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选段《永远的花样年华》音乐主题和演唱表现研究

2022-12-14 05:34余玲玲
名家名作 2022年19期
关键词:润腔野火乐段

余玲玲

一、作品概述及人物金环的塑造

(一)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简介

大型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创作并于2005年首演,改编自李英儒的同名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这一部具有抗日战争主题的作品也在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弥补了国内具有此类主题思想的歌剧作品的空白。整部作品历经长时铸就,气势恢宏,表现力极为丰富,在音乐、表演、演唱、舞台美术等综合层面都体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与价值,塑造了以杨晓东、金环等为首的一系列抗日民族英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体现了这些地下工作者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该作品除了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之外,还对广大群众有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育意义。

(二)金环的人物形象塑造

咏叹调《永远的花样年华》是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具有代表性的选段,由饰演金环的孙丽英老师演唱,张卓娅、王祖皆作曲,王晓玲作词,塑造了金环这一外柔内刚的女性地下工作者的形象。一方面,金环作为一名普通女性,体现了对爱情和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金环作为一名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处事干练,成熟稳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敌人的劝降丝毫不为所动,视死如归,体现出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以及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与之前塑造的金环作为一名柔美女子的形象产生了一种反差,这种反差使得金环的人物形象瞬间变得高大起来,令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让金环这一角色的品格得到了升华。

二、《永远的花样年华》音乐性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咏叹调《永远的花样年华》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族风格,并融入了河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使得整首作品更具地方特色。曲式结构上采用复二部曲式,整体结构由前奏、主题段A段、带有A段材料的再现的B段、变化重复的B1段、强调对比发展的C段以及最后的变化重复B2段构成。这样的结构以及反复的安排对于金环这一角色的性格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调式方面,歌曲采用民族宫调式,具体调式调性为降G宫调,局部存在七声雅乐音阶交替运用,在调式的选用上符合民族歌剧这一主题的表现。

从局部结构上来看,前14小节为歌曲的前奏,也可作引子;A段为三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并进行了一次原样反复,由aa1b三个乐句构成,第三句新材料的出现和前两句形成对比,由于第三句较前两句较长有6小节,因此从局部结构上看这首作品也体现了非方正性的结构特征;B段在结构上大致与A段相似,由cc1b三个乐句构成,前两句构成平行关系,第三句出现A段材料的再现,与前两句形成了对比,并以终止在1级根音作收拢终止,之后的反复依然是c乐句的材料,只是与第一遍的B段相比缺少了再现部分,并在结尾以属和弦作半终止从而引出之后的C段新内容;而C段采用复乐段结构样式,分两个小的单乐段,总体由四个乐句构成,局部结构体现出非方正特征的同时依然以属和弦做半终止,为最后的B段结尾做准备;最后一个乐段B2段是对B段的变化重复,乐句构成为cc1b1,三个乐段的单乐段结构收拢终止,并在第三个乐句最后结尾处增加了一个补充,扩大了最后一个乐句的长度,终止式的重复和结尾的长音也起到了加强终止的作用,歌曲最后以结束在主音上完满收束。

(二)音乐主题分析

《永远的花样年华》在创作当中使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素材,这对民族歌剧这一主题风格的确立和对金环这一角色的塑造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歌曲曲调优美、旋律曲折,兼具戏剧性和抒情性。歌曲开头的引子部分民族风格浓郁,优美的旋律又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情感,为全曲奠定了情感基调。演唱部分的曲调从最初的婉转优美逐渐向激动的情绪转变,而后发展为深情和坚定,反映了金环在当时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时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层层推进,直到最后牺牲前的大义凛然,使得金环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生动。

歌曲的第一部分,A段的开头以中低声区进入,旋律委婉,体现了金环作为一名女性柔和俊美的一面,第二句作为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和首句形成呼应的同时加入了新的主题以及雅乐音阶的运用,使得旋律富有变化,第三句的新材料和前两句形成对比,点明歌曲的主旨。A段在进行反复时通过不同歌词的表述,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追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许;B段塑造了新的音乐主题形象——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的形象,塑造了一种战火中的浪漫和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定情绪,并在B段第三句再现了A段第三句,起到了呼应主题的作用。

第二部分情绪突变,和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C段的主题材料根据A段第三句发展而来,可以理解为是之前主题的变奏,主要对比体现在音区和情绪方面。C段表现了金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甘愿牺牲的崇高品格,金环这一颗耀眼的星星在高山愿为常春藤,在海洋愿为珊瑚花,落地也要化作一片芳草。这里的比喻暗指歌剧名《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意象:将凶残的野火比作日本侵略者,将春风比作这些持续斗争的革命者,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经历了摧残后依旧会吐露新芽。金环在慷慨就义前的这番愿景也体现了广大人民前赴后继、抗争不止的思想内涵。C段的旋律起伏较大,多上行跳进,表达了深情而又坚定的情感意志,并在最后一句结尾加入衬词,配合高音的持续输出进一步将情绪推向高潮;最后歌曲的结尾B2段虽然沿用之前的主题材料,但和第二部分整体一样,对比都体现在音区和情绪方面,在结尾的补充部分放宽时值并以主音结尾,强化终止感的同时以强烈的情感结束全曲,体现了金环坚定不移、视死如归的主题形象。

三、《永远的花样年华》演唱表现分析

(一)装饰润腔的运用

润腔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一种演唱技法,“润”有润色之意,在演唱之中即为对声音的美化和修饰。润腔主要分为装饰音润腔、断音润腔、音色变化润腔以及其他一系列润腔等,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当中的演唱特色,《永远的花样年华》当中存在的大量的装饰音润腔运用成为其一大特色。而装饰音润腔大体分为倚音、颤音、滑音、直音和摇音等。在《永远的花样年华》A段a乐句当中的“让”字前有倚音mi,“山”字前有倚音si,而在该乐句的结束音“眉”字则加了倚音fa,见谱例一。

谱例一

而在A段第二句,与a乐句构成平行关系的a1乐句当中同样存在类似的倚音运用,见谱例二。

谱例二

倚音的灵活运用,配合演唱时的细节把握以及上一章节论述的A段主题内容,突出表现了金环此时抒发的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除倚音之外,歌曲中还有大量的滑音运用。滑音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尤其是戏曲和民歌当中十分常见,与作品民族歌剧这一风格相符合。如谱例三中的乐句是整首歌曲的核心部分,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歌曲的主题,还在整首歌曲当中反复出现多次,在此句中“年华”的“华”字运用了向下的滑音,无疑强化了作品的戏曲韵味和民族特色。

谱例三

在其他乐句当中滑音的运用也随处可见,例如B段第一句c语句的后半乐节使用了下滑音,见谱例四。

谱例四

(二)演唱气息的控制

众所周知,气息在演唱的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首作品当中对气息控制的要点在于要收放自如。前面的章节对作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对比差异已经有过论证,那么这种对比以及情绪的递进与堆叠则需要通过控制气息来得以体现。在歌曲的A段,气息控制应当是较为收敛的状态,需要配合此时音乐塑造金环柔美的形象;B段气息相比A段稍稍放出,尤其是“月亮”“星光”两处乐节的部分,由于此时的时值相对放长,且旋律呈现迂回曲折的状态,需要一个更为有力的气息支撑来使演唱更加稳定。在第二部分情绪偏向深情、激动的情感释放,尤其是最高音的那几个乐句,此时需要加强胸腔的比重,带着气息喷涌而出,从而表现强烈的情感。

四、结语

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在体现出较高艺术价值的同时还具有相当大的教育意义。选段《永远的花样年华》作为其代表,塑造了金环这一外柔内刚的忠诚的地下工作者的形象,其不怕牺牲、誓死抵抗的精神也值得新时代的我们去反思和学习。对于歌曲不同部分音乐主题的分析也体现出了金环不同的身份、不同性格的差异:作为普通女子柔美俊秀,渴望爱情和美好生活,作为革命者坚守信仰誓死抗争。对歌曲不同部分的细节处理和演唱表现的一些分析能对广大演唱者有所帮助,能够更好地去发扬这一传统民族文化以及金环敢于抗争的宝贵精神。

猜你喜欢
润腔野火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润腔文献综述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浅析润腔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基本应用
放“野火”
野火
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