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农林类院校环境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应用

2022-12-05 13:00叶文玲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20期
关键词:环境规划课程内容教学内容

李 晖,叶文玲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环境规划是我国重要的环境保护制度,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规划以“社会-经济-环境”作为复合生态系统,重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指标和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和产业空间布局,并对未来区域内环境的演化进行预测,从而在数量规划、空间规划和质量规划3个方面提出合理的开发保护对策。环境规划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1]。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环境规划的课程地位也不断提升,从环境科学学科的选修课调整为核心骨干课程,同时环境规划课程也是教育部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类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本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要素-领域-任务”交错的环境规划体系[2],然而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新时代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多规合一”的进一步推进,环境规划的涉及面广,与其他规划成果的衔接难度大,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环境规划的实施[3]。在此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环境规划人才的需求。如何实现新型创新型环境规划人才的培养,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将成为环境规划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向。笔者基于环境规划课程特点,结合自身教学情况与相关文献,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并在环境科学专业开展实践。

1 课程特点

环境规划课程作为环境专业的一门核心课,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覆盖面广,综合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规划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该课程具备以下特点:①多学科交叉。环境规划的制定需要综合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治理技术的可行性,致力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系。环境规划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涵盖系统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物理学等学科。作为近现代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及对各部分内容的深度把控,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环境规划课程具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特征,以培养具备“理工文社管”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该课程又是一门与环境数学分析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环境规划中的预测、模拟、优化、决策部分均需要有环境数学分析的相关基础,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同学而言学习难度较大。此外,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许多环境规划技术手段和理论被应用于环境规划应用中,比如大数据[4]、Matlab编程[5]、GIS技术[6]、Lingo软件[7]、可供性理论[8]、耦合流域模型[9]、循环经济理论[10]等。

2 存在的问题

环境规划课程内容具有“多、散、新”的特征,课程内容涵盖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质量评价等相关课程内容,还涉及环境规划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等,几乎涵盖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形成“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容易导致课堂气氛低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程的“新”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规划方法和手段上。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和战略、技术方法、前沿导向等。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规划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涌现,这就增加了课程授课内容,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教材的滞后性,教材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其内容结构和时效性。

3 改革设想

随着我国环境科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新型环境规划技术和理论的不断提出以及我国环境政策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教学内容已跟不上当前环境保护的形势,尤其是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的深入实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环境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型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1 模块化教学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调整,形成模块化知识点,比如将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政策、技术、原理三大模块[11],在各模块中再进行细分。以“多规合一”等政策为例,由于这部分内容政策性较强、更新较快,教师通过制作一段视频来讲解最近的政策文件,结合课堂的讲解,力图使其具体化和生动化,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此外,还可以针对环境规划不同教学内容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对于国家政策和法规类内容和环境预测中数学建模等抽象内容,可采取专栏模块化教学方式。

3.2 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环境规划课程要求紧密结合国家环境政策以及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等,注重传统知识与现代热点政策和问题的链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教学主要以国家热点政策文件的解读为主,线下教学以规划原则、规划方法等相关内容为核心。比如,哈尔滨理工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将环境规划的内容框架化处理,重要知识点录制10 min左右的视频,辅以教师的线上讲授,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12]。

3.3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研究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查阅具体区域的规划案例,要求学生对规划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点,参与规划编制的所有环节,对规划提出参考意见,并进行分组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成果,从规划技术和方法方面对汇报内容进行评价和讲解,提高学生对环境规划课程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和实践能力,解决课程理论教学的抽象性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要熟悉和掌握不同软件的用法,比如利用ArcGIS软件分析流域水污染区的划分。这些方式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型复合人才。

3.4 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基于环境规划课程政策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将生态文明、“两山论”和美丽中国建设等思路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使其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和内涵[13]。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正确认识,紧跟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解读生态环境部的最新政策文件,树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环保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综合环境规划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课程考核环节突出对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因此,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过程中,采用传统期末考核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传统期末考核占50%,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主要包含课堂出勤率、课程参与度、实践成果等,同时辅以课程小论文考核,锻炼学生撰写规划的能力,实现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跟踪考核。

4 结语

环境规划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课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针对环境规划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课程的改革,结合模块化教学方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课程思政和案例教学等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素质,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规划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环境规划课程内容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汽车造型设计师工作环境规划概要
浅析国内环境规划发展趋势研究
紧凑型大学校园人居环境规划策略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城市环境规划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