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筑梦”担当精神路径探究

2022-12-14 14:44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筑梦精神时代

张 颖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中国梦”,开启亿万人民心中的梦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卓绝奋斗,已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愈加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号召新时代青年人像近代以来历代青年一样,始终与振兴中华同频共振,共筑伟大梦想,勇于肩负时代重任,更是点亮青年人心中逐梦、筑梦的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1]这一伟大梦想需要靠一代代中国人的接续奋斗来实现,时代呼唤担当,继续接棒的任务历史地落在新时代的青年人肩上。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佼佼者和引领者,也是青年人中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新时代大学生能否肩负起“筑梦”的使命担当,关系到能否继续跑出好成绩,关系到伟大梦想的实现。因此,高校积极强化和创新富有成效的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路径,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担当精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筑梦”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涵养大德作为培养担当自觉的精神引领

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新时代大学生要涵养爱国情怀、以民为责、志存高远之大德,以此作为精神引领从而激发“筑梦”担当的自觉。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融入血脉基因中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各种磨难依然屹立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自古形成的爱国传统、英雄人物与名言警句等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培养爱国情怀的丰富资源和情感基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之大德。以民为责之大德就是大学生心系人民、服务人民、奉献人民的崇高品格和人生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2]可见必须培养大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让大学生懂得要将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民是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让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从而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在为人民谋福祉、奉献社会中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是青年中的先锋力量,树立志存高远之大德,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高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大学生之“志”应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崇高的志向能够指引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大学生能够依据实现人生志向的需要不断锤炼自己和提升自己,激发自身勇气与潜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成就精彩人生。着眼当下,国家的发展、党的事业、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理想都集中体现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以民为责、志存高远之大德,会激发大学生自觉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伴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肩负起时代使命。

二、坚持知行统一作为培养担当精神的教育原则

知行统一是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始终要坚持的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又要指导其落实行动的意识和能力。[3]遵循知行统一原则,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要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接受思想教育,并有意识地付诸于实际行动,而不是只将思想教育停留在自身认识或接受的层面,不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更不是自身的认识和实际行动相悖。高校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要求把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思想理论的培养放在首位。“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培养思想品德、思想理论更要重在行动。只有大学生能够做到表里如一,才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把所学道德品质和思想理论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才能始终用坚持涵养道德素养并外化为处处可见的行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艰巨的使命,充满各种险阻和挑战,要靠几代人的持续不断的奋斗方能实现。目标的最终实现,不是敲锣打鼓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人们脚踏实地地苦干、实干。大学生作为接棒人,是要扛起前辈未完成的艰巨任务,一步一个脚印,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因此,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要坚持知行统一的教育原则,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把担当精神落到实际行动,为肩负起“筑梦”使命而做好准备,扎扎实实地把梦想体现于苦干实干中,在新时代成就一番事业。

三、拥有青春奋斗作为培养担当意志的实现方式

引导大学生乐于拥有奋斗的青春,以青春奋斗来锤炼担当意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能够披荆斩棘不断取得胜利靠的是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强盛靠的是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走向复兴靠的是人民的勤劳奋斗。历史和实践证明,唯有持续奋斗才是战胜困难、跨越险阻、走向胜利、实现最终目标的有效实现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新时代青年在前辈奋斗的基础上,以坚定担当意志应对万难接续奋斗。需要教育大学生懂得青春奋斗的意义和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寄语青年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4]只有为梦想而奋斗的青春才有价值,才不会虚度,才值得回味。大学生选择奋斗的青春,能有效抵制社会中出现的“佛系”亚文化、“屌丝”文化、“丧文化”“躺平”心态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其中,“佛系”亚文化看似是让大学生走向平和豁达的心态,实则容易将他们引向颓废遁世的心态;“屌丝”文化、“丧文化”“躺平”心态更是给大学生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提供理由和借口。这些文化的影响会将大学生引向悲观情绪和消极心态,让他们逐渐喜欢安逸舒适的环境,选择等靠要却不愿自己努力争取,失去进取心;逃避困难和挑战,失去追求梦想的积极性;不愿承担艰巨的工作,失去承担责任使命的能力。

培育和践行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观念,能防止消极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帮助他们抵制逃避责任的消极心态,树立自强进取的积极心态,有效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的意志力。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已经为青年人擎画出美好蓝图,规划出行动路线,提供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大学生能将为个人梦想的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是能够承担使命的最好诠释。新时代大学生要继承“永久奋斗”的革命传统,才能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始终保有完成使命的坚定意志。

四、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担当能力的有效载体

马克思主义主张,认识和实践相结合,认识在实践中运用,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再继续指导实践,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认识不断强化并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思想品德认识,投入到社会实践,转化为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然后,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反馈,……获得一个更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更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5]可见,实践在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托社会实践活动载体,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思想道德品质的认知,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代大学生要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需要具有足以完成使命的担当能力。担当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淬炼。精心设计内容鲜活、贴近学生、吸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载体是增强大学生担当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以竞赛促进大学生查缺补漏、扎实专业知识;促进大学生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把握专业技术发展趋势;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拓展视野。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社会调研、假期兼职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运用、检验自己所学知识,锻炼综合能力。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英雄人物、功勋人物等事迹,参加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的纪念活动等增强大学生“筑梦”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自觉锤炼担当能力的意识。组织大学生参加支教、支农、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回馈社会体会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为肩负历史使命而自觉锻造自己的担当能力。

五、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担当精神的强化手段

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培育实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6]相较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即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隐藏教育目的,以隐蔽的方式开展施教,其教育效果也是隐现的,但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感、规范其思想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施随时随地的全天候教育,更易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将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设计,隐含在各科教学、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学校制度、网络媒体、家庭生活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渠道,让受教育者自己感受体会,在无形中培养其思想道德品质。

因此,要充分利用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作用。具体可以着重从以下渠道入手,一是要抓住大学生在校学习这个主业,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能够引导大学生担当重任的元素,专业课教师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二是要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在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中的作用,在各环节都融入能够引导大学生堪当重任、勇挑重担的内容和元素,营造崇尚和鼓励担当精神的文化氛围,用在校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熏陶巩固担当精神。三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特别是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自我的主要平台。这也意味着网络媒体是最贴近大学生的一种精神思想引领渠道。要通过网络媒体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一方面多宣传正能量,宣传具有担当精神的榜样人物、积极向上的事例,建立能够吸引学生的培养其担当精神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抵制消极负面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抵制网络媒体带来的注重个人享乐、利己主义、逃避现实和责任、放弃崇高理想追求等现象。四是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多元教育主体,要发挥协同教育功能,构建大学生“筑梦”担当精神的长效机制。担当使命是一生的责任和实践,厚植大学生的担当精神需要长久持续,学校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担当精神,离开校园家庭、社会及大学生自身就是巩固强化担当精神主要责任主体。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些多元教育主体的培育作用,才能使担当精神成为大学生一生的精神品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践行责任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奋勇前行,创造自己精彩绚烂的人生华章。

猜你喜欢
筑梦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比亚迪筑梦大生态
拿出精神
筑梦大西安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