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旅融合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2-12-05 13:00蒋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20期
关键词:共富文旅共同富裕

蒋丽霞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嘉兴314036)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先贤志士的志向追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并指出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2年1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和发展,对乡村休闲旅游、保护传统村落以及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要求区域共富、城乡共富。通过一二三产融合,结合乡村实际条件进行特色化新城镇建设,通过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助力乡村振兴和发展。当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必须将低收入农民群体的发展作为主要突破口[1],把农村人口加速城镇化和加速农村本身的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2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增强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自觉自信、强化责任担当,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全面加强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统筹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开发……深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等国家重大战略,切实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1 共同富裕的当前突破口重点在农村

共同富裕的概念最早由毛泽东在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3]。随后在不同时期发展历史上多次被提及,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共同富裕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并不是要求同时、同步或者同等富裕。要允许部分地区、部分群体先富起来,带领其他地区和人群逐步实现共同富裕[4]。

共同富裕包括“共”和“富”两方面的内容。“共”确定了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即全国各族人民最终实现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共同的充盈和富裕。“富”意味着要将分配的面包做大做强,做到共富而非共贫。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一部分人后富的基础上,消除贫富差距。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万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中央在会议上多次强调要突破当前“葫芦形”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向“橄榄形”过渡。所谓“橄榄形”即在整个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呈中间大两端小的形态,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而高收入和低收入者都只是少数。实现从“葫芦形”到“橄榄形”的过渡和转变,最重要的是扩大中间阶层的人口占比,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提升收入将低收入群体转化为中等收入群体,从而扩大“橄榄形”。

我国目前低收入群体的主体是农民。据统计,当前我国农村总人口超过5亿,约占总人口比重的36%,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农村发展和农民的脱贫增收。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旅游资源需要挖掘当地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原生态的活化石,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民族个性和民族审美的文化记忆,许多非遗项目是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来,其中很多至今仍然与民众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地区又各具特色,有着得天独厚的民众基础和人才基础。通过“非遗+”文旅融合,将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理念融入非遗保护利用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优选之路。

2 “非遗+”文旅融合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作用机理

2.1 文旅融合与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政策一致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当前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其核心是立足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构,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农村抓住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来完成。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农村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又一突破口。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村振兴和全面发展,并将促进农村休闲旅游、保护传统村落以及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作为工作重点。2022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深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相融合。

农村“非遗+”文旅融合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从宗旨角度看,文旅融合与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都旨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从目标角度看,文旅融合是对农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农村文旅融合可以推进农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兴旺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农村文旅融合可以促进农村文化振兴,通过物质力量释放精神力量,通过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最终实现农村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

2.2 文旅融合对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具有助力作用浙江作为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良好的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同时浙江地区也聚集着丰富的农村旅游和非遗资源以及各具特色的村镇产业聚集地,这些都为实施文旅融合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首先农村文旅融合通过将文化旅游活动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可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和岗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另一方面也在促进和提升农村文化振兴,有助于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和发展。文化发展和繁荣是农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灵魂,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将农村文化转化为文旅特色产业。让农村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和市场吸引力,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不仅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农村文旅融合,以旅游带动农村发展和产业生机,必然要求农村环境提升,促进美丽乡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通过文旅融合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5],又会反哺农村生态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其次,文旅融合有助于强化农村旅游的文化价值功能[6],提升农村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当前旅游市场不断发生着变化,旅游者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向个性化和体验式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品尝美食和游览美景等物质层面的需求,更渴望在旅行中体验地域特色文化或传统文化。通过文旅融合,充分发掘地方传统和特色文化以及特色产业,整合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产品和线路开发,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提升农村旅游的“高级范儿”和“文化范儿”[7],让农村旅游有体验、有回味,能吸引人、能留住人,提升农村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文旅融合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当前困境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国尤其浙江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多彩,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星罗棋布,这些都是在农村地区推动“非遗+”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保障。乘着国家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2021年,乡村休闲旅游吸纳就业人数1 1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产业带动增收作用明显。但从资源占比看,农村旅游资源占全国旅游资源70%,但农村旅游人数还只占总人数的30%,农村旅游消费占比还不到20%,因此,我国农村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但在数据的背后,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旅游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过度依赖资源和文旅融合表面化农村旅游应基于本地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促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虽然农村旅游的形式和花样越来越多,但绝大多数仍处于以休闲观光为主的初级阶段。吃农家饭、干农活、住农家房等仍然为乡村游的主流,且高度依赖物质性资源。一旦受季节影响或物质性资源受到破坏,就会发生旅游产业链断裂、客源流失,甚至一蹶不振、无法恢复的情况。另一方面,文旅融合表面化和符号化的情况较为严重。表面化、符号化的旅游体验只能引起游客短暂的感官兴奋和刺激,无法获得深层次的精神愉悦和体验。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如果不突出农村文旅融合中的文化引领和文化附加值,旅游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就很难吸引游客停下来、住下来、留下来。无法收获附加值更丰厚的旅游边际效益,自然也无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2 高同质化导致文旅融合辨识性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梦美丽家园的一份期许,也是农村旅游带给游客的精神抚慰和记忆。然而,当“乡愁”作为一个符号化的爆点引燃市场,能看到的是文旅市场的严重同质化,无论走在哪里都是水乡和乡愁,分不清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更难说给游客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回味。究其原因,首先是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和渗透不够,没能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的独特性,并将文化内涵与文旅产品有机融合。其次,对于文旅融合的理念比较粗浅表面化,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建设比较盲目,缺乏辨识度,由于大同小异自然难以引起游客的兴趣。

其次,不少农村地区在文旅融合产品开发中存在“符号堆积”和“快餐化”的现象。农村旅游向城市文旅融合产品靠拢,失去了农村旅游赖以生存的农村特色,无法让游客获得身心放松,难以体验愉悦并记得住乡愁。由于缺乏创新和独特性,无法唤醒游客的文化记忆,自然也会影响当地的文旅融合发展,阻碍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8]。

4 “非遗+”文旅融合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实现路径

4.1 政府主导,文化引领,创新农村文旅融合模式农村文旅融合游对于城市观光者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是农村拥有原生态的文化和历史,以及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而快速消亡的乡愁和童年记忆。因此,曾经与世隔绝的贫穷村落里那些散落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者独特的风景和回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艺术魅力,通过深入挖掘其中的丰厚内涵,并与中华文化时代阐释相结合,让旅游者在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优势和作用[9]。以此为核心,创新农村文旅融合新思路,打造具有非遗特色和文化引领的农村文旅融合新模式。

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研究单位和旅游企业对本地的非遗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等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将文化引领植根于农村文旅融合的各个环节。重点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借助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与现代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形成多方协同、互利共赢的文旅融合新局面。

4.2 产业引领,跨界融合,创建文旅融合全产业链农村文旅融合要以地方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地方产业集群为依托,通过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凝练,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将地域产业集群或产业特色优势进行文旅融合,秉持文化、旅游与产业融合互动的理念,将文化创意元素融入地方产业,促进产业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10],打造产业引领、跨界融合的农村文旅融合全产业链。以产业引领,深化文旅融合的渠道和内涵,借助产业链让非遗项目成为农村文旅融合的载体,让游客有体验,有感受,有回味。以文旅融合提升文创产业的文化引领和文化内涵,拓展产业链向纵深发展,打造具有强烈辨识度的非遗文创产品,提升产品文化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产业振兴和共同富裕。

以纺织类非遗项目为例,在我国已公布的1 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纺织类非遗项目多达百余项[11]。近年来,纺织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与消费渐成风尚。通过将非遗文化植入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和文化含量,再创新中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非遗。绍兴柯桥以“纺织+”发展模式为产业主导,传统文化与纺织产业融合、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让面料采购基地变为丰富采购体验和休闲旅游的胜地。

4.3 需求导向,多元联动,建资源融合共享新格局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受疫情管控影响,游客出于安全考虑及自身放松需求,城市周边短线农村游成为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增长点,且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也给农村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突破口[12]。

首先,以市场需求引导供需联动改革。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是旅游者参与创造文化旅游体验的过程。因此首先要以游客为服务中心,根据游客和市场需求进行文旅融合项目及体验环节的设置开发,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和感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非遗保护传承为特色,避免同质化和符号化现象,以文旅融合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供需联动,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凸显非遗文化特色,促进良性发展。

其次,农村文旅融合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力量。政府要出台相关鼓励和保障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淘汰机制。行业企业在深度参与农村“非遗+”文旅融合中是将共建共享制度原则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行动者。高校通过动态调整人才的培养,为“非遗+”文旅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保障。通过构建资源融合共享平台,协调各方利益和诉求,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服务意识,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4.4 孕育反哺,双向互促,树物质精神共富新样本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共富[13]。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之间存在着孕育反哺、双向互促的关系。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有机结合,构成了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浙江嘉兴乌镇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和文旅融合,成为文旅融合促进物质和精神共富的新样本。通过对乌镇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和整治,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相融合进行旅游开发。在开发非遗项目方面,依托乌镇香市这一非遗项目开设“非遗展示”区,花灯、茧子画、蓝印花布、糖画、竹雕木雕……景区修缮恢复了益大丝号、三白酒坊、宏泰源染坊、高公生糟坊等传统作坊,不仅有非遗技艺的展示,更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供游客挑选。以高杆船技表演、桐乡花鼓戏、评弹等为代表的非遗表演和体验也已成为景区的常设特色演艺活动。更有以乌镇戏剧节、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木心美术馆、乌镇大剧院等方式引入和打造乌镇文化IP[14],将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表达相融合,走小镇文艺复兴之路。借助文化金名片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落户,乌镇旅游得到飞速发展,也让当地居民享受到旅游发展的红利。目前,乌镇旅游总收入超20亿元,直接带动当地从业人员已超2万人。在乌镇景区的5 500多个就业岗位中,八成为乌镇本地居民。乌镇景区内外共有各类民宿近600家,六成以上为本地居民开办。

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乌镇基本实现5G信号全覆盖,互联网医院、腾讯无人书店等落地生根,“乌镇管家”实现线上线下常态化长效管控,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今天的乌镇,是一座流动的“大书房”。在木心美术馆里,可以阅读木心先生一生的美学遗产,欣赏大英图书馆珍宝展、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年度特展等。在西栅街区,可以徒步在明清古建和老街长弄之间,感受小城古色古香的韵味。乌镇戏剧节已成为千年乌镇的文化新名片,每当戏剧节来临,全球观众蜂拥而至,在这个千年小镇体验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交融,乌镇也成为文旅融合促进物质和精神共富的新样本。

5 结论与讨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发展与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实现共同富裕从理想信念逐步发展成为具体的实践目标和方案,充分体现了党的初心和担当。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最艰巨的任务和挑战依然是农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依然关注乡村振兴。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一大批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散落在农村,成为点燃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点点星火。“非遗+”文旅融合作为以非遗和传统历史文化为内核、以文旅融合为手段,结合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兼具经济性与社会性的探索性实践,具有广阔的政策前景与鲜明的政策意义。

当然,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完善的长期过程,因此,需要不断总结、调整、完善和再实践。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强化文化引领和文化内涵的提炼挖掘,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注重将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与国家宏观战略和地方特色相融合,实现文化、旅游和产业的相融互促,多管齐下。在多业态跨界融合中寻找突破口和新的增长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非遗+”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通过经济和文化的孕育反哺,双向互促,实现农村物质精神共富的伟大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共富文旅共同富裕
柯桥成校创新+品牌培育“共富夜校”发展核
“萧滨一体化”:打造区域协作共富升级版
共同富裕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凝聚共富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