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22-12-09 09:45王思莹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建模

王 欢 王思莹 张 博 刘 洋

“1+X”证书制度中的“1”代表1个学历证书,“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的提出及推广,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解决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问题,但也给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目标等带来了新的挑战。

自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重建课程体系,升级校内实训设施,积极组建教师团队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开展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融合的教学研究。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及考试,参加各类省级计算机设计大赛、技能大赛及BIM建模大赛等,以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建筑工程领域日渐变得信息化、智能化、工业化,并且职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存在操作性职业与专业性职业交叉、多职业合并及职业边界模糊等现象,对建筑人才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依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岗位需求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充分开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培养一批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

(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应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结合实训项目的开展,理论联系实际,构建“能力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BIM课程内容,将“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能够提升学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的课程及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第一,加大教学和科研经费投入,对BIM师资队伍进行扩招,在经费分配上给予适当倾斜;第二,注重专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有教师BIM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进修,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培养出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第三,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组织教师开展BIM技术应用研究;第四,组织师生参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大赛、建筑信息模型建模大赛等,全面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

三、深化BIM课程内容

“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涉及BIM基本理论和各类建模软件的应用。职业院校可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知识背景,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模块化授课团队,打破传统“一人一课”的教学壁垒,以资源库为基础,组建个性化课程模块,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开展模块化教学,实施分模块考核,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2]。

(一)结合BIM建模师证书考试内容设置课程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BIM建模师证书考试的实操部分为利用Atuodesk Revit软件建模。基于Atuodesk Revit软件进行项目组、构建集、概念体量等的创建,同时基于Revit项目创建,完成项目建模环境的设置、参数化模型设置、参数化建模、明细表及图纸生成等操作,并完成BIM模型的浏览、虚拟漫游等一系列任务。

因此,为了满足BIM建模师证书考试要求,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开设了房屋建筑构造、BIM技术概论、BIM建模基础与应用、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法律法规等课程。

(二)结合BIM高级建模师证书考试内容设置课程

第一,建设工程管理类。建设工程管理类BIM高级建模师证书考试需要结合各类软件进行,比如Navisworks、BIM造价软件等。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体量合适、有一定异形结构、涵盖所有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讲解。学生需要基于广联达计价软件进行工程量计算、预算编制、工程量清单编制以及工程量清单报价编制、工程结算编制,并应用施工管理软件进行碰撞检查、方案模拟优化、施工进度调整、场地平面布置优化等。

因此,为了满足BIM高级建模师证书考试中的建筑工程管理类的考试要求,三亚城市职业学院设置了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广联达计价软件应用、BIM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信息管理、建筑设备安装与识图等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运用BIM技术完成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工作。

第二,结构设计类。学生需要基于BIM结构分析软件进行BIM正向设计及构建BIM三维模型,包括BIM模板图、计算简图、平法施工图和钢筋三维立体图等,在三维模型中完善计算信息及配筋信息,最终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涉及内力计算、配筋计算等。为了满足结构设计类的要求,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开设了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平法识图、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课程。

(三)顶岗实训

借助BIM项目实训,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以及掌握各专业基于BIM技术开展协同工作的流程。BIM项目实训的成功开展,可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有利于更好地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因此,学生需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以实际工程项目为立足点,将BIM技术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完成实训项目。通过几个月的顶岗实训,学生可以提升对BIM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全面发展为技能型人才[3]。

四、将“1+X”证书制度融入实践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BIM建模师证书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BIM建模能力,因此学生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院校可保持原有的专业知识体系,将“1+X”证书制度融入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实现课证融通。

(二)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

BIM建模师证书考试的考点主要涉及工程图纸识读、建模环境设置、模型创建、BIM标注及成果输出等。在BIM高级建模师证书考试中,建设工程管理类的要点为BIM建模、数据交互、模型碰撞、施工现场管理、算量及计价、施工管理、施工工艺的可视化模拟等;结构设计类的要点为BIM建模、数据及文档的导入导出、BIM模板脚手架设计等。

职业院校可根据“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设计课程体系,按要求进行模块化建设,将考试内容划分为专业基础、模型创建、施工技术、计量计价、协同管理、结构建模应用以及拓展等模块,并设置相应的课程(见表1),将相关模块与BIM技术深入融合,提升学生基于BIM模型进行施工现场管理、方案模拟的能力[4]。

表1 考试内容模块及相应的课程设置

根据建筑工程专业知识储备需求,结合“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要求,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实现课证融通,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BIM技术实操能力。

表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五、以赛促学,以考促学,提升实践技能

(一)以赛促学

为了提升学生的制图、识图能力,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在2022年组织学生参加了海南省“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还利用Atuodesk Revit软件参加了海南省计算机设计大赛,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汉语言文化等主题相结合,进行主体建筑模型设计、局部构件设计创建和外部空间设计创建,并进行模型渲染,生成动画,获得了海南省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因此,职业院校应定期组织校内选拔赛,为省赛、国赛储备力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建立良性竞争,以比赛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建模能力,培育学生坚韧的品格,锻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以考促学

教师在完成建筑制图识图与BIM建模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后,可组织学生参加考前培训,进行内部选拔,以培训和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契机,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BIM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巩固学习成果[5]。

综上所述,在“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需要全面深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将“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BIM专业师资和设备的建设,以“1+X”证书制度为切入点,开展更深入的校企合作,缓解当下教育模式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为社会输送更多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建筑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职业院校需结合行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BIM技术应用能力与工程技术能力,使学生成为综合型、技能型人才,从而顺利地创业或就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主要针对BIM建模师和高级建模师进行培养,暂时不具备培养BIM应用设计师的条件。同时,海南省部分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的实训岗位较少,导致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对真实的岗位技能缺乏认知,所以职业院校仍需继续深入挖掘校企合作单位,以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建模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基于FLUENT的下击暴流三维风场建模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符号建模论》评介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收录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