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域下童心课程建设的评价机制初探

2022-12-16 21:40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胡晓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5期
关键词:童心生态儿童

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 胡晓燕

“文化生态视域下童心课程建设研究”是我校承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该课题研究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本,注重实践与操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办学思想的文化依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儿童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是“双减”背景下学校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有力举措,是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对课程建设的全新探索。

随着对“双减”意义的认识,以及“双减”政策的推行,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评价策略都在发生改变,基于“双减”背景,本文对“文化生态视域下童心课程研究”评价机制的基本理念、操作核心及鲜明特征试做阐述,以期能进一步指导和推动童心课程建设。

一、理念是构建童心课程建设研究评价机制的灵魂

理念决定一切。对一项课题研究进行评价,首先要看能否正确把握这项课题研究的理念。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方向正确,才能行稳致远。只有清楚了理念,在构建评价机制时才能制定准确适切的评价目标,选择立体多维的评价方式,应用恰到好处的评价策略,从而使评价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促使课题研究走向精准化、精细化。

(一)童心课程的理念

童心课程是以“向真、向善、向美”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儿童与自然、社会、自我关系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是从保护童心出发,以“童心与社会”“童心与自然”“童心与自我”三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符合儿童成长规律、激发儿童内在潜力、促进儿童多元学习的课程。该研究基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社会、自我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以促进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关系的诗意和谐契合为目标,从童心与社会、自然、自我三个维度全面推进、横向延伸、纵向拓展,为学生编织一张学习、生活、游戏的“意义之网”,努力构建适合儿童生命生长的文化生态课程。

(二)童心课程研究的理念

“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童心课程建设研究”的主旨就是要让儿童达到与自然、社会、自我关系的诗意和谐契合的美好姿态。因此,对这一课程建设研究的评价就是要看儿童的实际需求是否更有效、更好地得到满足,是否达到了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契合,是否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是否提高了自我认识、实现了自我教育、增强了自我体验、取得了自我进步、获得了精神成长。

二、主体性是童心课程建设研究评价机制的核心

无论教育的场域是课堂教学,还是课程研究;无论学生是作为授课对象,还是研究对象,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认识到他们是丰富的、多元的。他们千差万别,迥然相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管在什么样的学习场域里,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研究的主体。从研究者角度来说,要综合考虑自己实施的研究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有没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学生角度来说,要在研究教师的帮助下,评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达到了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和谐共振,从而验证课程建设的实效性。

(一)教师是实施者,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发展的主体。在课程研究中,研究教师应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整体建构中,为儿童的自我发展赋能,让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获得深刻的体验,实现儿童的自我生长,最终实现关键能力增值。

在课程理念上,教师要让“儿童文化生态” 成为一种思想的方法和实践的资源,坚持从儿童的立场看待教育问题,高度关注儿童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的和谐程度,让儿童拥有良好的文化生态。

在课程实践上,教师要坚持以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体性活动课程为载体,赋予儿童心灵自由,使其爱好思考和创造、乐于实践和探索。

在课程实施途径和方法上,教师还要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以体验、探究、合作的方式,让儿童在各类彰显其主体性的活动中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学会与自我、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童心课程建设的研究一方面应该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升华教学思想;另一方面也要能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水平和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要竭尽所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引领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层成长,逐渐深化他们的自主建构。

(二)学生是受益者,是否具备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

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学生是受益者,是研究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学会发现自我、悦纳和欣赏别人,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他们才能更好地获得发展:学会自我评价是一种关键能力。

在开辟“童心与社会”和谐的通途上,学生应该学会评价自己是否对世界、对社会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生活、对周围事物是否充满热爱,对“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有强烈的意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价值感与成就感。

在实现“童心与自然”和谐的场域中,学生要学会评价自己是否能充分接触大自然,认识到大自然里面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花草都是多姿多彩的、生动有趣的,只有在绿色的充满生命气息的大自然里,才能健康成长,从而提升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增长对自然人文底蕴的积淀,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并在此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在达成“童心与自我”和谐的愿景里,学生应该学会感知自己被关爱、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的能力。反过来,他们对自己能否关爱、理解、接受、认同别人,也要有清晰的认知。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学生接纳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童心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个性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的人。个性发展意指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性发展的人;完整发展意指整体发展而非片面发展;和谐发展意指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及自身与社会、文化、自然的协调发展。学生只有具备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三、校本化是童心课程建设研究评价机制的特征

童心课程研究是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情境的课程创生研究,是一种校本化的教育教学行动探究,具有学校文化的传承性、鲜明的独特性和一定的创新性的特点,将丰赡和发展儿童文化生态理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学校童心教育办学思想的内涵与外延,所以,与此配套的评价机制具有鲜明的校本化特征。

(一)文化的传承性

“童心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和一种教育方式,一直贯穿于学校的办学历程之中,经过多年的积淀,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且稳定的教育风貌。学校“十二五”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以活动教育守护童年生态的校本实践研究”,对守护童年生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构建了符合儿童生态的校本教育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基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社会、自我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以促进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关系的诗意和谐契合为目标,提出了“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童心课程建设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课题包含童心与社会、自然、自我三个维度,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游戏等能使儿童拥有快乐而富有意义的童年的内容,努力构建一种能让儿童看得见、带得走的文化生态课程。

(二)鲜明的独特性

“童心教育”和童心课程研究并不是笔者学校的首创,但它是笔者学校文化鲜明的烙印。学校从1991年创办至今,始终以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影响着这里的教师和学子。在它独特的文化感召下,每一个生命都是个性的,每一节课都是个性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个性的……由此而形成的课程研究也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个性。

(三)一定的创新性

从“以活动教育守护童年生态的校本实践研究”到“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童心课程建设研究”,既是传承,也是创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校办学思想的提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尤其是参与课程研究的教师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自2021年国家实施“双减”政策以来,研究教师更是将研究内容与“双减”进行对照,优化课程配置,丰富活动设计,努力让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双减”背景下学生成长的有力依托。

目前,童心课程研究正在逐步发展,且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性成果。在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始终抓住“要让儿童达到与自然、社会、自我关系的诗意和谐契合的美好姿态”这一理念,充分发挥儿童在评价中的主体性,通过校本实践、研究、提炼、归纳,才能制定出具有生命力、可操作的评价机制,从而推动整个研究稳步前进。

猜你喜欢
童心生态儿童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生态养生”娱晚年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童心绘天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