

3.4 光线

光线是塑造形象的基本造型手段,且有很强的造型作用,如造型、叙事、表达情绪、突出画面主体、烘托环境氛围、 形成画面构图关系、 创作画面连贯性、刻画人物形象等。 光线的应用属于技术活,虽然有一定的程式,但是在创作中更多的是根据需要选择光线的角度、软硬来塑造角色性格、表现氛围、质感等。 同时创作者的审美偏好对于用光的观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人倾向于再现的自然光效,而有人倾向于表现的戏剧光效,关于光线的应用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在光线的造型作用中,创作者往往忽视光线对构图的影响,光线影响明暗,而画面存在黑白灰的布局,这是构图的重要组成,创作中创作者不能忽视这个影响形式美营造的重要因素。

3.5 色彩

色彩是重要的造型因素,造型过程中创作者要有目的的进行色彩设计与搭配,运用色彩构成完成所表现内容的呈现,包括色块分布、面积大小、明度纯度等的对比与变化。在色彩应用中,根据主题确定整体基调是总体造型设计的重要环节,确定色彩基调确保整体表现风格、样式、造型的一致性,对渲染环境、营造氛围的统一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色彩是创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是有意识地选择让观众看什么、怎么看的过程。 如利用色彩视觉冲击力强、辨识度高的特点,根据角色特征设计相应的标志性颜色;利用色彩情感对观众心理的影响,引导观众产生色彩联想,从情绪上感染观众;利用色彩的隐喻和暗示作用,推动剧情发展,塑造角色性格与心理等。 色彩的应用同样是技术活,创作中可以深度挖掘色彩的表现视角,提升色彩的表现力[5]。

3.6 构图

构图是造型艺术术语,是视觉艺术中常用的技巧。构图主要是指画面中物象的布局与构成方式,是表达主题、营造画面美感的主要手段之一,首要任务是突出主体形象。 而视听语言中画格的构图一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美学原则,关于美学原则主要是从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考量,内容美指的是表现什么,而形式美的营造涉及很多内容,如主体、陪体、景别、光线、色调、形式美法则的应用等;二是主题服务原则,主要考虑所选取的场景大小、创作素材、角色形象、 装饰元素等在画面组织中是否能为表达主题服务,是否是表现主题的典型性画面;三是变化原则,从整体到局部都需要遵循变化原则,如景别的大小变化,镜头的推拉摇移,画面的疏密繁简,主陪体的空间层次等,利用变化形成丰富的对比,营造节奏,引导观众注意力,做到既要变化丰富又要和谐统一,同时为主题服务,表达作品思想内容,营造作品艺术感染力。

构图有多种类型,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是在图画书创作中经常用到的。 画幅的大小形成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创作者运用开放式构图借助画外空间扩展表现空间,或在画内空间添加某些暗示,增强与观众的互动。 此外视听语言中的借景、隔景、引景的表现手法也是在图画书创作中可以借鉴的。 作为绘画研习者,创作中我们习惯于关注形象,构图中又过于关注形象,更多的是思考如何用形象的外形来组织分割画面,而限制了整个构图中的其他表现元素表现力发挥,如画幅、景别、主陪体的位置关系、视角、光线、色彩、明暗等。 画幅决定了构图空间,景别限定了所用构图元素的多寡,主陪体的位置关系在主题思想的表现和形式美感的营造上影响很大,灯光对于画面的明暗构成有较大影响,而明暗在主题表现、氛围营造、形式美感等方面都有影响[6]。

3.7 景别

视听语言中,景别是指被摄物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被摄物体可以是动态也可以是静态的,进入画框内的所有物体都可以称之为“景”。 景别有两个影响的因素:一是摄像机与被摄物体间的距离,距离越远取景框内包含的物象越多,反之越少;二是摄像机镜头焦距的长短,同样距离内,焦距越短,景别越大,焦距越长,景别越小。一般情况下,景别的选取受到距离与焦距的共同作用。景别有两种划分方式:一是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二是以画面内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标准。 景别是相对概念,较为自由,被摄物体参考物不同其景别也不同,影视作品中运用运动镜头、场面调度、变焦等手段使前景、后景、主体物等在画面中的位置不断改变形成不同的景别。在动态影像中,一个镜头中往往包含多个景别。关于景别的划分,较为普遍的说法分为五大类: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是表现广阔空间和深远景象的景别,善于展示人物的活动空间、故事发生的背景,人与环境间的关系、渲染氛围,因此很多故事经常以远景作为开始,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进而引出角色身份。在展示宏大的场面时,拥有其他表现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此外远景在景深的表现上视觉观感更深远,在情绪营造上强调客观意识,较为冷静。

全景:是表现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景别,塑造能力强于远景,交代空间环境中的角色、位置等。 全景通常能看清角色,展示角色动作及周围环境。常用于表现远景到近景的过渡,叙述整个情节的发生过程,或者在段落场景的镜头中展现故事的发生环境。

中景:表现人身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景别,可以清晰地展示人物造型、运动、动作,交代人物、人物与场景间的关系,是影视作品中常用的景别,具有很强的叙事功能,在影片中占的比重较大。由于表现的需要,在中景与近景间往往选取中近景景别,表现人身体腰部以上形象,介于中景与近景之间,兼顾了中景的叙事功能和近景的表现功能,既可以清晰的展示人物表情,又可以交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塑造角色,表现内容。

近景:表现人身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近景能清晰地展现角色的细微动作和面部表情,利于产生代入感,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表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特写:是表现人身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拍摄物体微小局部的景别。画面中周围环境很少,有些特写镜头甚至仅保留清晰的主体形象,虚化了周围环境,只保留了导演刻意突出的内容,特写的塑造能力很强,是刻画人物、烘托情绪、推动情节常用的景别。

景别在叙述故事、营造节奏、表现时空转换、塑造角色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影视作品中,情节的表现常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能恰当的表现景别。 例如开端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一般采用远景作为定场镜头,交代故事整体背景,通过景别的切换逐步展现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景。而关于节奏营造,通过镜头中景别的变化,镜头内容的繁简,光线形成的明暗变化等方式完成节奏的营造。 在角色塑造中,根据造型需要选用合适的景别,如表现状态、所处环境、情绪等。 在图画书创作中故事的叙述也常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段落展现,但图画书有页面数量的限制,时空转换是图画书表现的弱项,无法像影视作品那样通过多镜头转换完成时空推移。而关于节奏营造、角色塑造与影视作品的营造方法有其一致性,但表现手法相对单一。

4 结语

图画书是新兴的艺术创作形式,与多学科存在交叉,与视听语言的许多知识存在较大的共性,除以上提及的内容外,视点、镜头类型、轴线、蒙太奇等内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方向。通过研习视听语言,借鉴与图画书创作中共通性内容,可以为图画书创作形成良好助力。

猜你喜欢
景别图画书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神奇的图画书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精神的自由,人性的桎梏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图画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