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津梁

2022-12-10 01:12文/图
大理文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寺院

●袁 蕊 文/图

曾经,多少个夜晚,梦里我回到了那个心心念念的地方,茂密的树林中一座恢弘的建筑矗立眼前,那里山花盛开、鸟语花香、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梦里的津梁寺,还是唐朝最初的样子。

很小的时候,村里的大椿树下,老人说道最多的要数津梁寺的故事,只是,他们口中的津梁寺,却成了“清凉寺”。听老人讲,“清凉寺”建于唐代,历史悠久、环境清幽、景色怡人,寺院辉煌宏丽,建筑古色古香,与鸡足山两两相望。那时,还没去过那个地方的我,常常坐在院坝里凝望着对面的令字山,想象着那个山坳中湮没在深山密林里的古寺是一个怎样的清凉世界?在那里远眺鸡足山会是什么样的景象?住在里面的出家师父是否也常常凝望鸡足山,思绪是否早已飞到天边的华首门,聆听迦叶尊者的佛法道义?在童真的世界里,一切的想象是多么美好,丝毫不掺杂念,没有去过的地方成了传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到那个神秘的地方看看。后来,机缘巧合,因为就读的排营中学新建了校园,当时在里面读书的学子也就顺理成章担起了绿化院子、美化校园的责任,而津梁寺的泥土是最适合种花的,因此便有了与津梁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那是我第一次来到魂牵梦绕的津梁寺。从学校出发,沿排营后山往上爬,30多年前的记忆已有些许模糊,不知道是往哪个方向去的,只记得跟随老师的步伐,心里想着即将见到心心念念的津梁寺,带着激动的心情,跟着队伍一刻不闲地向前走着。山上树林越来越密,山路也越来越窄,因常年照不到阳光的原因,扑面而来的是潮湿泥土和枯叶的气息,路边杂草、荆棘不少,也记不清走了多久,在一个山坳里,一处破旧的建筑映入眼帘。寺院周围绿树环绕,院内茶花、月季盛开,小鸟啼鸣,好一个鸟语花香的景色,渺小的自己仿佛走进了一幅绝美的山水花鸟画,寺在林中、花在寺中、人在画中,人生最惬意的生活莫过于此。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对一个最远就到过大理的懵懵懂懂的初中生来说,对于佛教还只是一知半解,只知道眼前的建筑很古朴精美,周围的风景很好,气温宜人、环境清幽,根本分不清那些建筑分别代表着什么,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价值?直到许多年后才知道,当时的匆匆而过错过了多少美好而又珍贵的东西。

之后的很多年,津梁寺的样子在我的记忆里越来越模糊,心里也渐渐放下对它的执著和向往。冥冥之中,有些东西与你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多年后从事文化研究工作,记忆深处的那点念想再次被挖了出来,读过许多篇记载津梁寺的文章,再次勾起了我探寻、触摸、读懂它的欲望。

闲暇之余,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宾川县地名志》一书中,也有叫“清凉寺”的只言片语。“津梁寺古迹,在排营乡驻地东南3公里,唐代建有正殿一幢,副殿两侧清溪铺石,古木参天,风景宜人,昔有住持僧数人。相传,古代有一金鸡落此山梁,后见鸡足山最高而飞往鸡足山,故名清凉寺。”据史料记载:津梁寺创建于唐代大理南诏政权时期,是宾川目前有史料可寻的最早的寺院。10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受到大唐王朝的册封。有一个名为雷音的僧人,为感蒙氏统一六诏,开化万民,发愿建一寺院以彰蒙氏之功德。后来,得到南诏王室的支持,邀请到了住在大理感通寺的赵之飞等人到洱海东岸选择建寺院的地址。当他们来到排营坝时,见高山挺拔俊秀,而且西北方向成“令”字形状,仿佛集苍洱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再看看山的余脉,好像犀牛望月;令字山对面的小山似凤凰展翅翘首迎东方日出,山下有三股清泉流出。雷音真是喜出望外,脱口就说:“丹凤朝阳三滴水”,面向令字山的赵之飞随即应道:“犀牛望月令字山。”于是决定建寺于妙高峰下令字之巅。在唐代大理南诏政权的资助下,经多方化缘筹措,历经6年,寺宇终于建成。由于寺院处于古木参天、流水潺潺之中,加之寺左边又出了一股沁人心脾的甘泉,气候十分清凉,于是取名“津梁寺”。意思是玉露生津于山梁之下的宝地,也有取天之津、地之梁的涵义。

此后,津梁寺几兴几衰,一直至明万历年间,鸡足山寂光寺兴然和尚带徒弟如柏来到津梁寺,披荆斩棘,清理杂草,在破旧的寺院里打坐修禅,过着刀耕火种、采摘野菜为食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修行与募化,寺内常住僧人及信众增多,重建了正殿、东西楼及过道等建筑,颓废了几百年的津梁寺终于百废俱兴,再现辉煌。后又逢盗匪出没,寺院被毁,清康熙年间再次修复。20世纪70年代后,津梁寺被毁,仅剩东西厢房和部分正殿及佛像。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津梁寺碑记》载:“(津梁寺)其地高山入云,清流见底,两峰环抱,万木阴森。时而云泛松涛,如龙跃天门而端睨莫测;时而雾迷远塞,如鸡虎踞地岫而起伏无常。俯视牟巷诸山,有若培塿;远眺鸡峰绝顶,飘渺天际,洵仙灵之窟宅,非复人间烟火焉……”从这些资料来看,在世人的心中,津梁寺从来都是云雾缭绕、涧溪幽邃而又风景优美的人间秘境,又是多少人曾经神往的地方,李白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吧。

今年初夏,5位友人相约踏上了寻梦的路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在寻访之路比早些年方便了许多。在凤太路甸头服务站旁的路口,立着一块写有津梁寺的大石,从那里可以直接开车到津梁寺。经过一小段水泥路后,便进入坑坑洼洼的土路了,还好时间在初夏,山间庄稼吐绿,两边成排的核桃树也绿树成荫,清新的田园风景增添了心间的舒畅感,绿林间几户人家独成自己的世界,惬意地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向着山路前行,城里的世界越来越远,眼前的景色越来越美。人往往就是这样,远离喧嚣,远离世俗,身心都会轻松愉快许多。因为第一次走这边的山路,途间岔路又多,中间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计划行程的时候,本来还信心满满的,想着凭借自己是当地人,而且知道其大体的位置,前进的路应该很顺畅。不曾想,走到白蒿场后出现了岔路,一条是往上爬行的老路,一条是顺着山腰走的新路,摸不着方向了。在电话请教当地人后才往上走,后来又因没注意看路口,再次走错,差点爬到杨柳村去了,那是一条去杨柳村的老路,险且窄,越走越不像,负责驾驶的李老师还开玩笑说:“万一爬到杨柳村了,那我们就到高山草甸欣赏一会美景再返回来,就当旅游了。”玩笑归玩笑,时间不允许我们再走冤枉路了,否则天黑都无法下山,只能电话求助熟悉津梁寺情况的排营街的刘继光老师。在刘老师的“遥控”指挥下,我们穿过一大片种满果树的基地,因基地主人不在家,院里看家的黑狗又极其地凶,我们只能从房后沿墙角走过。基地东北面有一个隆起的山包,去津梁寺的路从山包中间穿过,道路平坦,山包上没有大树,全是灌木丛,一笼一笼的,矮小而集中。过了山包开始下坡,有3个岔口,从中间最窄的路往前走,一直向着山箐里前行,一路杂刺较多,会咬人的荨麻的也不少,但是想着马上就能见到多少次出现在梦里的津梁寺,什么艰难困苦都被我们踩在脚下。前行十多米后穿过一大片茅草地后还要穿过一片树林,这里的树要比刚才那个小山包的高许多,藤蔓也较多,有些藤蔓横在路中间拦住去路,如果不注意脚下的话,不经意间都会被它们跘倒。一路跌跌撞撞,走出树林眼前便出现一大片空旷的地方。终于,魂牵梦绕的津梁寺再次呈现在眼前。

其实现在眼前的津梁寺荒凉到了极点,前几年几位作家记载的“三间东厢房以及大雄宝殿小半个飞檐屋顶”已不见踪影,叮叮咚咚的溪水声也没有听到,连那两棵柏树也无影无踪。的确,山花烂漫、飞檐翘角,也只能在梦里才有。一度,我简直怀疑眼前这一片经历浩劫,被岁月摧残的地方,到底是否真是曾经辉煌的津梁寺。站在遗址上,想起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悲凉、遗憾、孤寂之感涌上心间,曾经的辉煌与眼前的萧条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许人生有遗憾才完美,时光如隧,华表千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兴有衰、有起有落,津梁寺的历史与传说还没被世人忘记,在上千年的岁月轮回中更显厚重。从津梁寺遗址看,寺院坐南向北,分为上、中、下三院,气势雄伟,规模宏大,与鸡足山顶峰遥遥相望。因为津梁寺位于山坳间,面向鸡足山的方向又被密密的树枝遮盖着,站在遗址上是看不到鸡足山的,只有到旁边空旷的地方或是后面的山腰才可以遥望远在天边的鸡足山。遗址上古树枯藤较多,像极了电影里的“黑山老妖”,真怕它突然伸出那些缠在身上的藤条把我们拉入黑暗中,加上寺院的荒凉,忽然想到电影里的片段,黑山老妖、兰若寺,还有挂满蛛网的萧条,狂风阵阵肆意翻搅着满地的枯枝败叶,阴森恐怖,想着想着突然打了个寒颤。还好,我们是夏季到访,挂满青梅的几棵青翠的梅树和樱桃树,还有一些刚刚吐绿的树木让这块荒凉的地方多了些生机,少了些寂寥与阴森。

我们根据史书的零星记载和老辈人的叙述找寻着津梁寺遗存的痕迹。遗址上,几截石墙依然坚强地立在那里,被推倒的石块因为比较大的缘故,大都在石墙旁摆放着,砖瓦被分散在几个区域堆着,经过岁月的侵蚀,都有一层绿绿的苔藓,树下潮湿地方的砖瓦上苔藓更厚一些,远远望去像覆盖着一片草坪。我们翻开一块块残砖断瓦,触摸着曾经被风雨侵蚀的印痕,想象着这些古物在繁盛时期聆听着木鱼经声,沐浴着晨钟暮鼓,熏染着寥寥香烟的美好岁月,在衰落以后经历盗匪摧残、风吹日晒的劫难,被遗弃在角落里孤零零独处的落寞,如果它们有感知,也许会期盼终有一日会被有缘人发现,被重新砌回寺院的大殿上发挥自己的余热吧。两段台阶石被泥土覆盖着,害羞地漏出若隐若现的影子,我们轻轻地扒开盖在上面的泥土,2米多宽的台阶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每一段台阶两旁枯枝覆盖,要想从台阶登上大殿位置,需拨开两边的枯枝。李老师用棍子扒开泥土和黄老师拨开枯枝登上台阶的样子被我用手机记录了下来,他们成了我相机里的风景,也成了寻梦津梁故事里的人物。从几块古砖瓦上可以想象寺院曾经的样子,简单的云纹、藤纹砖块是最常见的,在不同角落发现的3块古砖是此行最大的收获:一块雕有虎头,一块雕有仙鹤,还有一块像竹节状的砖,这3块砖被堆在不同的角落,应该也是不同建筑、不同位置的砖,对我们研究津梁寺的建筑风格及不同时期的建筑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堆在四处的砖瓦都被我们翻了个遍,在找寻完历史的遗迹以后,我们坐在石块上谈着今天的收获,讨论着津梁寺的悠久历史,也憧憬着将来某天津梁寺得以恢复后的盛况。

四月的宾川,天气已有些许炎热,初夏时节的特征已然显现,而在津梁寺,没有了城里的燥热,一切都刚刚好,气温适中,风景宜人,人与自然和谐祥瑞,清风徐徐,久违的文化气息随风而至,浸入心间,身心舒畅。有人说,津梁寺最美的季节在夏季,或许在几场夏雨过后,枯木逢春,山间绿意盎然,野花肆虐,“洗手烧香”的啼唱穿梭于林间,那些肆意增长的新生命覆盖了遗址的荒凉,让这块地方多了些生气,眼前的景色便更显得灵动,仿佛文化的气息也被从沉睡中叫醒,得到重生,凤凰涅槃后的重生更让人觉得珍贵,让人身心释然。

离开津梁寺已是黄昏,余晖照射下的津梁寺遗址,更显出它的古朴与静谧。下山的路依然蜿蜒迂回,回首望去,妙高山像一座笔架,津梁寺位于笔架下方,那个无数次出现在梦里,苍洱为之徘徊,世人为之仰止的津梁寺在我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它的样子却深深地刻在我们心间,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猜你喜欢
寺院
拉卜楞
规则的发生及其背后的成因
——以17世纪格鲁派寺院寺规为例
寺院财产归属问题的法律思考
京都佛教会反对“无现金支付香火钱”
寺院/豹子
宽恕
拜佛
灵隐寺不遇
寺院 朝阙圣光
沐浴在寺院的阳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