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国有粮食储备企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2022-12-13 06:54刘建华刘加华张树东史成刚
现代面粉工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储备粮储备粮食

刘建华 刘加华 张树东 史成刚

(1.建湖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盐城 224700)

(2.江苏建湖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盐城 224700)

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经营全面推进,粮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粮食安全责任制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均要求粮食储备实现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做到人员、实物、财务、账务“四分开”,这些变化对国有粮食储备企业提出了新挑战。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已成为地方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必须思考的课题。文中基于江苏省建湖县国有粮食储备企业的现状,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对新时期国有地方粮食储备企业转型路径进行探索。

1 新时期地方国有粮食储备企业转型的意义

新时期地方国有粮食储备企业转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6 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粮情预警和应急保障的能力。做好粮食收储工作,需要地方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对本地区甚至是本省的粮食发展情况进行预测,以提高地方预防自然风险和其他因素风险危害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地方粮食产业的经济活力。地方国有粮食储备企业转型后,可以在本地市场获得更多的粮食渠道,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促进整个粮食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相关人才的成长,提高国有粮食储备企业服务人民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地方的仓储物流能力。目前,地方国有粮食储备企业虽仓储数量较多,但质量堪忧。通过收储转型可以整合地方粮食资源,统一仓储质量管理,压缩粮食仓储和物流成本,推动粮食仓储和物流的优化升级。

(4)有利于提高地方粮食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存储转型后,可以对人力资本和设备进行升级完善,实现管理信息化、智能化,逐步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

(5)有利于提高地区的粮食质量。地方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在国家支持下进行运营,在实际工作要地完成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升值,粮食收储安全不仅要保证数量充足,更要保证质量不受损失。

(6)有利于提高地区对粮食行业的治理能力。在实行“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模式后,地方对粮食行业治理目标明确,治理效果会更加显著。

2 建湖国有粮食储备企业运营管理现状

2014年以来,按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和农发行总行的要求,实行“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模式,推进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兼并重组改革。组建江苏建湖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建粮公司)具体负责县级储备粮运营管理,依据储备粮规模择优选择下属承储库点存放储备粮。2021年,对承担储备粮运营管理的企业提出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要求人员、实物、财务、账务“四分开”,这些改革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的管理现状是:承储库点分散,同一单位有不同性质粮食营销,成本费用很难准确划分,会计核算难以规范,监管难以到位,无论是建粮公司,还是承储库都很难达到“两分离、四分开”的管理要求。

3 新时期国有粮食储备企业收储转型路径的探索

为切实做好粮食和物资储备运营管理,推进储备企业实现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进一步夯实地方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管理责任,建湖县知难而上,坚决落实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全面推行地方储备粮管理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国有粮食储备企业收储转型路径。

3.1 组建地方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

3.1.1 清晰组织架构

在建粮公司旗下组建建湖县地方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它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粮食企业,主要负责地方储备粮和政策性粮食运营管理。同时,根据现有粮食和物资储备规模,将宝塔储备库、楼夏粮库划归建湖县地方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垂直管理,将现有地方储备粮食和物资全部实行集中承储。重点围绕“两分离、四分开”的管理要求,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运营管理。

3.1.2 明确目标任务

(1)推进“两分离、四分开”管理目标的实现。根据地方粮食生产总体布局、仓容规模、信息化标准、储粮区域等情况,择优选择仓容为3.55 万t 的宝塔储备库,将县级储备粮3.3 万t 集中承储管理,全过程封闭监管,进一步分清压实各方责任。按照业务环节合理分工,核定专管人员,压实工作责任。对储备粮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确保会计账、统计账、保管账核对相符。

(2)增加承储企业收益。因粮食和物资储备规模不足,造成承储库仓空闲置。如楼夏粮库仓容2.6 万t,储备计划1.5 万t,仓容空置达1.1 万t。为此,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公司可以增加承储库的政策性粮食承储数量,或尚未单独建成物资储备库前,承担物资储备任务,提升仓容使用率,增加企业收益。

(3)实现储备统一规范管理。新组建的公司运转后,政策性粮食和物资储备实现归口统一规范管理,真正做到“两分离、四分开”,切实加强储备管理,完善储备体系,保证关键时候调得出、用得上。

(4)便于国家启动政策性粮食购销。按照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利用地方储备粮管理平台,可以更好地执行粮食收购政策,规范业务操作,实现预期目标。

(5)利于直属承储库岗位人员集中调派。储备粮轮换粮食出入库旺季,可以根据各承储库的轮换数量规模,调派有关业务人员跨库点支持,解决人力临时不足的问题,确保储备粮轮换进度有序推进。

(6)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创新管理,用管理会计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储备粮财务管理方法,增强管理效率;用制度管项目,用制度管资金,以杜绝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3.1.3 彰显特色优势

作为建粮公司的子公司优势主要体现在:

(1)利于储备粮运营。由于单一承储库的储备粮轮换具有时间紧、数量大、入库慢等特性,会给储备粮轮换带来一定经营风险,如轮换指标较难完成、质量管控难、收购成本高等。为此,建粮公司可全面配合和帮助承储单位有序组织粮食入库,减轻储备粮运营负担。

(2)利于区域粮食产业化发展。推进政策性粮食与经营性粮食双轨运营、协同发展,有利于粮食种植增产、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3)利于实现政府储备、企业责任储备与社会目录储备功能互补。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相互分离,统筹抓好政策性和市场化收购,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符合粮食安全战略的布局。

(4)利于粮食仓储整体发展规划。依据“十四五”目标,集中财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5)利于对社会粮食临时储备业务的引导和管理。

(6)利于粮食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促进和谐稳定。

3.2 组建粮食购销服务有限公司

3.2.1 兼并重组创新

取消现有6 大收储中心,成立建湖县粮食购销服务有限公司,具体优势如下:

(1)实现市场化经营。将仓容达2 万t 及列入“十四五”规划改扩建的库点划归公司垂直管理,实行“预算报账制、全员聘用制”,强化资金监督管理,收购资金统贷统还,紧紧围绕粮食产业化目标,推进粮食市场化经营。

(2)租赁承包与费用包干。对仓容1~2 万t 且已列入逐步退出粮食收储的库点,采取“承包经营、费用包干”等多种模式,承租(包)人自主经营、自主用工、自主分配、自负盈亏。

(3)健全运营监管机制。持续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以涉粮问题整改为契机,全面推进内控制度更新。

3.2.2 调整粮库布局

依据“十四五”规划要求,按照“精简高效、抓大放小、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全县粮食生产和购销需求及各库点交通、土地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边整合、边建设”的思路,对现有粮食仓储设施进行整合提升,逐步淘汰“边、远、小”库点,整体规划新(扩)建高大平房仓库点6 家,最小库点仓容量不少于3 万t,经营性国有粮食储备企业总仓容保持在28 万t 左右。

3.2.3 盘活存量资产

将仓容1 万t 以下的库点退出粮食经营,融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争取镇区、新农投公司收储,以腾出资金用于弥补仓储设施建设资金缺口。

3.3 探索股权及混合所有制体制

3.3.1 与大型国有粮企合作

新建粮库项目力争与上海、浙江及苏南等地粮食主销区的大型国有粮企合作,扩容增量,代购代储,增加储备规模,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升级。

3.3.2 吸收民营及社会资本合作

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新体制,增添国有粮食储备企业改革发展新动力。优先推进建湖农产品展示展销项目和吉庄杂交稻种子生产基地项目,通过多方参与的形式,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体的优势,在增大总体体量的同时,进一步激活企业核心竞争力。

3.3.3 与种粮大户联营股份合作

利用自身优势和新农投公司流转土地,推进与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油食品加工、饲料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合作,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共同营销,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3.4 以品牌带动粮食产业化经营

3.4.1 多措并举拓展粮食产业链

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育种、种植、收购、烘干、储藏、加工、销售、物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拓宽经营渠道,抓好“代收代储、边购边销、即购即销”工作,做好粮食常年购销不放松,向下游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

3.4.2 发挥“建湖大米”品牌效应

利用“建湖大米”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虾稻米之乡”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立20 万亩(1 亩约666.7 m2)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和10 万亩虾稻米种植基地,掌控优质粮源。规范“建湖大米”授权条件,以精准种植、精深加工、精细包装、精品销售为突破口,突出优质、高档、特色、绿色,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以产品品牌优势,瞄准大中城市中高消费群体,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3.5 以职能转变实现粮食管理方式变更

通过职能转变可以更好地实现管理方式转变,在重视转变部门管理方式和提升监督管理、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等能力后,可以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上的监管者、公平维护者和服务提供者。

3.5.1 完善粮食宏观调控

国家对粮食安全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对粮食宏观体系调控也有一些新要求,如:“完善创新宏观调控”“经济体制保持微观主体有活力、市场机制有效和宏观调控有度”“发挥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等。围绕这些要求,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粮食调控需有前瞻性。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粮食的预期管理,具体可以通过国家粮食信息发布平台对各类粮食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监控,及时开展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研究,不断丰富政策储备,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确保粮食的宏观调控具有可靠依据。

(2)市场监测预警体系需完善。当调控指标超越安全运行的边界时,需要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乃至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做好维护市场稳定,确保粮食安全的工作。

(3)注重导向性在粮食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具体需要使用市场公开操作的方式进行粮食的宏观调控,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防止调控成为市场和价格波动的来源。同时,需要强调公平竞价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作用,积极推进政策性粮食储备的抛售、拍卖和轮换等工作,而且需要结合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规范进行,避免出现储备粮竞购的无序性和不合理性,对储备粮流向进行合理引导,使储备粮轮换和宏观调控要求实现互相适应。不仅政策性粮食可以进行交易,也可以通过引导商品粮进行交易,进一步扩大市场流通对粮食生产、消费的导向效应。

3.5.2 强化粮食流通监管力度

(1)要加快粮食流通监管方面的法规制定,不断对监管体系进行完善,明确各单位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义务,同时在创新监管的方式和实现多元共治监管的方式后,完成对符合我国粮情长效监管机制的制定。

(2)要建立并完善监管体制。在提高粮食安全意识后,推进监管工作常态化,在落实各级粮食部门的行政监管责任后,及时建立健全跨部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监管协同联动和责任追究。

4 结语

地方粮食收储运营管理要顺应国家、省、市储备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落实好地方粮食和物资储备的责任,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紧紧围绕“两分离、四分开”的管理要求来提升运营效率,增强地方政府调控市场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区域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

猜你喜欢
储备粮储备粮食
珍惜粮食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江西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辽宁省地方储备粮存储模式及优化对策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关于地方储备粮轮换业务会计核算处理办法的探讨
财务预算在储备粮管理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