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乡村振兴的“硬核管理”探究

2022-12-05 13:00李彦熹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20期
关键词:硬核防控疫情

李彦熹,刘 毅

(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2020年,是个极不平凡也极其艰难的一年,中国有效抗击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肺炎注定将载入人类史册。2019年12月武汉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全国蔓延,同时在全球其他地区先后也多地出现,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新冠病毒疫情为全球性大流行病。迄今为止,病毒并没有停止肆虐的脚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宣布,截至2021年11月27日,造成世界范围内累积确诊人数逼近3亿(260 765 893人),累积死亡人数也超过了500万(5 200 564人)[1]。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美两国政府防疫形成了巨大反差。截止2021年11月27日,美国确诊人数4 000多万(49 050 917人),因新冠死亡人数超美军二战死亡总和,已超过内战死亡总数,死亡人数达到了惊人的近80万(799 138人),而中国累计确诊1万多人(12 772人以内),死亡人数控制在不到6 000人(5 697人)[1]。在与疫情持续抗争期间,由国家卫健委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3月初各地逐步出现疫情零增长,逐渐稳步控制。2021年5月14日,疫情再次侵袭安徽、辽宁,此后数量持续增长,至2021年8月全国有150个中高风险地区,本土确诊病例波及16个省份。在2021年年末疫情再次 “卷土重来”,截至11月14日,此轮疫情新增1 308例本土病例,涉及21个省市46地。尽管疫情有所反复,但总体是散状多点并未形成类似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面积流行状况。

这种巨大的反差,得益于在中国政府领导下我国的有效应对,病毒防护的“人民战争”不仅守护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而且为世界战疫贡献了独特的中国经验、中国精神:众志成城的大国担当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合作精神,合作共赢的平等相待理念,共克时艰的拼搏奋斗精神[2]。外国政要盛赞中国的抗疫措施和抗疫行动堪称“硬核”[3]。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举国体制,阻击疫情蔓延的人民战争迅即打响。在2020年中国农历新年第一天,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部署,全面打响疫情防控战。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人人都是战士、个个参与其中,全身心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中央决策之果断、行动之迅速、规模之空前、措施之高效,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管理——“硬核管理”。

这种硬核管理,不仅体现在疫情发生后的人口密集城市,更体现在人口稀少的乡村。我国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常住人口快速减少,但到2019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仍然还有5.5亿人[4]。尽管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但疫情恰逢我国最隆重的春节,相当于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共约37亿人次总人口的城乡大移动,将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部分乡村地区不仅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而且这些地方的乡村居民卫生习惯和观念粗放,对于疫情防控更是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事实证明,疫情防控的“硬核管理”在乡村的确起到了明显的成效,疫情期间少有乡村新冠死亡新闻的报道。因此,笔者以河南为例,分析和总结乡村疫情“硬核管理”举措,挖掘“硬核管理”内涵不仅可为防止后疫情时代出现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结经验,而且可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1 疫情下的“河南硬核”

1.1 河南“硬核管理”2020年1月24日,新浪微博上地方官方媒体博主“河南日报”转载的2条名为“河南硬核”和“来抄河南的作业”的话题登上热搜榜,引起关注[5]。短短1个月时间,截至2月27日,“河南硬核”话题已有9.6亿的阅读量,32.4万的讨论量;“来抄河南的作业”话题已有8.3亿的阅读量以及41.7万的讨论量。

“河南硬核”话题传播,最广泛的是河南乡村的抗疫硬核大喇叭广播,来自河南辉县市占城镇大赞成村:

“你可了高贵还不是,你长了可了好看,可了苗条,叫大家去瞧你诺憋样了”“好去聚堆儿,只怕自己死得慢,你把党支部村委会的号召当耳旁风?你是个人不是,你扯谈了很你”“疫情已极其严重,你自己对你自己不负责任,如果是明天,我再去街里头转,你再三五成群,你给我聚堆儿,我就对你不客气,我就让你去24 h值班”“刀都架到脖子上了,还不知道厉害,还给那红哒哒白哒哒,你真能哒哒。”

极具乡村本地特色的语言,语气也极富有传统“老村长”的特色,在这种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对村民进行“咆哮式怒吼”的管理,经检验很有成效,体现出了乡村的公共管理特色:越以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并且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传播,村民越听得进去、想得明白、做得到位。

“来抄河南的作业”话题中,主要体现河南的快速反应能力:2019年12月底,停运郑州发往武汉的班车;2020年1月21日,禁止售卖活禽,公布130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1月23日,呼吁武汉返乡人员及时报告村、街道居委会,并居家隔离14 d;1月24日,召开防控工作发布会。

同时,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所有”举措:排查所有外地车牌,挨家挨户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所有武汉返乡车辆全部隔离,停止进豫;所有高速路口停车检测体温;连夜给所有地铁站消毒;所有县图书馆、科技馆、规划馆、博物馆,以及全县所有影院、网吧、KTV等公共娱乐场所全部关闭;所有村广播,定时播放防疫进程,确保老年人知道其危险性;志愿者进入所有村户进行宣讲和“送温暖”;顶载大喇叭的宣传车到所有主道来回穿梭反复播放防疫顺口溜……

此外,还突出体现在2件具体事件上:其一,长垣赵堤镇大寨村自行筹款2万元购买启动无人机高空巡逻疫情,实时查看是否有人在村内公共场所聊天、聚堆等,引导群众待在家中不要外出,并积极做好个人防控措施。其二,“十八里加油站”三招防疫:武汉牌照车辆一律不许加油,加油车辆加油一次不能超过100元,加油一律提供发票[6]。这就限制了从疫区来的车辆继续进入河南,且除了武汉牌照外可以加油但不能加多,目的就在于不让跑远或到处走亲访友,最好就是待在家里。还有,发票一般都有车主、车辆信息,一旦发现问题,也有存根可以追溯定位。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加油站,都充满了管控的智慧。

1.2 “硬核管理”的全国拓展河南的“硬核管理”迅速在全国拓展,从各大官方媒体中报道的类似案例,可以归纳为5个“封”:封城、封市、封街、封村、封门。

此次防疫过程中四川省果断提出并执行封城防治策略,切断与武汉的路面交通;武汉市也因疫情最为严重早早的进行了全市封锁;为了不让疫情进入,实行了挖掘机、泥土、砖头封路,挖大深坑防止车辆进入进行封锁街道的措施;在入村的唯一通道,派专人值守;从武汉返乡的村民,家门贴了告示拉了横幅封锁大门“本户有武汉返乡人员,请勿相互来往!”[7]

2 “硬核”的公共管理内涵

2.1 “硬核”内涵“硬核”,网络流行词,译自英语“hardcore”,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如“硬核游戏”(hardcore game)即指玩起来非常有难度的游戏[8]。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刚硬”“很彪悍”“很厉害”,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玩家”“硬核人生”等。

2.2 文献综述王竹立[9]定义“后疫情时代”并不是疫情消失完全恢复成从前,而是指现阶段这种偶有增长,可能出现小规模爆发,因境外输入或温度气候变化导致的病例增加,持续时间较长的对多方面均产生影响的时代。石爱华等[10]学者提出“硬核管理”是此次疫情中报道的产物,指基层干部利用严苛甚至“非常手段”进行防疫工作的工作方式。崔玮[11]提出村支书“硬核”喊话反映出了基层干部运用这种自治权力的时候的方式,而这正是体现了基层干部在农村基层管理上的作用。姚清[12]提出“粗俗”但“话糙理不糙”的标语是基层干部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硬核”标语相比其他宣传形式更具优势,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乡村地区的“硬核”标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是基层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村民更熟知的语言和说话方式来劝诫村民防控疫情,助力了乡村的疫情防控战。李华胤[13]提出“硬核标语”生于乡村社会,以最大的治理速率实现防疫,不光体现了治理功能,也体现了其政治功能。

2.3 “硬核管理”概念与内涵硬核管理,在特殊事件背景下,基层政府以“完成某个任务”为中心,采用一定强制性的手段,把个人行动约束在公共意志内。

此次河南防疫的速度快、手段准、语气狠,创造出特有的“硬核管理”,丰富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旷日持久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由此产生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主张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14]。新公共管理沿袭传统公共管理的行政特点: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但必须接受公众监督。但新公共管理存在缺陷,即市场神话主义,它极力推崇市场机制,主张市场作用最大化,政府角色最小化。2002年的SARS以及此次新冠疫情证明,市场自身存在的缺陷在公共危机中暴露无遗,而政府强力干预的重大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15]。因此,从我国疫情防控中的“硬核管理”举措来看,以下4点内涵将有助于丰富新公共管理理论:

其一,可以快速实现“遏制新冠疫情带来的巨大危害性”这个公共利益的目标。由于此次疫情的影响范围很大,且具有显著的突发性特征,要求政府部门对此次问题必须作为公共危机来处理,必须快速而果决,并预防后续危机的再次发生。其二,必须以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为主要依托。只有政府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时才同时具备更高效率以及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的优势。其三,必须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对于疫情防控这种危机处理,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是最迫切的要求,正确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硬核防疫措施的实行是运用公共权力的有效方式。其四,必须政令统一且接受群众监督。消除此次疫情带来的影响,使我国处于稳定而和谐的状态,这就需要政府必要的强硬的手段进行干预,但要达到政令统一且高效的防疫效果,就必须同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以最大程度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2.4 疫情乡村“硬核管理”内涵乡村与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两大类场所,尽管乡村人口大量转移入城市,但春节期间历来是城市人口回流乡村的最大高峰期。春节期间的乡村,不仅人口流动基数大,而且由于节日走亲访友文化而导致聚积度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此次的突发卫生事件在人际间传播更为普遍,村民不仅防范意识弱,且良好卫生习惯远未普及,如长期与畜禽邻住、“厕神”迷信习俗盛行、“饭前便后不洗手”“随地大小便”等,更没佩戴口罩习惯;一些欠发达地区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差[16],“厕改”以及“厕所革命”任重道远[17],理想的厕所设施变成了“摆设”;偏远山区公共医疗机构严重缺乏且设备简单粗犷,承受能力相当脆弱。从这个角度而言,乡村防疫是当时最薄弱的环节。

在这种情况下,防治疫情就需要快、准、狠,即在最快时间内控制疫情,以最准目标传达精神,以最狠方式达到效果。否则,地广人稀的乡村在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散居的村民很可能不听从指挥安排,极易疏漏病毒携带者进入,病毒在走亲访友、推杯换盏中悄无声息地快速传播。“硬核管理”通过标语、口号、村长喊话、村口站岗等方式,具备了疫情防控所需的“快、准、狠”特点,同时体现了这些要求。在乡村防疫,这些乡村用得上、农民看得懂的方式随处可见:特意把“鄂”(湖北)的图片放大并打印出来,方便不识字农民识别该车牌号;“今年上门,明年上坟”“武汉回来莫乱跑,传染肺炎不得了”等话糙理不糙的口号,短小精悍,简单易懂,便于传播;子女劝不动父母,村干部来劝,再不听,就开骂。事实证明,乡村治理不是简单的城市治理方式就可以套用的,在人命关天的疫情面前,“low”不“low”不重要,有没有效果才重要[12]。“硬核管理”对我国薄弱的乡村疫情防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乡村疫情管控治理任务上,这些村管理主体通过更贴近农民群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了政策内容,换一种形式传达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和要求,在管理主体自行学习消化后,用更生活化的乡规民约来约束村民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3 后疫情时代乡村振兴“硬核管理”的拓展

截至2021年2月1日,新冠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每天确诊病例不断攀升,变异病毒株报道不断出现,但总体而言,我国在对疫情危害的认识和防控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18],不仅疫情稳定,而且疫苗批量上市和援外,治疗和控制新药研发进程正在加快推进,更重要的是经济复苏也加快,进入了后疫情时代。

3.1 后疫情时代乡村发展趋势和机遇

3.1.1后疫情时代乡村发展趋势。基于本次疫情影响,后疫情时代,乡村可能呈现三大趋势:

乡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将增强。乡村居民随着对疫情及公共卫生知识的了解,对“厕所革命”的认识将有极大转变,对公共卫生设施尤其是村、镇卫生室(所)、远程诊疗等设施的需求将增加,戴口罩的人数比例逐渐增加直至全覆盖,不再认为口罩只能是医护人员戴的,也在村管理主体的宣传中认识到疫情离每个人都不遥远,应该共同抗疫。

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居民在此次防疫中因长期隔离在家,对城市人口高密度状况可能形成较为压抑的情绪,对少疫情的乡村产生向往,从而对乡村食品、乡村旅游、甚至乡村住所越来越认可继而产生大量需求,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可能从此分界,形成乡村-城市双向流动的局面,“移动居民”可能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也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十九届五中全会已提出加强乡村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9],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美丽乡村、健康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是未来新的经济发展支撑点,同时也是推动实现不断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1.2后疫情时代乡村发展机遇。前文所分析的三大趋势将带给乡村难得的振兴机遇。

由于抗疫的需要,将实现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完善。对公共卫生设施的需求增加将推动乡村“厕所革命”,并以此带动乡村公共设施的加速变化;“移动居民”的出现将有力促进乡村振兴,乡村农产品、乡村旅游业、乡村民俗文化产业等将迎来春天,农村宅基地流转将加快进程;乡村基础公共设施如道路整治、网络、灯光等将出现积极变化,疫情发生前我国乡村振兴投资规模预计在7万亿元以上[20],疫情后的乡村人力资源[21]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2]、乡村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更蕴含着巨大投资机会,将成为金融投资新的热点和增长点。

3.2 后疫情乡村“硬核管理”对策从“硬核管理”对疫情防控的效果来看,上述三大机遇的把握和效果实现有赖乡村“硬核管理”的深度拓展。

3.2.1更快:乡村振兴时不我待。一方面是时间上要更快。2018年中央1号文件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由此可见,近期目标时间是15年,远期目前是30年。30年时间很短,乡村振兴时不我待。我国几千年的乡村发展,始终在缓慢而低效的节奏中进行,部分偏远乡村尤其是部分民族地区依然是小农小牧社会的发展方式,乡村在大量青壮年村民转移到城市建设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群体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乡村,希望尽快减小发展差距,加快建设美丽家园。

一方面是速度上要更快。我国已经积累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丰富经验,在乡村建设方面更能加快速度,同时还能兼顾质量。这就要高质量规划乡村建设,站在未来的角度、站在城市的力度、站在城乡统筹的高度,快速建设乡村,让城乡互动尽快实现。同时,在突发公共卫生、灾害事件背景下,要尽快建立起统一领导体制,对人员统一调配,高效率地指挥疫情防控治理工作,避免推卸责任,实现物资统一调度,达到统一指挥,统一听令的效果。当然,“硬核管理”所带来的“短期管用”效果要与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进行深度融合,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乡村“抗疫”和相关优良传统实现融合与升华,真正实现乡村治理有效[23]。要使村民真正内心有认同感、使命感。

3.2.2更准:乡村振兴精准到位。一方面,准在应急防控体系建立上。当下,党中央提出的新型治理方式是提前预防、科学治理,升华了灾难推动治理。中央政府也建立了应急管理部,解决长期以来的重救轻防、资源分散等问题。乡村地区也应借这次机会,响应党的号召,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部门,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定点医院作为应急治疗机构。同时,还应建立乡村疫情预防体系,包括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24]。此次疫情也可以总结出预防比救治更重要的实践经验,乡村地区卫生条件差,观念缺乏,各类卫生安全事故隐患和风险增加,影响乡村地区公共卫生安全的因素增多,加强乡村地区的应急预防体系建设,是一项紧迫、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方面,准在乡村物流建设上。此次疫情下,我国保障农产品的稳定输出,稳定农产品的总体市场和价格,防止在疫情中引起社会动乱,乡村地区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乡村供给城市的农产品时,交通及物流在部分发展缓慢的地区成为城乡交流的阻碍,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必要条件,也为今后乡村地区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疫情导致乡村地区实现“五封”,这也导致了农产品的“滞”销,严重影响村民增收。淘宝在2020年2月12日设立10亿爱心助农基金,出台10项措施,帮助全国农民卖光滞销农产品,3天共销售20万kg滞销农货[25]。此后,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淘宝的流量扶持下进入田间地头现场直播,还有部分农民抓住机遇,与多家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乡村淘宝、京东商城、拼多多、美淘等进行合作,签订供应链合作协议,借助电商平台发展的势头,搭上了这班顺风车,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农产品品牌。如内黄县通过政府引导与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触网”销售,已建立起电子商务企业33家,实现线上线下双销售,入驻跨境电商平台仅3个月,就已完成150多万美元的订单交易,农产品的交易额达3.8亿元,增加农民收入8 300多万元[26]。

此外,乡村硬核管理“准”在乡村民宿建设上。近年来,乡村民宿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而广受城市居民的青睐。此次疫情发生后,限行令强烈冲击乡村民宿,但疫情后,人们出行意愿倍增,乡村民宿尤其是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民宿将迎来春天,同时,带动乡村住房需求增加,在发达国家早已成型的“城里人居住在乡下工作在城里”的现象将快速成为现实。因此,应该加快研究和出台乡村民宿的支持政策及其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保护策略,如何进行高效且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3.2.3更狠:乡村振兴快刀斩麻。一方面,狠斩积习除陋。部分乡村地区的村民长期卫生习惯缺乏,这需要乡镇政府干部对其进行充分教育,借此疫情彻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乡民性格淳朴但有部分村民卫生意识和习惯需要改变,这就需要乡镇政府更硬核的管理措施对村民们进行引导;乡村振兴中,也有如四川凉山悬崖村的老人们故土难离,难忘大山悬崖边的鸡仔和猪仔[27]。同时,更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的语言、文字、风俗等等显著差异,要做短短几十年时间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难度很大,这就必须必须狠抓实行,不能落于表面,同时给予必须的人文关怀和疏导。

另一方面,狠建新规实约。突发危机以及此次疫情背景下,有效发挥了乡村干部的号召性,他们从乡村居民切实需求的角度,与村民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28]。但同时,也暴露出乡村陋习顽疾带给疫情防控的艰难,非常有必要狠建新规实约。最要紧的是,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全方位立新规、树新风、展新貌,破除城乡壁垒,推动城镇化发展,更要推动乡村自身的发展,助推村民富、乡村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但如同此次疫情治理过程中,“话狠人不狠”才是应该履行的方式,“话狠”是为了让村民更快速更清晰的认识到疫情传播的速度快、影响大的后果,从而更好地实现治理功能村管理主体的“人不狠”才是保障其可实施的根本。正是因为村管理主体更加了解村民的习性、语言习惯等,才可以用更贴近他们的方式进行管理达到有效防疫,村管理主体似乎用了更严厉的词汇进行表达,却越体现了村管理主体的爱民之心和责任感,让村民可以共同抗疫,最终达到提高治理效能的结果。

猜你喜欢
硬核防控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硬核爷爷炼成记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用“三个最严”彰显“硬核”担当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