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老丹”

2022-12-14 21:11马建红
杂文选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梁漱溟毕业典礼胡适

马建红

看着毕业典礼上那些朝气蓬勃、纯真激情的年轻人的笑脸,会让人从心底里涌起一种感动与羡慕。经历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他们从老师那里收获了知识,从同学之间收获了友谊,还从自己入读的大学里收获了校友身份,从此以后虽然都将各自“仗剑走天涯”,但这四年求学光景中的每一个黄昏与日出,操场跑道上奔跑的身影,食堂里每个窗口独特的饭菜味道,想必都会成为每位毕业生一生中别样的记忆。

每个人在冥冥之中,都会因为求学而与同学、老师、校园甚至是校园所在的城市结下不解之缘,当学子们带着这些记忆走出校门的时候,迎面而来的将是五彩斑斓的“社会大学”,他们也将经历各自不同的人生。

不过,人世间的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简单。毕业之际的豪情满怀,或许很快就会在日复一日之俗务的重复中消失殆尽。选择一份职业,租房或买房,结婚生子,入托入学,职位晋升,薪酬月光,等等。生活的磨砺,很容易让一个心地透明澄澈的青年人变得意志消沉,圆滑世故,甚至益发肤浅粗鄙。

有句流行语“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曾经感动了不少人,此言听上去蛮有诗意,却不过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出走半生”后的人已然变得成熟,曾经少年的纯真也早已不再,若非如此,何以社会上会有那么多的油腻中年男和开满花树的大妈呢!可是,无论如何,世人还是希望经过岁月的淘洗,能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些纯美的东西。

世上有没有让人“归来仍是少年”的妙招?一百多年前,胡适在《不老——跋梁漱溟先生致陈独秀书》一文中,摘录了梁漱溟给陈独秀所写的一段话:“当四十岁时,人的精神充裕,那一副过人的精神便显起效用来,于甚少的机会中追求出机会,摄取了知識,构成了思想,发动了志气,所以有那一番积极的作为。在那时代便是维新家了。到六十岁时,精神安能如昔?知识的摄取力先减了,思想的构成力也退了,所有的思想都是以前的遗留,没有那方兴未艾的创造,而外界的变迁却一日千里起来,于是乎就落后成为旧人物了。”

胡适先生在摘录了这部分内容后,向“少年人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到了六七十岁时,还能保存那创造的精神,做那时代的新人物吗?”并进一步设问,“我们该用什么法子方才可使我们的精神到老还是进取创造的呢?我们应该怎么预备做一个白头的新人物呢?”换句话说,我们怎么样才能使自己即便到了老年时期,也还总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和潮流,而不会蜕变为一个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老顽固,被时代所淘汰掉呢?

胡适认为,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有知识思想能调剂补充其精神,因为一个人“二十年前的知识思想决不够培养他那二十年后‘老当益壮的旧精神”。为此,人们应该尽早预备下一颗“精神不老丹”,方才有望做一个白头的新人物。而他所谓的“精神不老丹”,就是一个人要有求得新知识新思想的门径。这一门径有两条,一是养成欢迎新思想的习惯,使新知识新思想可以源源不断地进来;二是养成自由的空气,布下新思潮的种子,“预备我们到了七八十岁时,也还有许多簇新的知识思想可以收获来做我们的精神培养品”。

胡适先生在一百年前,为当时的“新青年”提供了一副让人“精神不老”的丹药,这副丹药即便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有其相应的滋补和“疗效”。对于当下的毕业生来说,师长们在毕业典礼上会留下一些激情满怀的临别赠言,那是一种殷殷的期望,也是过来人的一种劝勉,综合而言,大可以汇聚为一个意思,那就是大学毕业只意味着校园学习这个段落的结束,而学习则是一件终身的事情,只有始终抱有一颗求学的心,努力地摄取新知识新思想,才不会产生与时代格格不入甚而悲观厌世的心理。

对每个个体来说,惰性都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外在压力的催逼,人们很容易偷懒,随大流。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没有了考试的紧箍咒,难免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例行公事中,机械地去做一些不用耗费脑力心力的事情,慢慢地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而在网络时代,又增加了刷剧刷微信的喜好,在各种碎片化的信息里消耗了时光,对于新知识新思潮则无暇也无心接受,精神也必然会衰颓。

我们不妨服用胡适先生开出的这副“精神不老丹”,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将大有裨益。

【原载《中国青年报》】

插图 / 不断武装头脑 / 佚 名

猜你喜欢
梁漱溟毕业典礼胡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学校举行2021年毕业典礼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伴随成长 毕业典礼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上好毕业典礼这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