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一场伟大的战略势胜
——兼论中国传统兵学谋略

2022-12-14 07:24吴志奇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1期
关键词:长津湖志愿军战役

■吴志奇

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场二次战役东线战场极为残酷的一场作战行动,极度严酷的气候条件、王牌部队的殊死较量、惨烈的战场伤亡、国家的高度褒奖等,给这场战役增添了传奇色彩。

一、国之大事,战略战术的辩证考量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战略到战术等不同层面系统立体的看待军事问题,才更显客观、理性。

战略上维护全局利益,求得长期生存发展,则以存为导向,以存为手段,故为存亡之道。1950 年12 月17 日,中央军委发给九兵团的电文称“此次东线作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天气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4 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挂念”,这也作为诸多专家用以印证长津湖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文献依据。那么,志愿军第九兵团的战略任务是什么呢?宋时轮在入朝前,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宋时轮上将,在与其谈话时谈到“我们要争取战略主动,扭转战局。我们一定要争取主动,夺取战略上的胜利。长津湖地区位于西线志愿军侧后,要在这里划一条线,决不能让‘联合国军’跨过这条线。你兵团的任务就是占领有利地区,割裂敌东西联系。”那么,从二次战役全局来看长津湖战役,九兵团“完成了绝大的战略任务”的评价,是恰当的。

战役上统筹运用战斗,以保障全局胜利为导向,以控制要点为手段,是为运用战斗的艺术,故战役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为标准。长津湖一战,若为割裂东西线的联系,无疑达成了战略目标,保障了西线志愿军侧翼安全,避免了被合围的危险;若为战役任务,志司给九兵团的任务是“东线完全由第九兵团负责,首选求得歼灭美陆战1 师两个团,以作战胜利保护西线志愿军侧翼安全”,明确提出了歼敌数量的任务。很多学者认为九兵团的战役任务就是全歼陆战1师,为什么把歼灭陆战1 师两个团的指标换成了全歼美军陆战1 师呢?很大的原因是情报失灵,第九兵团在开赴长津湖时,得到的情报一直是美军陆战1 师在长津湖地区有两个团的兵力,这就偷换了概念。情报失灵造成了第九兵团在发起战役后,态势上占尽优势,战术行动则无法完成预设的歼灭任务。

战术上实现局部阶段胜利,则以生为导向,以死为手段,此为死生之地。长津湖战役为人所诟病的,是巨大的战场伤亡,尤其是极寒天气造成的非战斗减员;为人所称道的,则是志愿军将士“谜一样的东方精神”,甚至“同归于尽的打法,在朝鲜战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战术层面上来理解,向死而生是一线作战士兵的战斗常态,也是军队应该有的战斗精神。伤亡之巨大,不能单方面看待数字本身,战斗是充满了激烈对抗性的领域,是对抗双方争夺主动权的动态过程。九兵团在开赴东北期间战场期间,多次改变行军计划,部队没有时间整训,无法获取充足的御寒保障,这也成为诸多诋毁长津湖战役的理由;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战场发展刻不容缓!一旦东线美军全力作战,42 军2个师的志愿军很难挡住,而那边只有少量的朝鲜人民军,美军如果突破42 军2个师的防御,可以疾进江界,直接对西线形成包围,麦克阿瑟预设的“钳形”攻势得以完成,志愿军将全线被动。

二、上兵伐谋,漫漫长津藏伏兵

长津湖战役的筹划问题,不能孤立的盯住东线战场来评判,而应站在二次战役全局来度量长津湖战役;甚至,基于新中国刚刚建国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历史遗留下复杂难测的对美思潮,来审视长津湖战役的战略价值和政治影响,这才是长津湖战役的逻辑起点。

作战任务设定上突破战役本身,拓展到战略层面。一次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政府的战略决策并未引起美国尤其是美军司令麦克阿瑟的重视,甚至“认为中国军队不过是象征性地出兵,在朝鲜总兵力不过5-6 万人,仅仅只是为了保护中国东北地区的水电设施[1]”,其情报处长威洛比甚至轻蔑的将中国军队称之为“农民‘洗衣工’”。彭德怀司令员迅速拟定了二次战役的作战构想,他在11 月4 日对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指出:“此次胜利,对稳定朝鲜人心,使我军站稳脚跟,坚持继续作战,是有意义的。因消灭敌人不多,我军实力尚未真正暴露,美伪军还可能重新组织反攻。”如敌再进,则边打边退,让其深入,而后歼灭之[2]。志司给九兵团的任务是从二次战役东西两线的全局来考量的,而美军所谓“钳形”攻势,其着眼点也在于从东线完成对西线志愿军部队的合围。

作战对象选择上突破军事本身,延伸到政治层面。美军陆战一师是美军王牌中的王牌,该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二战中威名赫赫,参加了瓜岛等太平洋战场尤为惨烈的战斗,是联合国军的精神支柱。对于中国来说,该师的前身参加了1901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罄竹难书;1946 年北平沈崇事件,该师士兵皮尔逊、普利查德强暴北大学生沈崇,引发学潮,全国人民反美抗美的热潮。长津湖战役的作战任务就是要全歼美军海军陆战队陆战1师,对作战对象的明确,也成为了日后评判长津湖战役成败的一个标准,造成了长津湖战役胜负认定的混淆。

作战方式运用上突破物质层面,发展到精神独立层面。建国初期,国内还弥漫着强烈的恐美情绪,小资产阶级则崇尚美国的生活,国内思想难以统一。朝鲜战争前后,国民心理经历了从亲美、崇美到恐美的过程,在群众中间,基本存在着三种思想情况:对苏联仇视、对共产党怀疑、对美帝存在幻想[3]。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构建国家意识、塑造国家认同的重大历史任务。从抗美援朝是否出兵,到出兵后能否站稳脚跟,朝鲜战场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国内的政局动态。毛泽东主席提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从战术动作拓展到精神意志层面,从决策层赋予了以弱势装备打败美军的信心。

三、出其不意,声东击西破钳制

关于长津湖战役,有些学者借用史密斯师长“根本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想征服它”来极力抹煞长津湖战役,却没有从战场态势来审视战役全局,无疑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

冰雪长津湖,是打破战术常规的超常行动。史密斯“根本不适合军事行动”之语,是基于长津湖地区极度严寒的恶劣自然气候而言,但是对于对抗双方的作战筹划而言,却是勇气与意志的较量。极端天气,武器失灵甚至士兵因严寒失去作战能力,都是不利作战的客观因素,但是战争指导需要出其不意,达成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志愿军反其道而行之,在长津湖地区设下天罗地网,不得不说是一次打破战术规则的超常行动。最终,长津湖战役成为“钢铁的部队”与“钢铁的人”的较量,是“胜利和勇气的史诗”。

长津湖战役,是维护西线侧翼的必要行动。从战后资料显示,根据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集合,第10 集团军(长津湖战役方向的美军)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以一部分兵力经长津湖地区向西线江界实施迂回进攻,切断志愿军的后方交通线,与西线美军第8 集团军回合,构成对西线之源主力的合围。我们说军队行动的首要特征就是激烈的对抗性,离开对抗来研究军事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长津湖战役有无必要的问题,也许在战术层面确无必要,但是从战役乃至战略全局上看,长津湖地区的战场控制权,是中美双方必须争夺的制胜点,且仅仅以一句牢骚过盛之语来妄图否认历史,未免贻笑大方了。

布局长津湖,是顺祥敌意的军事行动。正如前所述,联合国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及其情报处长威洛比都坚信红色中国不会大规模出兵朝鲜,他们挟二战余威蔑视中国军队是“农民的洗衣工”,不敢出兵朝鲜,“几乎没有人相信一个刚刚从战争废墟中建立起来的新政权的一支武器装备非常落后的农民武装,敢于对抗打着联合国旗号的世界头号军事强国[4]”,而史密斯又认为长津湖地区“根本不适合军事行动”,整个敌军潜意识中都在忽视中国军队的存在。正是这种从上到下弥漫的傲慢轻敌情绪,推动联合国军落入志愿军布下的口袋阵中。

四、全歼北极熊,以气克钢破敌胆

全歼北极熊团,是战术成功的典型战例,也是志愿军在正确的战术指导下成功“以气克钢”的典范,确立了志愿军官兵歼灭美军的信心,极大的鼓舞了士气。

从作战行动看,志愿军发起攻势行动后,迅速达成了分割包围的有利态势,却受限于火力、机动力和防护、保障能力的限制,无法歼灭。客观来说,如果美军以坦克装甲车辆形成环形防御工事,配合其优势火力、防护以及全天候的后勤补给能力,我志愿军恐怕只能围而不歼。鉴于此,27 军迅速调整战术,副军长詹大南统一指挥80 师、81 师展开行动,以四个团围歼敌一个团级战斗队,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弥补装备差距。

从战斗意志看,新兴里围歼北极熊团的成功,既有我军先发制人的态势主动,亦有志愿军官兵不畏牺牲给予的精神震撼:敌人目之所视是漫天遍野冒死冲锋的志愿军、耳之所听是不绝于耳的冲锋号时,其战斗意志已经濒临奔溃了。

五、死守水门桥,冰雕英魂扬军威

水门桥是著名的冰雕连发生地,因酷寒天气,瞰制该桥的全连官兵在阵地上被冻成了冰雕。谈到水门桥,尤其是长津湖战役被搬上荧幕后,给予我们比较直观的震撼。我们着重谈志愿军官兵的战斗精神,以及战斗精神背后的崇高信仰,成为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

一位叫宋阿毛的战士的一首小诗广为流传: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我们三次炸掉水门桥,美军三次进行了修复,尤其是最后一次,其直接从日本三菱重工定制了钢构桥体并空投到战场,我们不仅慨叹:这是当时中美两国综合国力的差距,然则更是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忠魂回荡: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对付它的是猎枪”!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只有客观的认识和解读长津湖战役的得失,正视从战略到战术不同层面的成败,才能真正的以古鉴今、知往察来,真正不负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时代使命。

猜你喜欢
长津湖志愿军战役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长津湖归来
一封志愿军战士的“表情包”家书
至贞碧血沃青松——电影《长津湖》观后
战役中的你
咏湘江战役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