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中外翻译史”课程教学探索❋

2022-12-07 16:13
外语与翻译 2022年2期
关键词:鲁迅思政课程

陈 向 红

浙江财经大学

【提 要】本文主要探讨翻译史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学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案,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将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有机结合,并以具体教学案例展开讨论,最后,教学评价表明,“中外翻译史”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希望为翻译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定启示。

1. 引言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6)。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2020 年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内容重点,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分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在“大思政”格局下,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以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战略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具体要求为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浙江财经大学积极落实贯彻教育部《纲要》,大力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修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中增设思政目标,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同时,立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资助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征集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老师在课堂上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希望浙江财经大学最终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中外翻译史”成为最早入选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的课程之一,2020 年底,“中外翻译史”课程思政教学又获得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资助。目前学界对于翻译类课程思政教学探讨主要集中在本科生翻译教学(司显柱2021;李志英2020),对于MTI 课程思政教学探讨偏少(秦和2021;杨正军、李勇忠2021),且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探讨,如《中国翻译》2021 年设立的“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校长论坛”,连载系列论文。翻译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展开思政教学,目前尚无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近年来教授“中外翻译史”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翻译史教学中发掘思政元素,在遵循德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将其融入专业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协同育人模式。

2 “中外翻译史”课程特点及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翻译史课程是“翻译专业学科中基础的基础”(谢天振2013:5),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将“中外翻译史”设定为选修课程,谢天振(2009)的《中西翻译简史》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材。202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编写的《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将“中外翻译史”纳入翻译硕士核心课程之一。一些专家学者(王恩冕1997;樊军、郑长春2008;谢天振2013;祝一舒 2018)也撰文呼吁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中外翻译史”教学。由此可见,“中外翻译史”课程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作为翻译专业硕士的基础性课程之一,“中外翻译史”课程对于提高翻译硕士的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翻译史的学习。

首先,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对翻译硕士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翻译技巧、方法等这些‘技’的层面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翻译史观”(祝一舒2018:111)。通过“中外翻译史”课程学习,梳理和考察中西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让学生全面了解“翻译实践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翻译理念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进程,才能更加了解翻译研究以及翻译专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这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谢天振2013:6)。当然,翻译史的学习并非简单的史料罗列和介绍,而是通过对中外翻译史整体发展脉络的掌握,把翻译视作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开放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祝一舒2018:113),“既要清醒认识到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性,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局限性”(许钧2014:274),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系统的历史观和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其次,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通过“中外翻译史”课程学习,让学生对历代著名翻译家的生平事迹、翻译活动、翻译成就和翻译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更明确译者的历史使命、职业操守和道德伦理守则,这对于提高翻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极其有益、也极有必要的”(谢天振2013:7)。课程思政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通过翻译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了解历史上有着高尚理想和道德情操的译者,并将这些译者视作自己翻译工作中的榜样和标杆,有利于培养他们作为译者的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实现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并非是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发学生共情,从而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统一。“中外翻译史”课程内容涉及中外翻译活动,资料丰富、例证详实、人物鲜活,可挖掘的思政元素众多。尤其是近代以来,大批贤能之士在探索振兴民族之路时所经历的艰辛历程,为翻译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倡导开启民智,文学救国,马克思主义文献的翻译,以及当下倡导“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等。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于课程知识性和工具性的过度强调,课程教学中更要重视价值导向。翻译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摆脱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小志趣,将目光聚焦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福祉的大问题,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功能。

3 “中外翻译史”课程思政资源挖掘

“中外翻译史”是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专业型硕士专业选修课和学术型硕士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为每年秋季学期,教学课时16 周,共32 学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导言(包括教学目标和任务)、中西翻译史分期(包括中西翻译实践、代表性译家、翻译思想)、翻译与宗教(包括佛经翻译、圣经翻译、圣经汉译)、翻译与知识传播(包括耶稣会传教士科技翻译、晚清科技翻译)、翻译与文化价值传递(包括晚清的社科翻译、“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翻译)、翻译与文化交流(包括晚清文学翻译、“五四运动”后文学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学翻译、中国文学外译)、翻译未来展望(包括翻译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在一个学期的“中外翻译史”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

(1)培养专业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全面介绍中西翻译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增进学生对翻译的认识,让学生深入了解翻译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翻译家的贡献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作用。“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翻译”(许钧2014:273),更离不开翻译家孜孜不倦的努力,这些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作为译者的历史责任感。

(2)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中外翻译史的讲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史观,培养学生成为批判性的读者。认识到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对于翻译家和翻译活动的评价,也要着眼于历史维度,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文化语境出发,来考察、认识和评价翻译活动及翻译家的贡献(刘云虹、许钧2020:78)。通过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念,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进而对自己的翻译实践有独立、客观的判断和认识。

(3)体现翻译伦理教学。通过对历代著名翻译家生平事迹、翻译活动、翻译思想的介绍,让学生看到生动形象的职业楷模,体会到翻译家的人文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学生更明确译者的历史使命、职业操守和道德伦理守则”(谢天振2013:7),形成自己对翻译活动和译者职业伦理的理解,并以此审视和解决翻译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同时通过介绍翻译行业职业化的发展态势,明确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和翻译行业需求,增强职业责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翻译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4)凸显文明互鉴价值意义。通过“中西翻译史分期”“翻译与宗教”“翻译与知识传播”“翻译与文化价值传递”“翻译与文化交流”五大主题介绍翻译和翻译家在中外历史文化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充分认识翻译活动和翻译家在推动世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翻译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跨文明对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交流史和发展史”(许钧2005:42)。

(5)彰显家国情怀。近代以来,一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如李善兰、华蘅芳、徐寿、严复、梁启超、林纾、鲁迅等,面对民族危亡,为了救亡图存,启蒙民众,积极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通过翻译史的学习,将这些翻译家的翻译活动、翻译思想放回到历史脉络中,向学生展示中国近现代翻译家为追求真理而自强不息,为救国救民而上下求索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

(6)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文明的互学和互鉴是双向的,在向中国介绍世界其他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同时也要用外语对外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方式。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翻译的过程也是价值传播的过程,尤其是中译外翻译人才,肩负着对外有效阐释中国特色道路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中外翻译史”课程通过介绍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文学名著及现当代文学翻译概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文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展现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引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进而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作为译者努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在“中外翻译史”教学过程中,努力将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引导有机融合,尽量避免随意或生硬嵌入,才能更好发挥专业课教学的显性引导和隐性塑造功能。

4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尤其是当下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一大趋势,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兼具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除了传递知识,“混合式教学还能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发现、学习和创造知识,培养勇于探索、勤于反思、乐于学习的精神”(范黎坤2021:74)。在“中外翻译史”教学过程中,也尝试借鉴了混合式教学方法,将课前、课中、课后视作为一个整体,以问题为中心,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堂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课前阶段,以学生小组作为研究性学习团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1)教师围绕中外翻译史上的重要翻译事件以及代表性译家,确定思政元素;(2)布置阅读材料、相关视频,或根据课程讲授内容布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利用线上或线下资源搜集整理资料,以小组形式准备课堂汇报,促进主动学习;(3)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将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交微信群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教师对学生反馈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并及时调整授课方案。通过课前学习,教师在线下讲授过程中不需要再重复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和历史事件,只需集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组织课堂研讨。

课中阶段,尽可能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1)小组课堂汇报,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进行补充讲解、知识拓展、点评总结,并适时开展思政教育;(2)教师对个体和小组学习进行即时评价;(3)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前课中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知识讲授,主要通过话题研讨进行知识讲授和价值引领。

课后阶段,借助微信群等线上交流平台将课堂研讨延伸到课下。(1)针对课堂内容给学生分配学习项目,提供拓展性文献,鼓励学生线上开展讨论、资料共享,进一步开展小组协作学习;(2)教师及时撰写反思日志,修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3)期中和期末通过课程评价和个别访谈考察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进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

下面以第十三讲为例,探讨如何在“中外翻译史”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全过程。

“作为翻译家的鲁迅”是本课程的第十三讲,主要探讨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以及翻译观念的嬗变,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鲁迅与梁实秋等之间的翻译论争、鲁迅与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等。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确定的思政目标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在历史转型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严峻形势,通过鲁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解读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抱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鲁迅的翻译实践及翻译思想,准备小组汇报,同时布置学生阅读有关鲁梁论战和翻译通信的相关材料,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课中主要包括课堂讲解、小组汇报、教师评价和学生研讨等,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鲁迅的翻译实践。小组展示鲁迅的翻译实践和主要翻译思想后,学生研讨,教师点评,重点指出鲁迅在晚清到“五四运动”时期以及20 世纪30 年代不同历史阶段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变化的原因。早期以科幻小说和科学作品作为翻译选材,以意译为主,让学生了解鲁迅这样做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标准,主要选择可以影响和改造国民性,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科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作为翻译对象,并通过添加序言和删减等翻译策略引导读者对作品的解读。自1909 年《域外小说集》出版之后,鲁迅开始转向被压迫民族的文学、日本文学和文艺理论的翻译,到了1928 年之后专注于对俄苏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的翻译,倡导“硬译”,希望改造完善早期汉语白话文、引进新思想、改变旧思维。

(2)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通过知识讲解与学生研讨,让学生了解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硬译”“宁信而不顺VS 宁顺而不信”“重译”等,涉及到翻译的政治性、译者的身份和翻译美学等基本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学翻译、社会科学翻译等均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翻译作为一种国家和国民建设的手段,时常表现为一种政治思想行为,如《天演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的翻译,均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翻译与追求启蒙、救亡和审美合为一体。

(3)鲁迅与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通过知识讲解与学生研讨,让学生了解在翻译与汉语的发展问题方面,虽然鲁迅和瞿秋白均坚持用“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白话文”做翻译,但两者观点有一定分歧。瞿秋白倡导普罗大众文艺,强调要用大众可以懂得的、而非文言和欧化白话做翻译。而鲁迅则认为翻译具有改造中国旧语言、创造新语言的功能。让学生认识到鲁迅试图借助语言层面的批评达到思想层面的批评,希望通过改造当时的中国语言,进而改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课后,提供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探讨鲁梁论战和翻译通信的实质与内涵,让学生区分“思想的译者”和“语言的译者”,以及“文化启蒙”和“政治启蒙”的不同。

5 “中外翻译史”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必要环节,通过对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状况、学生学习所获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研判,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中外翻译史”课程参与学校研究生网络系统匿名学评教,此外,笔者还在学期末进行了课程调查,要求每位学生匿名提交本学期课程学习的总体感受以及收获,并指出不足以及建议。

“中外翻译史”研究生网络系统匿名学评教中,2020 级和2021 级研究生学评教分数分别为98.4 和99,表明在“中外翻译史”课程中发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此外,学期末的匿名课程调查也反映出思政融入课堂总体效果较好,如:

学生1:课堂教学中,老师鼓励大家自己走上讲台,分享喜欢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在介绍翻译家时,能结合他们生平补充人物形象,让我们更立体地了解这些伟人。

学生2:本课程让我对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翻译家所做的贡献,从他们的事迹中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翻译的重要性。

学生3: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博学多识让我们对原本枯燥的翻译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对中西翻译事业的发展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并了解了许多优秀的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实践活动,这些翻译家为了救国救民而从事翻译,让我深刻认识到翻译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门课给了我无限启迪和思考,受益匪浅。

学生普遍反映“中外翻译史”课程内容丰富,课堂氛围活泼,通过布置一些阅读和课堂呈现,提出一些问题引发他们思考,将枯燥的翻译史变得很有意思。有的同学还特别提到推荐的课下观看的影视材料让他们对翻译史上的一些事件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激发了他们深入探究下去的兴趣。大体看来,“中外翻译史”课堂上通过知识传授和有针对性地引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地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

总之,“中外翻译史”课程既有对中外翻译理论史和实践史的宏观描述,又有对重大翻译事件、主要代表人物的具体阐释,可以帮助翻译专业学生在掌握中外翻译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对中西翻译观念的演变、建立翻译学学科的历史必然性等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通过深入挖掘“中外翻译史”课程中思政元素,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做到高校人才培养“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鲁迅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鲁迅,好可爱一爹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