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从农村起步

2022-12-14 05:09东方
湘潮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包干小岗村生产队

东方

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始于安徽。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考察,并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小岗村的壮举:“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他表示,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他强调,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当年,十八户农民率先发起了大包干,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契合农业生产特点,兼顾了国家、集体、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受到广大农民欢迎。在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成果,成为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他特别强调,在小岗村召开这个座谈会,具有特殊意义,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

跟着总书记的脚步,我们回望40多年前,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启的那一场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农村改革始于安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农业领域,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土地改革,并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很大发展。但是,由于党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足,对掌握经济规律和科学知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脱离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犯了急于求成,片面追求提高公有化程度的错误,导致“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面对严重的农村经济形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有的地方比如安徽省就已经在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率先进行改革试验。

1977年6月,中央决定,万里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省革委会主任。8月,万里在听取安徽省农委副主任汇报时了解到,全省有将近90%的生产队不能维持温饱,这些生产队的基本状况是“三靠”,即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其中有10%的队仍在饥饿线上挣扎,便决定到农村调研走访。经过三四个月的调研,万里从皖东到皖西再到淮北,一路奔波几千里,亲眼看到了安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经过调查研究,万里认为安徽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农业上不去,连肚子也吃不饱,一切无从谈起。在万里主持下,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出台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恢复以往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深受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1978年,安徽省遭受大旱,粮食、经济作物严重减产,秋种遇到严重困难。在严峻的形势下,安徽省委决定把部分土地借给农民种麦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撂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度过灾荒。”省委决定,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省委借地度荒的决定,打破了在土地制度上只准集体使用的禁区,这一应急性措施,立即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各地出现了全家老幼齐下地的景象。肥西县山南区有人由借地进而提出搞包产到户,黄花大队首先搞了包产到户,其他生产队也跟着干起来。

小岗村发起了大包干

位于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只是淮河岸边的一个普通村庄。1955年成立互助组时,因地处岗地,起名“小岗互助组”,小岗由此得名。当时的小岗是梨园公社严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1978年秋后,凤阳县搞包产到组,小岗生产队先划为4个作业组,干不好,又分成8个,还是合不拢,干部社员商议,干脆搞个大包干到户。11月24日夜里,小岗村村西的严立华家破旧的茅屋里聚集了18位农民,他们共同签署了一份包干到户的协议,协议的内容主要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因此出了事、蹲班房,全队社员共同负责,把他的孩子抚养到18岁。队长严俊昌还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大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就在小岗出现了,18位农民迈出了中国农业改革史上最关键的一步。当时滁县地区乃至整个安徽,都在进行尝试性改革,但大家也只是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至于包干到户,所有人都不敢想象。

大包干到户,即农户承包集体的土地后,由生产队同农户签合同,农户按合同上缴国家的征购任务,交足集体的提留,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奖赔就在其中了。农户只要完成合同上缴的任务,至于土地如何经营,完全由农户自主决定。因此,包干到户不是对生产队的生产承包,而是对土地的经营承包,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而且掌握了包干上缴后剩余产品的收益权。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因而,包干到户这个做法最受农民欢迎。

到1979年10月,小岗村收获粮食66吨,是1965年至1970年五年的总和。尽管农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在当时“包产到户”“分田单干”还是中国农业的“禁区”,针对小岗村的做法,一时间各种议论纷纷扬扬,但已经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坚决不愿回到老路上。

作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也注意到小岗村的模式,1980年1月24日,万里来到小岗村考察,发现当地农户家里,能用来装粮食的东西全都装得满满当当。当小岗生产隊队长严宏昌向万里汇报大包干的相关情况时,万里说,做得好,早就想这样做了。当生产队反映有人指责小岗是开历史倒车时,万里当即表示:“地委能批准你们干三年,我批准你们干五年。只要能多打粮,对国家多贡献,对集体能多提留,社员能改善生活,干一辈子也不算开倒车。谁要说你们开倒车,这场官司由我跟他去打了。”

各地的实践探索

在小岗人按下红手印前后,湖南、四川、云南、广东等多地农民也在想方设法摆脱体制痼疾,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

在湖南,华容县农民也悄悄开始了分组联产计酬责任制的探索。1978年春,华容县委书记文启龙到万庾公社红旗大队办点,探索定额包工生产责任制。同年,时任华容县万庾公社兔湖垸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陈克斌,和几名村干部签字作证,让兔湖垸大队第十队的35户村民,签下责任自负的“生死契约”后分了田。分组作业、包产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彻底改变了干集体工时磨洋工的现象。到1979年底,华容全面推广分组联产计酬责任制,粮食产量明显上升。

从1979年1月起,安徽省在实行生产责任制搞得比较早的肥西县、凤阳县,允许生产队实行“分地到组、以产计工”的责任制。有些生产队则继续进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的试验。四川省鼓励一些生产队进行包产到组和“以产定工、超额奖励”的试验,并在全省扩大试验范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推广包产到组的管理责任制。广东省在农村社队普遍推行“五定一奖”的经营管理制度。从1979年1月起,《人民日报》对这些省份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和经验陆续进行了报道,肯定这是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实验。

来自中央的支持与肯定

对于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当时党内外一些人存在疑虑,担心会不会偏离社会主义道路。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反对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读者来信和《人民日报》为这封信编发的“编者按”。读者来信及“编者按”,引起基层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波动,一些地方甚至对包产到组开始进行所谓纠偏。

针对《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滁县地区考察时指出:“究竟什么意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靠实践来检验,决不能读了一封读者来信和编者按,就打退堂鼓。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生产上不去,农民饿肚子,是找你们县委还是找报社,报社也不能管你饭吃。”“你们地委做得对,及时发了电话通知,已经实行的各种责任制一律不动,只要今年大丰收,增了产,社会财富多了,群众生活改善了,你们的办法明年可以干,后年还可以干,可以一直干下去。”

1980年1月11日,万里在省委召开的农业会议上强调:“生产责任制一定要建立,到底建立哪种责任制合适?主要看增产是否显著,农民收入是否增加,集体积累和对国家贡献是否增多,大多数群众是否欢迎。我们应当尊重群众的意愿,允许群众在实践中比较、选择。”

与此同时,在一些改革实践比较深入的地区,大都坚持从实际出发,继续推进改革,农村面貌越来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对包产到户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村改革实践,对于打破思想僵化、推动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在强调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的同时,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正定縣在河北省开了先河

1982年,尽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但是,因为“省里没精神,地区没布置”,大包干搞不搞?此时的河北,所有的县都在观望。

正担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下乡调研的基础上,与县委部分领导班子成员商量后认为:大包干是现阶段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好办法,也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最好办法。大包干迟早都要搞,早搞比晚搞好,这是个大方向。河北还没有启动,正定可以搞个试点,先行一步。

1982年4月,习近平安排县委农工部农村政策组的几名干部,带着介绍信,赶往安徽凤阳小岗村“取经”,学习小岗村实行大包干的经验做法。

在听取关于小岗村大包干的经验做法后,习近平和县委2位领导成员程宝怀、吕玉兰商议,决定先在生产条件差、农民生活水平低、离县城较远的地方搞大包干试点。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斟酌,最终选定里双店公社,并确定了试点的三条原则:一是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多数社员愿意就搞,多数人不同意就不搞;二是在分配土地时,远近搭配,好次搭配;三是不能跨队分配地。

在习近平的亲自布置下,县里专门派人到里双店公社厢同大队征求群众意见,在得到村干部和社员代表一致同意后,很快完成了分地并登记入册。针对一些干部群众的担心与疑虑,县里和公社干部走家串户,讲政策,解疑虑,人们的脑筋渐渐活泛起来。当年麦收,磨洋工现象不见了,男女老少齐上阵,金黄的麦子粒粒归仓。

等到下茬播种时,大包干在整个里双店公社推广开来。农民自己做主,啥收成好种啥,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大包干就像卤水点豆腐,一点就成。当年,里双店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10元猛增到400多元。

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县里的反对意见没有了,县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1983年1月,正定县印发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在经营管理上,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

习近平力主在正定全县推开大包干,在河北省开了先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

在党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这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许多地方一年即见成效,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几年就变了个大样。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800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与承包关系。不同于农业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经济,它没有否定合作化以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而是做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这种制度受到农民普遍欢迎,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见效之快,是人们没有预想到的。

随着家庭聯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广大农民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户、重点户。这是中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为创造富裕的生活,在农村广阔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农村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仿佛一夜之间在全国各地农村破土而出。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已经发展到1750万个,从业人数881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51.4% ,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这是中国农村极为深刻的、根本性的变化,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景象。

从大包干到发展乡镇企业,从农民进城务工到取消农业税,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不是偶然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亿万农民群众为改变农村面貌和自身命运,勇于冲破既有体制,助推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调研时所说,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大包干小岗村生产队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互联网+大包干促进农民增收探讨
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包干”产生的必然性探析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生产队里开大会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
人民的好村官沈浩
把好豆种换给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