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发展新路径

2022-12-06 01:25陈朝暾
决策 2022年11期
关键词:赛道培育领域

文/陈朝暾

未来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影响未来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是各国排兵布阵争夺的制高点,该产业以及由技术突破形成的经济发展新载体,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影响未来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何为未来产业

当前,未来产业概念尚在形成发展,尚未有公认、权威的定义。综合各方观点,未来产业可以定义为:以突破性、颠覆性的前沿技术驱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在未来能发展成熟和产业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带动作用,但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可以说,未来产业是高成长、战略性、先导性的前沿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主要特征概括为四“新”。一是依托新科技。未来产业主要基于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并依托于技术之间、技术与产业之间、产业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二是引领新需求。未来产业不仅可以更好满足人们现有需求,还将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新消费需求。三是创造新动力。未来产业将引导市场主体向更先进的生产力聚集,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是拓展新空间。未来产业将帮助我们不断突破认知极限和物理极限,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拓展新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发展未来产业是适应全球供应链重塑的战略选择。当前,第四次产业变革正在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强化在重要产业领域的话语权,重塑竞争格局。发展未来产业,抓住国际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有助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中争取优势、赢得主动。

发展未来产业是实现“换道超车”的决胜手段。未来产业因其战略性、先导性,先进入者具有显著的“先行者优势”,能够构筑包括专利、知识产权、产品标准和涵盖上下游产业链的完整生态,后进入者追赶超越的难度极其巨大。许多城市抢抓未来产业先机,通过技术迭代、模式创新,实现快速赶超,甚至领跑全球。

发展未来产业是破解 “低端锁定”的重大举措。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为主导,其技术路线图打破了现有的“延长线”思维定式,且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极难被他国进行跟踪、模仿或是封锁。因此,未来产业一旦取得重要突破,我国将有望重构目前的全球产业格局,彻底打破我国“引进—消化—吸收—落后—再引进”的产业科技创新怪圈,摆脱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的困境,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

布局未来产业

我国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了6 大领域未来产业。国内相关省市主动跟进,以战略眼光抢占先发优势,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国内先进城市就未来产业培育实践上具有以下趋势特征:

一是强化未来产业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2018年,武汉东湖高新区率先在全国开展《2035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聚焦光电产业、生物产业及智能产业,围绕光物联、精准医疗、空间信息服务等前沿领域,推进研发创新和应用探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性产业集群。2018年,杭州发布《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增材制造、生命科学等重点前沿领域率先探索布局。

二是支持开展硬科技和前沿科技创业。以北京为例,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大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培育前沿科技独角兽企业,形成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超级计算机、中文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芯片等未来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三是聚焦新研发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上海市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学、脑科学等领域,搭建科大讯飞(上海)人工智能及脑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北京围绕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建设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找准赛道

国内后发城市如何培育未来产业?

一是筛选未来产业重点赛道实施重点聚焦。借鉴未来产业先发城市普遍采取的“未来技术产业化,现有产业未来化”两轮驱动策略,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地选好选准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明确主攻方向;找准未来产业主攻赛道和细分领域,集中攻关,实施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点突破。

二是培育壮大企业或平台作为创新主体。围绕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培育一批生态主导性企业,加快“两链融合”,构建“技术—产品—场景—业态”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鼓励现有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加强企业创新开放力度,建设未来产业领域相关的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三是加强场景—赛道驱动未来产业新模式。面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健康中国等战略目标,聚焦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出行等领域,联合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建设一批新型场景。聚焦若干科技发展未来目标,通过场景创新建设,实现真实环境的反复试验,加速前沿科技应用迭代与产业化,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赛道。

猜你喜欢
赛道培育领域
自制冰墩墩不能滑出“法律赛道”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征服蒙特卡洛赛道
领域·对峙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无人驾驶,先上赛道如何?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