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音乐项目学习策略 落实核心素养提升
——以苏少版音乐二年级下册“时钟滴答”节奏项目学习活动为例

2022-12-07 06:30张秀梅
关键词:声部节奏素养

张秀梅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音乐课程改革及新课标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倡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重视音乐实践和开展音乐创造的学习活动。项目化学习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回到学习的本位。小学音乐项目化学习就是以音乐学习为主线,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来推动整个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项目问题,学生在深度参与音乐学习的项目时去合作体验,从而提升音乐素养。项目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重要的小学音乐学习的方式。

奥尔夫在音乐美学教育中尤为重视节奏,甚至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 “节奏”是音乐艺术的核心精髓。在当今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知能力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情感,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

一、探究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对于教师来说,“钟”项目学习的研究点在于如何在项目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通过研究与“钟”相关的音乐节奏问题,更加深入理解了音乐节奏的概念,同时在活动中体验了音乐节奏的美感,学会了稳定恒拍、捕捉节奏、节奏表现等,焕发出自己特有的活力,从而促进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1.寻访认知策略,捕捉生活的节奏

笔者认为,教师在对低段学生进行节奏性教学时,一定要严格遵循从形象向抽象转变的“小步伐”教学的基本原则。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节奏有一个逐步了解和认识的过程,这样就不会有心理上的负担。学生节奏感增强了,音乐节奏的素养提升了,会为课堂多声部节奏做好铺垫,也会为将来其他各种节奏类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时钟滴答”项目学习刚开始,学生查找了各种各样的钟,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教师将节奏引入孩子们的研究中,设置如下驱动问题:钟儿的脚步是很有规律的,你听,小闹钟的脚步是什么节奏?大摆钟呢?其他钟呢?

单纯地聆听,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到各节奏点,刚开始学生只能模仿各种钟表的声音,不能模拟出节奏。教师引导各小组复习音符的时值,准确认识节奏符号“××、×、×-”,让学生理解节奏,建立捕捉节奏型的意识。清楚感知这两个节奏型其实包含了“××”与“×-”,学生理解后,学生小组探究,学生再次聆听小闹钟和大摆钟的节奏时,先模仿钟走针、敲响的动作,再找一找节奏卡,提炼出各种节奏,如××|× -|××|× -|,××××|××| ×××× |×-|等。有些项目活动小组能够很快捕捉到生活中许多其他物品发出的节奏,编创出更多节奏型。在后来的项目展示环节,学生们的节奏型创作更是层出不穷,课堂活动得以充分开展。

2.课堂精细加工策略,稳定节奏的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项目学习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项目学习的特点以及课程教学的内容,尽可能让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特点与音乐水平相符。如“时钟滴答”单元节奏教学,教师从学生前期项目研究的水平出发,在学生探究节奏的基础上制订对应的教学活动,如各小组交流生活中的钟声及节奏,展示创编的各种节奏,充分地感知不同类型的节奏。

二、实践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音乐是一个突出实践性的育人学科。歌曲《钟》学习研究活动中,教师可以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以“钟”为主题的有意义的音乐项目学习实践历程,让关于“钟”的节奏知识的习得成为意义化的建构。

1.识记理解节奏意义

音乐记忆是指人在头脑中能有效地记住音乐并能加工提取。低年级的孩子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意识记忆,因此教师要利用音乐课特点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音乐记忆。

(1)抓节奏。引导学生识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以及它们之间时值的关系,将音乐知识学习落到实处。如教学歌曲《钟》节奏时,很多学生在前期项目小组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已经开始对于音乐节奏有了自己的体会。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画的方式建立节奏时值的视觉形象。如画一个大摆钟的图像表示四分音符,对应画上两个小闹钟来表示两个八分音符,孩子们很快就能识别和记忆节奏了。

(2)抓旋律。以歌曲旋律为主线,学生们为它量身制作简单的固定节奏类型。如,歌曲《钟》开始阶段,学生只是采用了一个固定的节奏型“当——当——当——”,重复这个节奏型,后来又加入其他的节奏型,如在演唱“滴答滴答滴滴”中加入了打击乐三角铁、双响筒,在表现作品时,偶尔也会插入一个特殊的节奏型,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变得丰富多彩,也充满了趣味。

(3)抓律动。指导学生对歌曲的模仿和演唱,用身体律动对稳定节拍进行感知和训练,逐步加深对歌曲节奏的认识、理解。学生获得稳定的节拍感,推导出恒拍的意义,感知稳定音乐节奏的美。

2. 欣赏与分析培养节奏情感

节奏情感是音乐的精神灵魂与生命,是课程学习最需要掌握的关键内容。音乐课堂上欣赏乐曲《在钟表店里》,引导学生探究节奏的规律,在正确识别曲调节奏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逐渐地建立“相同节奏”与“不同节奏”的概念,引导学生把相同的节奏用相同的符号标示,不同的节奏用变化符号标示,尝试分析作品的结构,加强学生感受节奏的情感能力。

3.声部合作巩固节奏建构

针对学生项目学习时编创出不同的节奏类型,给出相同拍号,引导学生创作二声部节奏。如:

让学生们把“当”“铃”和“滴答滴答”等拟声词分别表示钟走针或钟敲响的声音加入节奏中,教师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合作体验二声部念白。如:

歌曲《钟》的声部合作,可以分为一个演唱声部,另一个用念白或者加入打击乐器的声部,探索出更为丰富的歌曲表演形式。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在二声部中感知稳定音乐节奏的美,更能够体会到两种音乐节奏相互结合的美。

4.编创拓展延伸节奏效能

在项目活动的拓展环节,孩子们为《时间像小马车》创编了合奏、合唱节奏。几个项目编创小组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创编,最后创编小组将所需要创作的各种固定节奏型拆散开来,邀请持有不同打击乐器的其他学习小组和老师一起合作。一部分是学生用手敲打节奏,一部分是学生演唱《时间像小马车》。学习团队中的每个 孩子的节奏反应和多声部之间的协调搭配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三、个性养成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教育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最终成人成才得益于良好的个性养成。项目学习具有个性展示功能,孩子们将项目学习中所研究的成果以个性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个性展示功能还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指导,有助于其良好个性的发展。

1.个性化表达策略

“时钟滴答”节奏项目化活动中,我们将节奏项目化学习作为载体,构建单元节奏知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寻访的生活中各种钟的声音,让学生在大组中交流自己创编的钟的节奏,让学生在班级中合作展示编创的歌曲《钟》多声部,这些展示切实提升了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个性化评价策略

新课标要求,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强化素养导向,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并能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项目化学习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在“时钟滴答”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包括孩子们的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这样的个性化评价策略让学生能够随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同时也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发展的方向。

由此可见,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多种学习策略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作为教师,要通过日常不断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积累,引导学生多听、多思、多体会、多展示,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创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要善于观察和反思,变革育人方式,采用各种教学策略,落实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声部节奏素养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YOUNG·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