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访谈

2022-12-10 09:14张蓉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45期
关键词:叶永烈提问者科普

张蓉

阅读指要

访谈,即就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

访谈的话题很广泛,可以是对新闻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进行的访谈。

这里要注意以下要点: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的人、事、问题等进行展开;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是专家或知情者;访谈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分析访谈的表现手法,对访谈进行探究。具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快速准确地把握访谈的主要话题。

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2.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内容。

3.重点精读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二、分析访谈的主要表现手法。

访谈文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提问者而言,提问者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我们在阅读时也要着重关注提问者的这一技巧。

1.提问的方法,或直接提问,或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1)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2)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4)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提问者会采用追问、延伸、对比等方式,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1)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2)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话题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3)对比:有时,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三、对访谈进行探究。

1.探究访谈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我们要通过了解访谈对象的主要事迹,分析他的人生价值,探讨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2.評价访谈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叶永烈:我愿把有限的生命

凝固在作品之中(节选)

叶永烈,1940年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知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从11岁发表第一首诗,到80岁去世,叶永烈创作了超过3500万字的作品,平均每年50万字。知名媒体人舒晋瑜曾问他,不停歇地采访写作60多年,有没有感觉厌倦过?他笑了:“写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如果哪一天没写,空落落的。”

如今,我们还有太多的“为什么”希望得到先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跟随舒晋瑜,在这次访谈中走近叶永烈——

舒晋瑜:小时候读的书,都是来自哪里?哪些书对您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叶永烈:上中学时,我很爱读科普书籍。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像一位忠实的向导,领着我进行了一次“室内旅行”,使我明白了自来水、衬衫、镜子之类也有许多科学奥秘呢。有一次,我借到一本被翻得很旧的《科学家奋斗史话》,一口气把它看完,接着又看了一通。我懂得了科学家不是天生的,而是“奋斗”出来的。我还读过《趣味物理学》《趣味几何学》,我特别喜欢这些用文艺笔调写成的富有趣味的科普读物。后来,在上大学的时候,20岁的我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便得益于中学时代的这些阅读。

舒晋瑜:您最初是从事科幻小说写作的,是否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

叶永烈:我写过一部不算厚的《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被翻译到英、美,德等国家。写这本书的缘由跟当时的日本研究生武田雅哉有关。1980年,他来到上海复旦大学,专门研究我国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由于复旦大学没有合适的人选担任他的导师,便请我给予指导,当时上海图书馆有规定,外国人不能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资料。这样,我被迫泡在上海图书馆里查阅,追寻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20世纪50年代,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那个时候的科幻小说多是写给青少年看的;第二个高峰在1980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科学的春天”来临,催生了中国科幻小说的繁荣。

舒晋瑜:您是当代最早从事科幻创作的作家,起步的时候,大概没有预料到有一天,中国的科幻小说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吧?

叶永烈: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还有中国民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高科技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种种因素促成了科幻小说时代的繁荣。我已经彻底离开科幻小说。很多科幻小说的活动再三邀请我,我一概不去。我反感被称为“科幻作家”。

舒晋瑜:您的很多科普作品被收入国内教科书,同时也被翻译到国外。您认为怎样才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科普?

叶永烈:语文课本应当选一定比例的科普作品,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对科学产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从小对科学产生兴趣,会使他们一辈子热爱科学。当然,大家在为语文课本选科普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

(选自《文化月刊》2020年6月号,记者:舒晋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永烈是著名作家,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3500万余字的作品;他将写作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从未感觉厌倦,可谓生命不止,写作不息。

B.舒晋瑜作为知名媒体人,关注叶永烈科幻小说的创作,对他在中国科幻小说创作领域的先行者地位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入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C.关于科普作品选入教科书的问题,叶永烈表示非常支持,他特别强调,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可以虚构 ,但一定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

D.在叶永烈身上体现出的孜孜不倦的写作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值得人们学习。

2.在访谈中,舒晋瑜是如何逐步深入地对叶永烈进行采访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猜你喜欢
叶永烈提问者科普
叶永烈:食品科普创作的一面旗
那个为我们回答“为什么”的人走了 缅怀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世纪棋局”
创新者:“孤独的”提问者
天才与锻炼(节选)
微科普
天地相隔三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