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覆盖方式对雷竹园土壤温度与出笋的影响

2022-12-09 02:55何圣米孙玉燕杨凤丽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茭白保温材料竹笋

何圣米,孙玉燕,杨凤丽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蔬菜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德清 310017)

雷竹(Phyllostachysviolascens)别名雷公竹、早园竹,具有出笋早、笋期长、笋味美、产量高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1]。笋用林覆盖促早栽培技术是通过对林地增施发热物质,并覆盖砻糠等保温材料,使土壤增温,进而促使竹笋出土提早,竹笋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显著[2-3]。雷竹笋早出覆盖技术可使出笋期提早2个多月,经济效益可提高10倍[4]。

雷竹广泛分布于浙江各地,传统的覆盖促早栽培的覆盖材料是砻糠(谷壳),按覆盖20 cm的厚度计,每667 m2竹园需要砻糠800袋,约10 t,砻糠材料成本高达6 000元;因此,寻找砻糠的替代材料是降低雷竹笋覆盖促早栽培生产成本的技术关键。浙江省是全国茭白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年种植面积约2.7万hm2,占全国茭白种植总面积45%以上[5]。茭白采收后,会产生大量废弃茭白秸秆。双季茭白全年产生的鲜秸秆量为34.41 t·hm-2,大部分茭白秸秆被废弃在田间地头和沟渠中, 造成环境污染和河道淤塞[6]。本文利用废弃的茭白秸秆作为发热材料,再覆盖保温材料砻糠,对雷竹笋进行促早栽培试验,探索利用茭白秸秆替代砻糠,减少砻糠的投入量,一方面可提高雷竹笋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茭白秸秆的环保型资源化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设计

试验地点设在德清县舞阳街道山民村洪海平农户,竹林地势平整,土层深厚,土质为砂壤土,试验区竹林种植已经30 a以上,母竹为2 a生。试验设置3个处理,处理1为覆盖茭白秸秆20 cm+砻糠盖面5 cm;处理2为覆盖砻糠20 cm;处理3为露天无覆盖。处理1覆盖材料为茭白秸秆和砻糠(谷壳),茭白秸秆为新鲜茭白叶,于2020年12月1日覆盖新鲜茭白秸秆20 cm,每667 m2竹林需覆盖茭白秸秆7~8 t,12月7日茭白秸秆适当干枯并自然紧实后再在上面铺5 cm砻糠;处理2于12月7日覆盖砻糠20 cm。每个试验小区选择立地条件和管理措施基本相同的雷竹林,其他农艺措施一致。

1.2 数据采集

在地表和地下10 cm处放置温度记录仪(杭州路格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L93-8+,温度分辨率为 0.1 ℃),每间隔4 h记录各处理的实时温度1次,记录日期从2020年12月14日至2021年1月11日。出笋后记录每天采笋日期、产量、销售价格等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材料覆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由图1所记录的3个处理的地表温度可以看出,凌晨6:05为记录的最低温度时间,下午14:05为记录的最高温度时间。无覆盖处理竹林地表最低温度在10 ℃以下,温度波动较大,而2个覆盖处理的竹林地表温度均在10 ℃以上,说明覆盖处理可显著提高地表温度且可稳定在一定的温度区间。

图1 不同材料覆盖处理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无覆盖处理的地表最低温度记录期间的温度区间为-2.2~7.3 ℃,下午14:05高温时区无覆盖处理的温度差较大,温度区间为-0.1~11.6 ℃;覆盖处理的温度与低温时区差异不大,日温度差在0.2~0.3 ℃。茭白秸秆+砻糠覆盖处理的地表温度前期高,且稳定在15 ℃以上,全天温度差在0.2 ℃,覆盖30 d后开始缓慢下降到15 ℃以下;而砻糠覆盖的前期地表温度为10 ℃左右,呈逐渐上升趋势,覆盖10 d后,超过茭白秸秆+砻糠覆盖处理的地表温度。具体原因如下:中热型材料碳氮比(C/N)在20~30[4],茭白秸秆的C/N为29,属于中热型材料,新鲜茭白秸秆的含水量为80.7%,覆盖后发热快,温度能够保持稳定,但30 d后开始缓慢下降;而砻糠密度较大,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但由于砻糠为低热型材料,前期发热慢,湿度提高后,砻糠开始发热,温度缓慢升高,至12月18日后超过处理1的温度,12月20日达到20.4 ℃的最高值后,缓慢下降,但始终保持比茭白秸秆+砻糠覆盖高1~2 ℃。

2.2 不同材料覆盖对地下10 cm温度的影响

由图2所记录的3个处理的地下10 cm的温度可以看出,各个处理的温度变化与图1的地表温度变化一致。其中无覆盖处理的地下10 cm在凌晨6:05的温度区间为2.7~9.0 ℃、下午14:05的温度区间为2.7~9.8 ℃,均在10 ℃以下;砻糠覆盖的地下10 cm在凌晨6:05的温度区间为13.3~19.2 ℃,下午14:05的温度区间为13.5~19.2 ℃,日温度差只有0.1~0.2 ℃;茭白秸秆+砻糠覆盖的地下10 cm在凌晨6:05的温度区间为14.1~16.9 ℃,下午14:05的温度区间为14.1~16.9 ℃,日温度差在0.1 ℃以内。

图2 不同材料覆盖处理对地下10 cm温度的影响

2.3 不同材料覆盖对出笋时期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茭白秸秆+砻糠覆盖处理出笋最早,覆盖后31 d开始采收,采收期自2021年1月1日至4月3日,共92 d,每667 m2产量1 724 kg,每667 m2产值11 049元,平均价格6.41元·kg-1;砻糠覆盖处理的开始采收时间为2021年1月18日,覆盖后42 d开始采收,采收期2021年1月18日至4月2日,共75 d,每667 m2产量2 278 kg,每667 m2产值12 690元,平均价格5.57元·kg-1;无覆盖处理的开始采收时间为3月11日,4月10日采收结束,采收期31 d,每667 m2产量533 kg,产值632元,平均价格1.19元·kg-1。

表1 不同材料覆盖对出笋时期、产量、产值的影响

从采笋时间来看,茭白秸秆+砻糠覆盖处理采笋最早,覆盖后31 d开始采笋,比单一覆盖砻糠处理覆盖后提早11 d开始采笋,比无覆盖处理提早69 d采笋;2个覆盖处理的采笋结束时间相差不大,无覆盖处理的采笋结束时间延后7 d。雷竹笋的生长起始温度为10 ℃[4],在地温稳定在10 ℃以上约30 d,雷竹笋可出土;茭白秸秆+砻糠覆盖处理中的茭白秸秆为发热材料,覆盖后迅速提高地下10 cm土温至10 ℃以上,在茭白秸秆上覆盖保温材料砻糠,使得土壤温度非常稳定。单一砻糠覆盖处理的地下10 cm土壤温度上升缓慢,覆盖11 d后,12月18日才上升至茭白秸秆+砻糠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造成出笋期推迟。

从产量统计结果来看,单一砻糠覆盖处理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为2 278 kg,茭白秸秆+砻糠覆盖处理产量次之,为1 724 kg,无覆盖处理的产量最低,只有533 kg;单一砻糠覆盖处理的产量比茭白秸秆+砻糠覆盖处理增产达32.2%;比无覆盖处理的增产达327.9%。

从产值与效益来看,单一砻糠覆盖处理的产值最高,每667 m2为12 690元,茭白秸秆+砻糠覆盖处理的产值为11 049元,无覆盖处理的产值只有632元;单一砻糠覆盖处理的产值比茭白秸秆+砻糠覆盖处理的每667 m2产值提高了1 641元,增幅14.9%,比无覆盖处理的产值提高了12 058元,增幅1 907.0%。主要由于雷竹笋上市越早价格越高,2021年度又遭遇雷笋价格普遍走低,后期出现滞销现象。茭白秸秆+砻糠处理的平均价格最高,为6.41元·kg-1;单一砻糠覆盖处理的平均价格5.57元·kg-1,无覆盖处理的平均价格1.19元·kg-1。从经济效益来看,如不考虑农户的用工成本,只计投入的材料成本,单一砻糠处理每667 m2需投入800袋,每袋7.5元,材料成本6 000元,效益为6 690元;茭白秸秆+砻糠处理的茭白秸秆为废物利用,覆盖的保温材料砻糠,每667 m2需投入250袋,材料成本1 875元,效益为9 174元;无覆盖处理的无材料投入成本,效益为632 元;茭白秸秆+砻糠处理的效益最高,比单一砻糠覆盖处理的每667 m2效益提高2 484元,增幅达37.1%,比无覆盖处理的露地栽培每667 m2效益提高8 542元,增幅达1 350.93%;如保温材料使用旧砻糠,效益会更高。

3 小结

传统的单一砻糠覆盖促早栽培产量和产值较高,但土壤温度前期升温慢,雷笋出笋推迟11 d,平均价格下降,材料投入成本高,效益低。以茭白秸秆作为发热材料,加盖保温材料砻糠的覆盖方式,表现为土壤温度升温快,发热时间长,出笋早,平均价格高,材料投入成本低,效益好。所以雷竹笋覆盖促早栽培以选用茭白秸秆+砻糠的覆盖方式为优选,可替代约70%的砻糠材料。茭白秸秆是一种优良的发热材料,经测定,新鲜茭白秸秆的含水量80.7%,直接覆盖保温材料容易造成快速腐熟,发热时间短,所以新鲜茭白秸秆铺到雷竹园后需自然晾干5~7 d后再覆盖保温材料砻糠,可延长发热时间。

猜你喜欢
茭白保温材料竹笋
太湖茭白
绿色建筑节能保温材料在建筑外墙中的应用
建筑节能工程建设中无机保温材料的运用探究
绿色建筑节能视野下的外墙保温材料应用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浅谈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检测
竹笋
竹笋
欢迎邮购《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