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提升策略

2022-12-14 14:44曹玉娜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适应性产教校企

曹玉娜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自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1]以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多次在政府文件里提出并成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特别是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教育部工作要点第21条里都强调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性;《政府工作报告》里对职业教育工作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要求[3];可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共识。尤其是2022年5月1日起实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明确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强调“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4],为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支持。

一、社会适应性与产教融合

适应性一般包括社会适应或心理适应等。这里专指社会适应,特指高职毕业生现有职业能力满足岗位需求、适应和匹配岗位职责的程度。因此适应性成了社会特别是企业对高职人才的基本要求;并且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看,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性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凸显产业发展需求,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毕业即能上岗,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方展。但事实是大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企业花大量时间和成本重新培养,一方面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影响了企业对学生的认同度;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适应性差,学生面临就业难和就业稳定性差等困境。尤其是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和高职面向社会招生等政策的同步实施,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只有培养出具有更强社会适应性的人才才能使高职毕业生真正从就业困境中走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同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5]。

产教融合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院校与企业行业开展的深度合作,是企业与高校、产业与教育、经济与社会等全方位的融合,是校企合作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校企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水平的必然结果[6]。

二、增强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必要性

(一)增强社会适应性是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自“威斯康星计划”实施以来,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就一直被人们所共识,特别是随着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的人才成为各高校的主要任务[7],而职业教育还承担着促就业、稳就业的主体作用,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教育目的的确定。同时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社会本位论从根本上指明了教育的目标是从社会需求出发来培养人,满足社会需求的根本依据,也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增强社会适应性是职业院校工匠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无论是“职教改革方案”还是职业教育大会精神都在反复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人才,争做“大国工匠”成为高职人才的标本和示范。工匠人才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匠心文化,体现“德”的约束,更要突出高超的技能,展现“艺”的高超,二者兼备才能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要求,也才真正能为企业、行业贡献一己之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职教特色,从而引领更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一大批社会适应性强的技术技能性应用人才。

(三)增强社会适应性是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内在需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等[8],强调实践教学、强化企业人才从教,其本质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为更好地培养工匠人才,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提供重要发展方向和培养途径,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和行企需求,也是提升高职教育内涵的重要举措。

三、影响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材选用、师资力量、教法使用等因素都是学生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性提升的内部要素。

(二)外部因素

除了学校教学过程中各教学因素影响到学生适应性培养外,学校与企行业、产业的对接程度,产教融合深度也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校企合作一直以来都被称作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但是长期以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不高,高校一头热现象长期存在,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一纸协议上,育人主体仍在学校,企业没有深度加入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来,仅在招聘用人时才发现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不强,具体表现为现有知识与能力结构跟不上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四、基于产教融合视角下学生社会适应性提升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坚持“德育并举”是增强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前提。职业道德教育是任何时代的大学生都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当前大学生追求快餐文化,热捧艺人明星,理想信仰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影响下,抖音短视频等自媒体盛行与普及,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多了一份浮躁与不安,加之信仰的缺失,在步入社会职场的初始,迷茫和自卑会时时伴随左右,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讲好劳模故事,宣传好优秀校友的职场经历,使德育永远走在教育的最前列,从而打造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显得尤为重要,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伴有压力之余,有一个精神支柱和坚强的职业信念支撑,从而能较快度过与社会职场不协调的“磨合期”,提高社会适应性,也只有思想上适应了,才是真正地适应了职场和社会。

2.落实“三教改革”,是增强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基础。教师、教材、教法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要素,落实“三教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和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础。只有校企双方共同编制教材,将企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体现在学生所学的教材里,才能从根本上缩短学生本身和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间的差距;另外,邀请更多企行业专家、产业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走进学校,走上讲台或举办相关讲座,到实习实训场所进行实地指导,实现多元化的教师来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不足带来的实习实训效果不佳现状;再者,在教法上可采用将课堂搬到实训中心等做法,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工作设备和工作环境;最后应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尽可能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走进企业、走上岗位,以准员工的身份加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做到教学即生产,生产即学习。

3.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一致性,是增强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根本。专业是学生大学期间知识学习的方向指引,是关乎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专业的“冷热”决定着学生求职的难易甚至日后的就业稳定与否。因此学校应开设以战略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等产业方向一致的相关专业,并根据市场调研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不以专业办学成本为依据,减少甚至停招就业遇冷专业,从而真正使毕业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之必须人才;另外,专业设置要紧密对接一些高端产业,并与当地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从而提供高职院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特色方案,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提升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支撑度和引领力。

4.探索校企育人新模式,是增强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保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开设的产业学院为载体,围绕“产业”“行业”“企业”“职业”,推进专业与行业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基地与工作岗位对接、师资与行业企业对接,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同时借助高水平产业学院的优势条件,深化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加快内涵建设,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做出示范效应。

(二)企业层面

1.发挥企业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很久以来,职业教育以学校作为育人主体,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确定,企业缺乏人才培养过程的话语权,从而导致学校所教并非企行业所需。因此,发挥企业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体现“双主体”共同育人理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实施到教学考核的实施都应发挥企业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学校继续加大对产业教授、客座教授等校外专家的引入力度,让企业的工程师、工厂的“师傅”、能工巧匠走进学校,弥补学校教师缺乏企业经历的弊端,为学校师资队伍注入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企业的设备资源、生产环境等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同时也为丰富教师企业工作经历提供便利,为进一步开展校企共同合作攻克技术难题搭建平台,从而为实现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扎实的研究基础。

2.积极申报并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现多方共赢。2019年国务院、各部委办颁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同年3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培育条件以及政策导向等作了说明,指出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将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方面的激励[9];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558号);为相应国家政策,各省也分别制定了相关政策文件并落实和发布了产教融型企业名单;2021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对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有重要意义。

3.坚持五业并举,并强调企行业力量。为推进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除了加大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深度外,坚持企业、产业、行业、专业与就业五业并举,并强调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行业对接,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高职院校还可利用本校的优势专业积极对接区域产业,以当地产业发展促进院校专业建设,形成产教融合,产教并举,从而实质性地实现校企合作,最终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五业并举理念既引导了高职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同时也系统地推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思路,也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产教融合迈向纵深发展。

(三)社会层面

1.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形成多元办学局面。受国内体制机制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为更好地体现产教融合,鼓励多元化办学模式,如企业办学、集团化办学等模式的采用等都能很好地体现企行业以及社会对学生评价标准的指挥棒作用和引领作用,从而将学生的培养引导在能满足社会需求、企行业需要的正常轨道上,而不是等学生毕业之后才发现所学并非所需,技术更新速度超出了教材更新速度等不适应现状。

2.积极搭建校地交流合作的平台。对社会而言,除了要积极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外,还要搭建加强校地交流合作的平台,围绕城市产业特色谋划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中心、人才培育高地等,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发展和城市治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融合。

猜你喜欢
适应性产教校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天然气管道掺混输送氢气适应性研究进展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