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策略研究

2022-12-13 06:54汪玉琪
现代面粉工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课程

汪玉琪

(陕西理工大学,陕西汉中 723001)

“课程思政”最早是由上海相关高校倡导提出的,当前研究人士对此概念比较认同的说法是:课程思政是一种以课程为育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活动,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作为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高校育人理念和模式创新的重中之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孤岛”式的思政教育成效并不理想,一些理工科人才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偏弱。在大思政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可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彼此孤立的问题,把思政工作、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统一起来。高校通过课程思政提升了大学生的素质,满足时代对德才兼备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在对高校理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毋庸置疑,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理论课教学,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密切,在共同协作中完成课程任务,所以实践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更加深刻。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拥有其独特的优势。

理工科高校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就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如机械工程训练是高校理工科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实践必修课,其教学规模大、受众多、影响广泛[3],该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在机械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视野、科学思维、安全和责任意识、合作与工匠精神、实践能力、道德修养及“以天下为己任”格局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实践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

以前,实践教学通常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基本没有思想教育活动,所以在德育方面的教育作用发挥不够。由于对于理工科实践教学环节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极少,所以几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课程思政管理缺失,机制欠缺

课程思政需要一套相对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所以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有专门机构来管理。这个管理机构负责指导、督促、协助、提供支持和保障,并定期检验进展和成效。目前,许多高校缺乏这样的管理部门,更没有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考评和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

2.2 课程思政理念滞后,认识不足

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师对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仍然片面地认为思政教育工作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缺乏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的意识[4]。一些教师受限于专业背景,其思政教育理论素养也较为缺乏,难以挖掘实践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所以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忽略课程的德育功能。

2.3 课程思政能力不足,方法欠缺

在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将思政元素以恰当的方式、合适的时机实践教学融入。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但专业课教师在这些方面往往不太擅长,甚至较为薄弱。一些实训教师因循守旧,不能与时俱进,对思政知识的教学方法相对欠缺。所以,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困惑较多,由于缺乏相应的学习和借鉴范例,导致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必须大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3 实践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探索

针对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设立管理部门,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设立相应部门统筹管理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以调动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与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结合实践教学的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探索研究,挖掘典型思政案例进行推广。要表彰先进教师个人与集体,鞭策落后者追赶超越,激励先进继续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管理部门要建立大思政格局,打造全覆盖、多角度的思政教育模式。可以定期组织专题学习、研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要搭建常态化学习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实践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的协作、实践课与思政课的协同,形成整体育人联动效应,更好地发挥合力作用,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3.2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素质

高等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所有课程的协同联动,实施课程思政是非思政类教师及课程发挥思政协同育人功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作为思政教育资源发掘、转化及融合的主导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课程思政实施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是提高实践教师课程思政技能和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培训等手段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责任、担当意识,将课程思政的意识深深扎根在教师心中,让专业老师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教师的职责,也是自己的任务,增强实践育人使命感。

交流也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融合能力有效方法。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既可吸取好的经验和建议,也可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和素养。

3.3 深挖思政元素,丰富学科内涵

以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多是自发地、未经过特意设计,即便是专门思政课程,往往方法教条,枯燥无味。现在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则可立足实践课程,从满足国家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只要能找到合适的融合点,把握好契合度,就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筛选思政元素,同时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获得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有思考、有行动。

在实施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时,首先要发挥好实践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实践教学环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思政元素中的价值意蕴,在具体的实训项目中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伦理道德,磨练意志和品格,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等院校通过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形成课程与思政一体化,实现教书与育人的辩证统一,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4 结语

在实践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目前,实践教学实施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还比较多,学校应在组织机构、激励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教师应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刻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融合能力,彻底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重知识、重技能、轻德育”的状况。相信,通过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理工科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一定能够得到质的飞跃,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