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潮涌黄河口
——山东东营蹚出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子

2022-12-08 12:28宋尚平
资源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黄河口黄河三角洲东营市

□ 宋尚平

山东东营,万里黄河携沙入海之地。泥沙冲刷沉积,形成黄河三角洲。为了让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生态系统更健康、生态产品价值更突显,东营市规划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创新“绿色土地”出让机制等点多面广的种种举措,让东营成为了自然资源领域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黄河流域第一家试点单位。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在努力护好大河之洲,让“渤海听涛,绿野揽梦”照进现实的同时,也持续护航新时代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理论创新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发源青藏高原,横贯九个省区,黄河一路冲关夺隘、千折万转、奔腾万里,在山东省东营市汇入茫茫渤海。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块,2020 年12 月发布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聚焦黄河三角洲保护治理创新模式,提出“一园两带多廊道”目标,向海沿黄生态建设成为东营未来规划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位于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00 多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有超过600 万只迁徙的鸟类在此停留、越冬,40 多种鱼类在此产卵繁殖,自然植被覆盖率超55%,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具有全球性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事实上,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不仅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而且能与三江源国家公园首尾呼应,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整体格局,构筑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通过试点,东营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生态资源指标交易,开展生态产业化经营,推进生态产品增值溢价,探索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愿意投入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中去,最终实现绿水长流、青山常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试点目标,东营市以顶层设计为先,通过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理论创新、夯实法治保障,搭建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四梁八柱”。在规划方面,东营市在沿黄城市中率先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确定构建“一园两带多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和基于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生态经济体系,筑牢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围绕理论创新,东营市制定了《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了“3145”总体目标,“3”是编制黄河三角洲典型自然资源“一张图”、重要自然资源分等定级表、生态产品产业分类目录;“1”是构建一套生态产品价值业务化核算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框架;“4”是黄河口公共生态产品等4 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5”是建立生态产品供给保障等5项保障机制。

为夯实法治保障,东营市相继出台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作为全国首个市域地方生态保护和修复立法,与前4 部地方性法规形成了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完整、由点及面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法体系。

模式创新 擦亮生态供给底色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以生态产品生产供给为基础。为此,东营市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通过绘制“一张图”、建设“一所园”、打造“一个城”、构建“一张网”等创新模式,擦亮生态产品生产供给底色。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目前,东营黄河三角洲典型自然资源“一张图”已绘制完成,这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2021年10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复函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这处全国目前唯一的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正在全力建设中。

近年来,东营市还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区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和社区共享机制,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湿地30万亩,贯通河道水系142千米。目前,黄河三角洲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共记录各类野生植物411 种、各类野生动物1763 种。鸟类由建市之初的187种增至384 种,成为东方白鹳全球重要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

此外,东营市实施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水系贯通、湿地修复、背景绿化工程,目前,东营市湿地总面积达4567 平方公里,成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同时,围绕生态造林绿化“一张网”的构建,东营市先后实施了路网、水网、林网“三网绿化”、绿满黄河口等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建成13 处生态林场,省级森林乡镇6 个、森林村居75 个,市级森林乡镇10 个、森林村居300 个,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均大幅度提升。

机制创新 探索生态实现路径

有了扎实的生态产品供给,仍需要探索生态产品实现路径。东营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试点将在东营市全域展开,重点围绕黄河口、沿海、沿黄以及中心城区4 个核心区域,探索建立多条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多路径复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通过创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投入机制,东营市制定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实施方案》《加大绿色金融创新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金融服务能力工作方案》,完善绿色奖补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优质生态产品生产成本纳入财政预算,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提供资金保障。

今年年初,东营市成功挂牌出让两宗国有建设用地,面积为278亩。此次挂牌出让除附带土地用途、规划设计条件等用地标准外,同步划定了生态绿轴用地,由竞得人无偿配建并作为生态产品面向公众开放。这是山东省推出的首宗附带生态产品的土地,也是东营市探索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功尝试。为搭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和制度体系,东营市研究制定了《东营市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东营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方案》等,建立东营市生态产品智慧管理平台,初步完成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和制度体系建设。

今年4 月,胜大生态林场碳中和林授牌仪式举行,标志着胜大生态林场成为东营市首个碳中和林,同时也意味着东营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践的又一新突破。

“生态资源蕴含绿色财富。”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级工程师何洪兵介绍说。通过多年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东营市生态产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在不断显现。“胜大生态林场碳中和林授牌就是3 种效益的体现。”何洪兵说。

滔滔黄河奔涌而下,在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也形成了大量盐碱地。在东营,“年年种树不见树,电线杆子比树多”曾是多年的真实写照。

为彻底改善生态环境,誓让盐碱滩变绿洲,东营市自然资源(林业)部门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抬高、整平、深翻、蓄水、压碱”等工程技术和“先治碱后植树”“先造地后造林”等工程模式,有效解决了树木成活率低的难题。为破解资金不足难题,东营市把引导企业投入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结合起来,探索出了项目整合、协同共建、企业参与、群众投标等多种融资渠道。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有效缓解了林业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逐步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等多元化投资机制。

山东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苟水民介绍,润松农业自2012 年开始承包多块盐碱地进行生态修复,因地制宜恢复自然林草植被,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循环林下经济,打造起以适度猪羊养殖为主线、种养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复合产业体系,形成了全产业链循环产业园区。

通过创新林下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新模式,东营市还鼓励培育黄河口果品特色品牌及林禽、林畜、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模式,成功打造集产业示范、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润松农业、黄河口大闸蟹、龙居镇“生态林场+文旅”等6 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探索出了东营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东营市还创新发展业态,实施金湖银河、天鹅湖、广利河沿线等生态工程,建设“商、居、文、游”一体化产城融合示范区,带动区域土地资源升值溢价,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显化和外溢,越来越多的东营生态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

猜你喜欢
黄河口黄河三角洲东营市
跟您走向黄河口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悠悠黄河口,浓浓黄河情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