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相关板块景气度上行 “防疫储备+诊疗复苏”是医药长逻辑

2022-12-04 10:04梁杏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2年46期
关键词:续约谈判疫苗

梁杏

从新冠防控工具储备角度看,国产新冠疫苗以及特效药物临床进展对医药板块情绪有望起到提振作用。

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专家共识等也陆续录入中医诊疗方案,明确不同阶段推荐用药,涉及“连花清瘟”“血必净”“热毒宁”等在抗“疫”中起到重要作用。

上月底,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续约拟中标结果出炉,7家国内厂商以及3家跨国企业的14个产品中标。平均中标支架价格在770元左右,加上伴随服务费,终端价格区间在730元至848元,平均提价幅度23%。

相比第一次冠脉支架集采,此次续标采购规则更为科学化,企业中标率高;另外,多数产品价格十分接近上限798元产品价格+50元服务费,较第一次国采469到近800元左右的价格区间显著收窄,背后更多体现集采的规则从激烈“竞价”转变为有序“限价”,高值耗材集采过低报价有望纠偏。

另一受关注事件是今年的医保谈判。2016-2021年共进行了6次医保谈判,新增创新药平均价格降幅主要在50%-60%。新进医保和续约谈判创新药品种价格降幅,成为与股价表现直接相关的参考指标。今年的医保谈判或在近期进行,此前6月医保局发布医保谈判《谈判药品续约规则》文件,简化了创新药续约流程,规范了续约药品价格降幅。简易续约最高降价幅度在25%,针对不符合纳入常规目录管理,及简易续约条件的独家品种才需要“重新谈判”。

降价温和有望形成收入/利润可持续增长,带来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创新药持续推进、商业化推进。整体看,今年集采和医保谈判等的药价政策趋于理性,有助于扭转市场悲观预期。

三季报医药、医疗展现了良好的业绩韧性,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诊疗、消费活动复苏,以及物流运输恢复、上游大宗等原材料价格趋降,板块业绩有望逐渐走出底部区间,基本面的持续改善带来行情的修复。

需求端方面,抗“疫”仍是中短期内重要主题。从防控工具储备角度看,国产新冠疫苗以及特效药物临床进展对市场情绪有望起到提振作用。目前,我国多款新冠口服药正处于快速推进中,且已步入了研发后期阶段,2023年上半年有望陆续披露数据。新冠疫苗方面,考虑到吸入型疫苗的显著优势,预计2023年雾化吸入疫苗有望放量。

对应看相关指基,生物医药ETF跟踪中证生物医药指数,选取血液制品、生物创新药、疫苗、体外诊断等产品和服务的上市公司。同时也有专门的疫苗ETF,加强老年人等群体新冠疫苗接种,常规疫苗接种恢复带来放量机会。另外创新药沪深港ETF,纳入A、H股中的创新药上市公司,尤其是港股18A医药上市公司具备一定稀缺性。

此外,中医药全程参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今年卫健委发布的第九版“诊疗方案”,涉及中医药产品众多,如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宣肺败毒颗粒、热毒宁注射液等,这部分投资机会也值得关注。

中长期看,中药作为我国特色药品种类一直受到国家政策支持,政策是行业层面的重要风向标。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可见其戰略定位之高,在研发、机构供给、人才供给、医保方面给予全方面支持。

而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投资机会也不容忽视。国务院联防联控强调后续将加强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方舱医院建设,过程中会带来医疗专项工程、医疗检测检验设备等增量,利好医疗器械板块。

根据卫健委统计数据,全国医院诊疗人次同比增速“高开低走”,3月上海疫情出现后一路走低直至负增,虽然下半年数据暂未披露,但预计也会受到疫情扩散影响。各医疗服务标的经营情况也基本符合全国就诊人次的变化,营业收入受到冲击较大。

随着防疫措施持续精准化,医院就诊受防控影响陆续降低,预计医疗服务机构将迎来“就诊复苏”,业绩弹性相对较大。从种植牙、OK镜集采来看,价格降幅较为温和,量增仍是行业发展主要逻辑,中长期行业也会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趋势。投资者可关注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双轮驱动下,板块所涌现的投资机会。(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周刊》立场。)

猜你喜欢
续约谈判疫苗
俄乌第五轮谈判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国家谈判改变了什么?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
朝鲜的停战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