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

2022-12-06 20:39王瑞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中华政治

王瑞楠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主要教育渠道,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其核心是“融入”,“融入”是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共生共长[1]。在所处时代坐标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旨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者契合相通,是双向性的对象化的活动,这就意味着二者具有双重的意义,即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课赋能,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价值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纵观历史,有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的文学作品、端午清明的风俗文化、京剧豫剧的戏剧文化等多如繁星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样一个没有中断的漫长文明中,这里面蕴藏着的资源,可供未来发展的资源,是多而有用的。

包罗万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充实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并且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为有源头活水来,从传统文化中寻根溯源,是能够探寻到珍贵宝藏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发挥教学的政治性功能,也能够发挥其文化性功能。用优秀的思想与文化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提升其思维意识,提高其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使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心,为传承文化而努力。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效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拥有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高校思政理论课在这其中担负着一定的使命与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土壤,这片沃土之上滋养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明,将接续养育现代文明。

高校是文明接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就要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开设公共课、课程测评等教学环节,能够让当代大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中明晰其内涵;通过思政理论课中举办的主题性活动、校园特色宣讲等实践环节,能够让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从不熟悉文化内容到熟悉、从忽视传统文化到正视、从缺乏文化自信到建立自信这样一系列的转变。这种转变源自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源自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源自“知、情、意、信、行”的合理转化。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人民凝结的共同精神,是传承至今的价值取向。将优秀文明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关键性的问题有3 个:与时代背景结合,探讨社会现实问题;与学生成长结合,关注其学习生活的现状;寻求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课二者结合的共同点,促使其和谐共长。

2.1 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探讨现实社会问题

大学生是成长在新时代的后浪,是接力赛跑的又一代青年,处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中心。因此,高校学生在面对社会变化、现实问题时,需要批判性思维与意识,辩证看待事物与问题,也需要客观理性分析方式与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当满足当代学生这样的需要,培养出时代新人。

时代出新题,社会出现实。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更是社会力量中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想要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不仅要学会创新,而且要学会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样阐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肩负时代使命的背景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实现使命!

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发挥的重要手段[3]。在探讨具体的社会现实问题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具备批判思维意识,能够在真正面对问题时,有所反应,合理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入,给予我们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时充足的养料,便于我们从传统哲学中找寻路径,进行客观、理性、全面、正确的认识与分析。

2.2 与学生成长相结合,真切关注学习生活现状

在高校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就表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同时,学生本身具有可塑性、复杂性、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教育客体,与学生成长生活密切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90 后”“00 后”的这一代人成长在科学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能够接受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新鲜事物,成长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因此,在教学中把握学生成长环节中的内容摄取,与其成长步伐大体一致是有深刻意义的。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分别开设了“思修”“纲要”“毛概”“原理”这4 门课程,在课程的学习内容上,符合学生从新生入学到逐渐熟悉学习脉络这样一个学习与成长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结合学生特点与规律设计与开展各门课程,从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产生强大效果。

其次,真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状,只有了解学生真正想要的内容,才能够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融心、践行。青年学生是从中学转入高校的,处在适应转变的过程中,心理与行为都会产生新的变化。在心理上,个性意识逐渐增强,追求平等,思考问题由简单推理到逻辑深化,以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批判精神为特征的个性突出表现出来;在行为上,乐于追求多元的知识,求新意识、竞争意识增强,表现的欲望也变得强烈,思维意识积极活跃,能够独立进行思考与判断;在生活中,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变强,大学生是推进网络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受到网络化、媒体化、数字化的影响,比如,在阅读时,网络上的碎片化阅读就影响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在学生的思维意识领域、学习生活领域应该具体关注其成长改变,在理论课堂上教书育人,那么融入传统文化后以文化人也是重要的方式。

2.3 寻求二者的契合点,让文化与课程和谐共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内容不是独立的两个个体,能够从中探寻到相通的思想内涵。寻求二者能够融合的相通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独有价值,进行新时代的价值阐释,把传统的与现代的相结合,把经典的与流行的相结合,把学术的与大众的相结合,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向受教育者传达价值观念,指导其个体行为习惯与方式,养成良好的品德,接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契合点,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且能够让受教育者体会文化魅力,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成果,做到古为今用,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和谐共长。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路径

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的根和魂,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无论在教学内容、方法,还是实践上都需要创新性发展,增强实效性,推动二者实现精妙融合。

3.1 教学内容能够有效衔接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扬弃的中国人的价值共识。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继承与发扬这样有益的精神成果与价值资源,将其在内容上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串联,进行有效的衔接,而不是忽视与冷落。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中有尚公爱国的识大体道德意识,有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传统,有重名誉、尚气节的大丈夫性格,有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观念,这是中国古代灿烂繁荣的文化留下的精华。这些道德与思想,在经过我们的批判与改造,即扬弃、继承与创新之后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性思想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思想相结合,能够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学生在行为处事方面趋向功利化,轻视了自己的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教育对于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理想人格的宝贵价值,融入高校教学中,与现代社会结合,自主进取铸就完备人格理想,有益于学生的发展。道家的个性自由教育对于现代人格培育有着重大启迪。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着焦虑、失眠、暴躁等问题,这是在社会中种种世俗观念的压力下产生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道家的个性自由教育,“去甚、去奢、去泰”,抛开桎梏人心的精神枷锁,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在名利、欲望的洪流中不随波逐流,铸就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理想。墨家的兼爱利人的群体观念教育为集体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资料。对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问题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在青年学生的生活中也时常被提及,从墨家的平等、尚贤、群体意识思想资源中找寻答案,在思政课中融合与渗透,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资源。法家的法治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纪律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法家的思想在于遵守法令与纪律,不依靠他人庇护而生活,实现个体价值[5]。对于今天的高校学生来说,在思政理论课中能够认识与了解法治精神的含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进而能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把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融,便能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塑造青年一代的共同价值观。

3.2 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创新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与手段。方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正确巧妙地使用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与完善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对于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有效路径选择。

从话语表达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表达入手更具感染性。运用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特点来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理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的。

从教学方式看,可以借助道德故事,包括英雄人物、模范榜样等故事叙述,将生动的道德形象、真挚的心灵感动、真切的道德经验、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融进故事中,促使其通过生动故事的方式内化到教育对象的内心中。

从教学平台看,高校理论课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学生置身于文化熏陶之中,滋养身心。在线下课堂学习中,通过讲授法、探究性教学,根据受教育客体可接受度进行深入交流,并且让学生自主思考接纳,提升其判断能力。在线上学习中,通过搭建优秀文化的网络学习平台,让其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和净化学生们的心灵。使用大众传媒技术,让零散的时间、丰富的资源、网络的迅速传递,为传统文化与高校教学服务。通过网络学习的交互性、灵活性,打破时空限制,让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3.3 教学实践发挥现实价值

实践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归宿。教育最终是要回归生活世界,关注生命的本真,促使受教育对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之后,能够坚守信念,知行统一,将文化、思想真正变成自己人生的信念与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需要强化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同身受。首先,在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开展关于传统文化学习、弘扬与宣传等一系列的宣讲活动,既充实丰富了理论课程的设计,又促使学生在思中学,在讲中悟,最终成为自己的合理思想内核。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计环节中可以安排学生考察历史古迹,去体验当地生活,从生活中体验民俗民情,进行考察与研究。在设身处地的情景中,加深对传统文化、道德知识的认识,激发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此外,仅有实践平台是不够的,要真正让青年大学生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长效的实践机制作为支撑[6]。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实施过程中着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知识价值、思想道德等层面相融合,在实践中将内在素养外化于个体行动,在这一转变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中华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