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泉教授从脾肾论治消渴病经验撷菁

2022-12-06 10:38李荣慧雷晓明张国民刘平安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鸡血藤肾阳津液

李荣慧,雷晓明,张国民,刘平安

(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原因导致的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医学对此病的论述较为详细。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病名的记载[1]。

张崇泉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心血管病和老年病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教授行医近50年,熟读历代中医典籍,在消渴病的中医辨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张教授治疗消渴病的用药思路和经验介绍如下。

1 脾肾同治,谨守阴阳

消渴病在《黄帝内经》及其他众多医家著作中多有论及。《金匮要略》立专篇论述,并最早提出白虎加人参汤[2]、肾气丸[3]等治疗该病的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之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4],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论述。

《中医内科学》教材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并提出对应治法[5]。张崇泉教授通过数十年临证观察,认为消渴病的发病多以脾肾的病变为主,并且发现脾气可贯通三焦,输布水液以润泽三焦之燥热,肾为一身阴阳之本,可通过调节肾之阴阳纠正消渴病的寒热偏性,并提出以调节脾气为主、补益肾之阴阳为辅的基本治法,以此执简驭繁,补充消渴病的中医辨治思路。

1.1 脾失健运,肾阴不足

张崇泉教授参悟经典之意,结合临床实际,论治消渴病时谨守病机,多脏同调,兼顾经脉,一药多用。张教授认为消渴的常见病机为阴亏燥热,以阴亏为本、燥热为标,且病久常会入络,导致经络血脉瘀滞,并强调消渴病的发生实际是津液输布异常所致,而具体涉及的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脾、肾。张教授认为脾处于诸脏之中心,为水液输布之中枢;肾处于人体之下位,为水之下源,司水液之排泄。张教授遵“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论,认为脾为中土之脏,将胃中水谷之精输送至周身,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对于其他各个脏腑的功能影响最大,故脾之病变,实为消渴病发生之基础。《素问·五脏生成》云:“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 脾运化水谷,输送水谷之精充养肌肉,脾失健运,则水谷之精化生不足,输送不利,导致肌肉失于濡养,故见肌肉瘦削,体重下降[6];中焦燥热,灼津消谷,故而多食易饥;加之脾气对水精之升发不足,导致津不上承,故出现口干多饮之症。病久及肾,出现下焦肾之阴液亏耗,下焦之燥热上熏于脾胃,则进一步加重口渴多饮之症[7]。正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所言:“房事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肾中阴精的亏耗亦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肾主水而司二便,张教授认为消渴病患者肾阴不足,肾阳失于制约而过度亢盛,对水液的蒸化作用过强,故出现小便频数的症状。张教授同时提出下之肾阴不足,无法上济心阴,心火失于制约内扰于心神,导致心烦意乱,入睡困难,故临床中的消渴患者常会伴有失眠的症状。

1.2 脾气不升,肾阳亏虚

脾肾二脏各为先后天之本,在脏腑功能上的相互影响十分明显。张教授认为肾阳的虚乏加重脾脏升清无力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并且此类病机往往见于消渴病发病的后期,常呈现阴损及阳的病态局面。《素问·热论篇》云:“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8]张教授提出,《素问·热论篇》的描述虽为热邪循少阴经灼伤津液导致口渴,但亦是对肾阳不足引起消渴症状的佐证。《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9]张教授认为肾为水脏,具封藏诸脏之精的作用,肾中阳气则是鼓动其中精水上升以润泽的动力。故肾阳不足,肾中精水聚于下而不得上润则见口渴多饮。而此类消渴病的病机与《伤寒论》中的少阴口渴相吻合:“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10]同时肾阳虚乏对中焦脾胃的温煦作用下降,则会导致脾气升提无力,水谷之精不得上升濡润诸窍,故而口渴多饮。由于肾阳对脾的温煦作用下降故多见大便溏泻,遇寒加重的症状,而后世所言脾肾阳虚之“五更泻”亦与此类病机相关。

2 用药谨守病机

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张教授强调益气健脾,升提脾气当为基础法则,同时根据病性之寒热辅以补益肾阴或肾阳之品。

在用药上,张教授惯用黄芪、白参、山药、苍术益气健脾、除湿升清;加入黄连清热,以天花粉、五味子生津,张教授所用白参乃遵仲景之白虎加人参之意,取其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之功,以图脾肺双补;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摄、益气生津之功,可生津止渴、气津同调,一药多用,足见张教授用药之精良,医道之精专。在滋补肝肾之阴的药物运用上,张教授尤喜选用生地、山萸肉、枸杞。张锡纯谓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浓,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11]故张教授将其用于消渴病的治疗,既可收敛因久病导致的元气耗散,又可以借其酸敛之性固摄小便之频数,同时借其通利九窍、流通血脉之功,逆转久病入络之势。山萸肉与五味子之酸味入肝,可补肝之体,且此二味乃是《医宗金鉴》中对坎离既济汤的加味,可见张教授在组方用药之思维周全得当而又不失于广博。对于生地的运用,张教授对张景岳“凉心火,退血热,去烦躁骨蒸,热痢下血,止呕血衄血、脾中湿热,或妇人血热而经枯,或上下三焦而热渴”[12]之言大为赞同,认为生地可清三焦之热,又可入血分、清血热,直击消渴病之病机。此外,张教授认为枸杞味甘而多液,补阴尤良,且为植物之果实,果熟下落于地,则正是其下行补益下焦肝肾阴分之明兆,真乃取类比象之妙思也。

若见肾阳不足,脾气不升为主者,则在健运脾气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升提脾气、温补肾阳之力。在用药上,张教授喜以葛根、防风、桔梗三者配合升津液止消渴。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为业界之共识,而张教授以防风疏散胃中水液,既可开散胃中病理性的水湿,又不至因疏散太过伤及生理性的津液。配合具有“起阴气”之功的葛根升提胃中清气,使用可载药上行的桔梗引导水液润泽上窍。对于脾胃虚弱、水饮停滞明显者,张教授常以大剂量生白术健运脾气输布津液,并指出白术在健运脾气的同时具有一定补益津液的作用,既可通过健运脾气,使津液输布运转,治消渴之本,又可补益津液以治消渴之标。而张教授之思维实则根植于《名医别录》关于白术之言:“主治大风在身面……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13]而《伤寒论》“理中丸”方下注解体现了大剂量白术治疗口渴的应用:“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14]可见白术在治疗脾气虚弱型消渴病时既可健运脾气、消逐水饮,又可输布津液之滞,补益津液之虚。张教授喜以巴戟天、补骨脂、仙茅、肉苁蓉作为补益肾阳之药组,并提出对于老年患者当慎用附子,原因在于附子之功效以破阴散寒为主、温补阳气为辅,老年患者久病多虚,恐不耐附子辛热之性而伤及津血;而巴戟天、补骨脂、仙茅三药之性味以辛温为主,不似附子般剧烈,加之肉苁蓉味甘咸而性温,入脾肾而补益精血,独具润泽之性,可防辛温药燥伤精血之弊。查阅本草典籍可知,巴戟天可治“男子夜梦鬼交泄精”[15];补骨脂可“止小便利,腹中冷”[15];仙茅主“丈夫虚劳,老人失溺”[15];肉苁蓉治“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15],诸药有固摄下元之效果,与消渴病多尿之症状相吻合。

张教授强调,消渴病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多病程已久,病久入络,故在治疗之时常加入活血通络之品。加之消渴病患者久病多虚,故张教授在活血通络药物的选用上,十分注重寓通于补,切忌因行血活血过度,引起耗气伤血之弊。故而张教授多用活血兼可补血之丹参和鸡血藤,丹参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称,鸡血藤亦是活血兼行血之佳品。在治疗消渴病时,张教授十分推崇葛根的运用,张教授对葛根的理解与运用来源于《神农本草经》中对葛根的描述:“味甘平,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16]张教授强调葛根在治疗消渴病时独具重要的作用,即贯穿人体上中下之三焦,又兼顾人体之表里。葛根“起阴气”之力,可升提在下之津液,使其流经中焦,润养于上焦,止在上之口渴多饮的同时,亦可清润中焦之燥热,升提在下之津液亦可对在下之小便进行固摄。葛根又有解肌之功,可疏泄在表之肌肉兼可通行腠理之津液,如《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17],即是取葛根解肌之功。治疗消渴病的方中亦是取葛根疏泄腠理、缓解肌肉挛的作用,协助丹参、鸡血藤等活血之品,加强通经活络之功。

3 病案举隅

患者刘某,男,67岁,2019年5月20日初诊。主诉:口渴,疲倦乏力,小便频数9个月。刻下:口渴欲饮,疲倦,下肢乏力,容易饥饿,腰痛,小便多,上肢时常有麻木感,饮食不节即腹泻。舌质红,苔薄微黄,脉细数。辨病为消渴病,辨证为脾肾阴虚、脉络瘀滞。治以益气健脾、养阴益肾、清热活血,处方:黄芪35 g,白参15 g,麦冬15 g,川黄连6 g,生石膏25 g,五味子9 g,葛根15 g,枸杞子20 g,淮山药15 g,天花粉20 g,补骨脂10 g,鸡血藤30 g,丹参15 g,山茱萸20 g,苍术20 g,甘草6 g。7剂,1剂/d,水煎服,2次/d,每次250 mL。

2019年5月29日二诊:患者诉仍有疲倦、下肢乏力感,口渴减轻,尿多、饥饿感、上肢麻木均稍有好转,服药期间未出现过腹泻,舌质稍红,苔薄微黄,脉细稍数。处方:黄芪35 g,白参15 g,麦冬10 g,川黄连6 g,生石膏15 g,五味子12 g,葛根15 g,淮山药15 g,苍术20 g,枸杞子20 g,鸡血藤30 g,丹参15 g,山茱萸20 g,天花粉20 g,生地黄15 g,甘草12 g。7剂,1剂/d,水煎服,2次/d,每次250 mL。

2019年6月10日三诊:口渴明显减轻,疲乏感、饥饿感、小便多、上肢麻木均有明显好转,舌质稍红,苔薄淡黄,脉细稍弦。处方:黄芪25 g,白参15 g,麦冬10 g,黄连6 g,生石膏15 g,五味子9 g,葛根15 g,淮山15 g,丹参15 g,生地黄15 g,苍术12 g,鸡血藤25 g,天花粉10 g,甘草6 g。7剂,1剂/d。患者服药后诸症皆有明显减轻,前法显效,继用原方加减调理,诸症大减。

按:本案患者诉口渴,消谷善饥,乃是阴分亏虚、阳热亢盛、灼津化谷所致;脾胃阴虚内热,加之下焦之虚阳上扰,导致脾之运化失常,脾气升清不足,故见腹泻之症;脾之运化功能失常,导致后天水谷之精化生不足,故元气所得充养不足,加之虚火内动,火与元气不两立,故出现疲倦乏力之症;下焦肾之阴分不足,相火亢盛,虚火内炎,故而小便频数;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本,肾阴亏耗,累及于肝,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之阴皆亏,筋骨皆失于所养,故见下肢乏力,应治以益气健脾、养阴益肾。以黄芪、白参、苍术、山药健脾益气,培养中焦,助脾运化升清;黄连、生石膏清其内热之标;枸杞、麦冬滋下焦阴分之亏以培其本;五味子、山茱萸、天花粉生津敛津;鸡血藤、丹参共奏活血通络之功。如此上可止渴,下可缩泉,兼可入血分、通血脉。《黄帝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互根,相济为妙,故方中取补骨脂之热性佐制诸药之寒,又可培肾中之阳,以达阳中求阴之效,同时补骨脂既可以温肾阳缩小便,又可补中阳治其泄泻。

4 结语

张崇泉教授从脾、肾二脏出发,对消渴病的病机提出了独到见解,使症状与脏腑病变情况环环相扣。在治疗时,张教授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消渴病具有病久化热伤阴,易入血络的病机特点,谨守健脾升清、调节阴阳的治疗大法,并在临证组方用药中一药多用,谨守病机,直指病变脏腑,谨遵经典理论,标本表里兼顾,脏腑血脉同治,寓通于补,经多年临床检验,疗效甚佳。

猜你喜欢
鸡血藤肾阳津液
鸡血藤的临床应用及量效关系
鸡血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益母草与鸡血藤及其配伍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化学指纹图谱法及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对鸡血藤饮片煮散质 量体系进行探索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气血津液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