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探讨

2022-12-09 09:45张振方乔晓荷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一流双创特色

万 明 封 彦 张振方 乔晓荷

一、一流专业建设背景

(一)实施“双万计划”,赋予一流专业建设历史使命

国家通过实施一流专业“双万计划”,拟用三年时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该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提升了高校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促进了高校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但是,众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努力成为一流专业建设试点后,怎么建设、建设什么、获得什么成果才能在建设期结束后被合格验收,是每个高校、每个专业都必须高度重视、仔细思考和认真完成的任务。同时,如何通过一流专业建设,引领其他专业发展,从而促进本科教育教学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也是每个高校面临的历史使命。

(二)行业技术发展,亟须一流专业建设的有效支撑

产业升级与行业发展,离不开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专业来培养。西安工程大学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依托规模巨大的纺织产业,承担着历史重任。近10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根据中国工程院对我国26个制造行业开展的竞争力评估结果,纺织工业是我国在全世界居于先进位置的五大产业之一,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处于第一梯队。因此,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也亟须纺织工程一流专业的建设作为支撑,源源不断地供给行业一流的技术人才。

(三)百年传统专业,需要一流专业建设升级改造

西安工程大学的纺织工程专业是学校的特色龙头专业。西安工程大学源于1912年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1928年并入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开始培养本科生,195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教育部批准的计划单列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纺织工程专业作为西安工程大学较具特色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专业,亟须通过一流专业和新工科建设等契机,改造升级,焕发生机。

基于此,西安工程大学多年来一直按照“做强纺织,做靓设计,做优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建设了以纺织服装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以来,西安工程大学一直在实施“本科教学建设三六九工程”,围绕着一流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二、存在的教学问题

(一)专业内涵不足,难以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一流专业建设有明确的指标和内涵,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西安工程大学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兼顾,加上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的能力、责任心、经验不足,导致专业建设资源不足,发展缓慢。如教材内容陈旧、课程体系脱节、教学平台建设滞后、教学改革乏力等,造成专业的内涵不足,学科的发展缺乏后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专业特色不优,难以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特色专业往往是地方院校的龙头专业,但存在特色不特、优势不优的问题。一是与全国高校相比,西安工程大学的特色专业排名逐渐下滑,行业影响力逐渐式微,亮点成绩逐渐暗淡;二是近些年的热门专业如机器人工程、大数据、计算机等专业的招生人数一直在下滑;三是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补充不及时,缺乏专业领军人物。龙头专业呈下滑态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三)平台作用不强,难以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需求

很多专业都建设了大量的教学平台,例如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践基地等,学校也建设了工程训练中心、“双创”中心、工作坊、创意园等,但是真正能用的不多,尤其是社会实践平台不足,导致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少,难以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需求。

(四)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社会企业需求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导致每个专业学生规模都较大,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生源状况发生了变化,育人理念没有随着生源变化而更新,仍在使用传统的育人方式和育人理念;二是独生子女一代生活优越,奋斗意识不足,劳动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三是学校的教风学风建设,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自律性。因此,一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社会企业需求。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通过分析现存的教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确定的一流专业建设路径如图1所示。

(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一流育人理念

要根据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特征,以及行业、社会、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落实课程思政,推进“三全育人”,体现“三位一体”,并将一流育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全环节。例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文件中,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转专业、学分互认、学生管理等制度中,融入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融入“双创”教育的全过程中[1]。

(二)紧跟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建设一流教材

建设完善教材立项、建设、选用、评价等系列机制体制,紧跟行业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紧盯专业发展前沿,制定系列特色教材建设规划、国家级教材规划,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和教材内容,加强数字化、融媒体等新形态教材建设[2]。

(三)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一流课程

主要是要围绕专业的不同方向,建设完善不同的课程群,形成品牌效应。如西安工程大学的纺织工程就建设了智能纺织设备与技术、纺织品功能与时尚设计、智能针织与生态服装、新型纤维与纺织检测、纺织电子商务与贸易、现代纺织复合材料6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群,并配套建设了相应的专业教材、实验指示书、慕课、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3]。

(四)名师示范引领,建设一流课堂

通过省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的评选机制,校、省、全国组织的课堂创新大赛等形式,首先要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培养一批能够在课堂上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的教师。其次要建设一批示范课堂,打造一批学生想上的课、爱上的课。最后,要打造特色的、知名的顶尖课堂,将其辐射到全国,提升专业影响力。

(五)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变化、国家专业质量标准、专业认证标准,以及新工科建设要求,定期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科学确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双创”教育的学分,建立课程教学与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课程考核、课程考核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联矩阵,厘清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逻辑关系,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重视引进培养提升,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一是要通过实施人才“经纬计划”,引进青年博士,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始终保持创新活力;二是要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专业能力的培养,发现人才,为人才提供机会,使专业青年骨干教师能够迅速成长;三是要在职称评定、先进评选、年终考核等方面综合发力,为教师提供成长的机制体制环境;四是培育一批优秀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通过团队带队伍、聚人气、出成果;五是要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在教学质量监控、教师培养等方面强有力的组织单位[4]。

(七)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流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专业实验室建设要增加投入,要及时跟上科技的发展和行业的技术进步;二是校内实习基地要紧贴实际,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三是企业基地建设要增强实用性,要拥有一批乐于奉献的“双师型”教师,要有较为固定的指导教师队伍,要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5]。

(八)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一流“双创”教育

一是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完善“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设置创新学分,确保“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二是要培养一批“双创”教育的指导教师,承担“双创”课程、学科竞赛的指导任务;三是要建立专业“双创”教育“教学、实践、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多方协调,营造氛围,形成保障;四是要建设“双创”平台,如项目孵化平台、实训平台、竞赛平台等,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

(九)完善制度程序机制,建设一流质量文化

首先,建设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健全校、院、专业的制度文件,尤其是学院、专业的教学细则、管理办法、过程控制办法;其次,建立教学的活动规则,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规范教学活动开展过程,教学全过程留痕保存;最后,形成听课、评教、帮扶等质量管理的系列机制,确保质量监控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高的闭环,形成人人重视教学、人人关爱学生、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文化氛围。

一流专业建设是系统工程,是基础工程,各个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任重而道远。一是在体系建设上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全校一盘棋,理念要新,机制体制建设要完善;二是建设思路要清晰,建设路径要明晰,建设步骤要有序,建设任务要落实,建设结果要有成效;三是建设措施要落地,坚持“三位一体”,抓实“六项计划”,扎实“九项建设”,将一流专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得到产出,获得成果,使专业受益,使教师受益,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益。通过一流专业建设,真正推进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一流双创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