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

2022-12-08 01:35董绍增樊树鑫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金三角苏北淮安

□ 董绍增,樊树鑫,王 壮

(1.江苏海洋大学 商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2.连云港徐圩港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连云港 222000)

1 引言

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是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连接社会生产和消费,促进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地位。2019年12月7日,在第二届长三角综合交通发展大会举办的长三角综合交通协同发展论坛上,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提出“建设连云港海港、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互为支撑的苏北‘物流金三角’”。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和新利润源。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够助力供给侧改革,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如何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物流业连接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是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通供应链和需求链、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物流一体化是一种连续量变的过程,由形成、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组成[3]。区域物流一体化是通过分工与协作,对区域内物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所形成的功能齐全、服务多元、高效低耗的区域物流综合体系[4]。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关键就是破除壁垒,从整体视角进行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而错位经营和物流信息化平台是突破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5]。李明芳等认为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框架应从物流主体协同、物流布局协同和物流环境协同三个维度着手搭建[6]。宣昌勇和董绍增认为建立互利共赢的竞合关系能够有效避免内耗性竞争,有助于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7]。物流一体化与经济增长存在耦合共生关系,物流一体化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8]。张兵基于空间协同视角对长三角各城市物流业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量,检验了其空间联动效应,发现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与产业的联动发展[9]。

苏北“物流金三角”处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交互点,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既是推动江苏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江苏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识别了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路径,旨在提升区域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 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

物流一体化旨在满足物流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促进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通过整合配置物流资源、优化物流网络、协同物流运行机制等形成多层次、多功能、运作快捷、服务高效的综合物流体系[10]。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以“一带一路”交互点建设为统揽,推动东西双向开放,全力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构建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体现了战略逻辑、价值逻辑、发展逻辑和示范引领的有机统一。

2.1 战略逻辑

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既是推动江苏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江苏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的必然要求。由我国经济地理演变规律可知,苏北“物流金三角”的后发优势愈加显著,在推进江苏全域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苏北“物流金三角”地处江苏北部,相较于苏南和长三角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通过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推动连云港、徐州、淮安构建新型淮海城市群发展格局,是实现江苏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另外,“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做出的重要指示。连云港海港、徐州国际陆港和淮安空港均为口岸港。随着口岸功能的不断深化,口岸在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1]。苏北“物流金三角”处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交互点,既具有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优势,又拥有江苏作为国内产业循环发起点和联结点的产业优势。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通道保障,是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2.2 价值逻辑

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能够推动区域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物流业作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借助物流聚集效应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更好地促进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物流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打破物流瓶颈,畅通物流堵点,解决物流难点,克服物流资源分配不均、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制约因素[12]。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能够进一步优化区域物流资源配置,拓展苏北物流产业的发展空间,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大物流产业发展格局。通过破除苏北物流发展的各种壁垒,推动物流模式由传统分散运作向现代集成运作的转变,提高物流产业效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群,促进苏北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也是解决苏南、苏北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在促进苏北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畅通了苏北与苏南的经济往来,有助于促进江苏全域高质量发展。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能够增强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地位,提升物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效能,从而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2.3 发展逻辑

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有助于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淮海经济圈和新型城市群建设。破除连云港、徐州和淮安之间的物流发展壁垒是实现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系统视角,对苏北“物流金三角”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并通过优化物流网络布局、深化物流服务功能等手段,建立苏北“物流金三角”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满足物流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区域的集聚效应,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聚合力,增强区域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为畅通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通道保障,促进了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从而助推了淮海经济圈和新型城市群建设。

2.4 示范引领

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重要指示的重要手段,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依托超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从而增强国际大循环对国内超级市场的依托程度,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苏北“物流金三角”既拥有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优势——“一带一路”交互点,又能充分发挥江苏作为国内产业循环发起点和联结点的区域优势。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既有助于增强江苏省内的集聚效应、推动淮海经济圈和新型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又有助于增强国际虹吸效应,推进“一带一路”交互点建设,融入国际循环。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能够增强江苏依托国内超级大市场服务全国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能力,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江苏示范。

3 苏北“物流金三角”发展现状

苏北“物流金三角”地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交汇点,由连云港海港、徐州国际陆港和淮安空港互为支撑。“十四五”期间,随着江苏省推动东西双向开放,全力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推进,苏北“物流金三角”得益于承东接西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服务全国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苏北“物流金三角”现状

①连云港。

连云港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江苏省最大的海港城市、“一带一路”交互点建设的先导区。连云港下辖三区三县,常住人口460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77亿元。连云港港是江苏北部和我国中西部地区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和能源外运的重要口岸之一,实现了物流场站、深水大港、中欧班列、物流园区、远洋干线的无缝衔接,是集商贸、仓储、报税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海港。

②徐州。

徐州是环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是陇海和京沪两大干线铁路的交汇城市。徐州下辖五区五县,常住人口908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20亿元。徐州国际陆港是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依托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量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集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货物装卸、仓储和交付为一体的国际商港。

③淮安。

淮安位处江苏省陆域中心,是江苏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古淮河和京杭大运河交点城市,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淮安下辖四区三县,常住人口456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5亿元。2015年,淮安机场实现了航空口岸开放。淮安空港通航城市已达30余座,是长三角机场群中空域资源最好的机场之一。

3.2 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①区域协调发展观念不强。

连云港、徐州和淮安均属江苏省地级市,是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区域行政壁垒是当前制约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区域行政壁垒的存在,各行政主体在制定区域发展的相关政策时,会将提升自身利益作为首要的行为目标,而将区域协同利益仅作为考虑因素,并不会直接纳入到行为目标中来。当自身利益与区域协同利益一致时,各行政主体行为并不会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当自身利益与区域协同利益不一致时,各行政主体行为会严重阻碍区域协同发展,更有甚者会破坏区域协同发展。

连云港、徐州和淮安市作为江苏省北部城市,相较于江苏省南部,其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市场主体的活力还不是很充足,区域市场协同体系还不是很健全。长期以来,连云港、徐州和淮安以自身利益为首要目标进行物流发展,导致物流活动中的地方保护问题不断出现,物流竞争内耗不断增大。另外,连云港、徐州和淮安三地的经济发展定位和经济发展特色不同,严重阻碍了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市场环境的建立,并严重制约着三地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的形成。

②交通一体化有待完善。

交通一体化是实现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基础保障。高铁时代的来临,使得连云港、徐州、淮安之间的交通更加多元、便捷和立体。但三地的交通一体化还不够充分:一方面,交通衔接不通畅。三地作为独立的行政区域,其交通规划和建设基本都立足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缺乏三地协同的顶层设计,既导致了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浪费,也制约了区域交通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交通信息共享不充分。虽然立体化的交通通道基础基本搭建成型,但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内耗性竞争不断加剧,交通运作效率低下。

③物流一体化法规和标准不健全。

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就是要实现海运、陆运和空运的无缝衔接,实现海陆空物流运输的立体化、同步化、协同化发展。由于不同时期针对特定发展的需要,我国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并不统一。当前的物流行业法律法规和标准并不能为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法律支撑。另外,苏北“物流金三角”除服务国内大循环外,还在国际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提升通关效率是苏北“物流金三角”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手段。由于各种原因,苏北“物流金三角”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通关模式和机制,阻碍了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进程。

4 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基于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苏北“物流金三角”的发展现状,以“一带一路”交互点建设为统揽推动东西双向开放,全力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战略部署,探索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4.1 建立一体化发展机制

建立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需从制度、政策和标准层面入手。通过制度层面的设计,打破连云港、徐州和淮安三地之间的行政壁垒,依托淮海经济圈建设,打造苏北“物流金三角”枢纽经济区,确定三地在物流一体化发展中的权限、范围以及合作模式、议事规则等。通过政策层面的设计,制定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一揽子指导政策和策略,包括金融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人口政策等。通过区域标准层面的设计,构建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实现海运、陆运和空运的无缝衔接。同时,依托“一带一路”支点建设,积极拓展徐州陆港和淮安空港与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的外部衔接,优化通关模式,提升通关效率。

4.2 构建多中心网格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围绕“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的方案指引,以连云港海港、徐州陆港和淮安空港为中心,从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等方面拓展纵深,实现苏北“物流金三角”多种运输的互联互通。一方面,增强苏北“物流金三角”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支撑能力,提升三地之间交通的便捷通达性。连云港应着力“东方大港”建设,提升陆海联运服务能力。徐州应将国际陆港打造成全国交通枢纽,全面构建现代化运输服务体系。淮安应加强“空中桥梁”建设,打造空中走廊。另一方面,发挥苏北“物流金三角”的区位优势,增强战略能级。借助山东与江苏东北沿海铁路的对接,通过“沿海轴”实现南北融合;依托欧亚大陆桥,实现东西双向开放;基于机场群建设,畅通空中通道。

4.3 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基于物流的基本功能属性和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造苏北“物流金三角”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一方面,明确苏北“物流金三角”中连云港、徐州和淮安的战略定位,整合三地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和仓储中心等物流资源,优化布局物流节点、物流线路和物流网络,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服务成本。另一方面,加快苏北“物流金三角”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步伐。通过物流信息基础建设,实现三地物流活动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三地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效应。借助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技术等新技术与物流的融合发展,提高物流设备和物流活动的运作效率,增强苏北“物流金三角”的物流服务能力。

4.4 培育物流龙头企业

加快苏北“物流金三角”的物流产业聚集,推动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培育超越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物流龙头企业。一方面,立足服务苏北“物流金三角”区域发展、江苏全域高质量发展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积极引导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通过优化物流企业的业务架构,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另一方面,深化物流企业功能,打造物流品牌。通过物流组织管理创新,探索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功能齐全、服务全面的综合性物流企业和物流龙头企业群。

4.5 完善物流创新生态

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离不开物流创新的保障。营造创新环境,完善政府、物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物流创新生态。一方面,加快物流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尤其是颠覆性技术与物流行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服务能力,提升苏北“物流金三角”的物流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多维协同培养模式,搭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平台,为苏北“物流金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源。

猜你喜欢
金三角苏北淮安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疫情持久战下,华东这家企业趁“疫”练功出新品,打造菌藻平衡金三角基石
电磁感应综合问题中的“金三角”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金三角图案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破解天体运动问题的“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