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方法论借鉴
——基于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文本分析

2022-12-17 01:53王永友
学术探索 2022年7期
关键词:洛夫斯基虚无主义列宁

骆 丹,王永友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历史虚无主义尤其是当今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历史唯心主义作为根本哲学基础,以反对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否定人民群众、抹黑诋毁英雄人物、片面解读历史等为主要特征,给党和国家发展带来严重政治危害。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是批判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方法,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思想的经典著作。以米海洛夫斯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民粹派,以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散播各种荒谬理论阻碍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给当时俄国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米海洛夫斯基等人的思想观点与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观和方法论方面具有相似和共通之处,研究列宁对唯心史观及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批判与揭露,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本质,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列宁批判米海洛夫斯基等人从“空想”出发设计社会历史,揭示了历史由客观存在决定的产生根源

(一)客观存在决定社会历史,划清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界限

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十分注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据,他们从唯心主义立场和观点出发,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深入“分析”,以思想演绎存在的逻辑思维从根本上否定了客观存在决定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米海洛夫斯基从“空想”出发,事先假设一个“一般社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根据人的目的和计划塑造社会,以先验的“人的本性”和主观“愿望”作为衡量社会现象的标准,把“找到实现合乎心愿的事物,消除不合乎心愿的事物的条件”,即寻找实现“理想”的条件作为根本研究任务。他认为,思想第一、物质第二,社会存在由人的思想意识所决定,历史发展轨迹是由人的思想观念演绎而来。在分析俄国劳动者为何会痛苦不堪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以“人民之友”自居的米海洛夫斯基等人认为“只要他们像鸵鸟一样把脑袋藏起来,不看这些剥削者,那么,这些剥削者就会消失”。[1](P62)他们可耻地避开现实生活问题,躲入天真的空想领域中去寻找处理复杂现实问题的理想答案,列宁认为这完全是不敢正视现实的怯懦心理表现。针对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关于客观存在与社会历史孰先孰后的荒谬说辞,列宁把马克思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他认为,社会存在先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存在,从来都不是思想意识决定社会历史,而是社会客观存在决定社会历史,关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应首先从现实生活着手去寻找答案。列宁批判自称“人民之友”的空想家们“根本没有打算去分析和说明这一真正的现实”,[2](P209)并严厉驳斥道,“想按自己的理想来改造这些他们所不了解的社会关系的企图和努力不能不遭到失败”,[2](P210)深刻指明了社会现实第一性、社会历史、关系等上层建筑第二性,划清了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界限。

(二)社会历史研究遵循从具体到抽象,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

米海洛夫斯基等人所研究的“一般社会”,抹杀了不同社会形态的差异性,他们认为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研究的所有结论都适用于其他社会形态,这本质上是一种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普遍化和永恒化的资产阶级观念反映。米海洛夫斯基从预设的抽象社会概念出发,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倒推社会历史的具体发展,充分体现了唯心史观从一般抽象演绎具体的唯心主义错误本质。对此,列宁进行了严厉批判:“既然你连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没有研究过,甚至还未能确定这个概念,……那你怎么能得出关于一般社会和一般进步的概念呢?”[2](P164)深刻指明了米海洛夫斯基本末倒置地研究社会历史的严重错误,即从一般抽象概念出发确定具体的历史存在。列宁指出:“从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进步等问题开始,就等于从末尾开始。……总是先验地臆造一些永远没有结果的一般理论。”[2](P164)进一步批驳了米海洛夫斯基在未对任何具体社会历史做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之前,简单地以抽象的一般概念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起点,企图把一般社会形态历史不分具体地硬套在一切时代和民族身上。同时,列宁充分肯定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的研究逻辑,即“抛弃了所有这些关于一般社会和一般进步的议论,而对一种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一种进步(资本主义进步)作了科学的分析”。[2](P165)马克思专注于具体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确定的变革”[2](P159)为历史研究的逻辑起点,从米海洛夫斯基等空想家们所不屑的具体的“琐碎细节”入手,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表明了唯物史观从对有关事实的具体研究到揭示一般规律、定义抽象概念的逻辑思路。

二、列宁批判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否定历史发展必然性,指明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统一的历史发展规律

(一)社会历史发展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

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完全不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否定物质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源,认为社会关系是人们自觉建立起来的,社会历史进程由人们的主观动机所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状态与人们找到实现理想条件的程度有关。米海洛夫斯基把社会历史发展受阻的原因简单归结于“由于人们不聪明,不善于很好了解人的本性的要求,不善于找到实现这种合理制度的条件而在历史上发生过的种种违背‘心愿’的偏向,‘缺陷’”。[2](P128)在他看来,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好坏、快慢全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人们多找到合乎心愿的事物、消除不合心愿的事物,就可以促进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反之,社会历史发展就会遇阻受挫。列宁严厉驳斥了米海洛夫斯基的谬论,他指出:“社会学家们都是直接着手探讨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而不善于往下探究生产关系主义简单的、原始的关系,一碰到政治法律形式是由当时人类某种思想产生的事实,就停了下来;这样一来,似乎社会关系是由人们自觉地建立起来的。”列宁认为,人们不是自觉按照某种原则建立一定的完整的社会关系,只是不自觉去适应他们甚至根本不了解的特殊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社会关系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自觉建立的,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产力决定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2](P161)这一思想从根本上摧毁了唯心主义历史观“以社会学自命的幼稚说教”,揭示了历史发展进程受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所支配。

(二)社会历史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有机统一

米海洛夫斯基等空想家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总是难以分清重要现象和不重要现象,抓不住事物重点和本质,把社会历史发展局限于思想的社会关系,认为政治、法律等思想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简单把历史现象的偶然性演进当做规律性的自然历史过程,只限于指出人的社会思想和目的,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对此,列宁指出:“当他们还局限于思想的社会关系……至多不过是记载这些现象,收集素材。”[2](P161)这说明了只要没有深入到物质生产领域去寻找社会历史发展的答案,那关于社会历史的一切研究仍停留在表面阶段,只能在经济必然性支配下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兜圈子,“不能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2](P161)人们在既定的现实关系基础上创造自己的历史,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因素随机结合、相互作用促使具有偶然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中始终贯穿着唯一一条理解历史过程的红线,即“经济运动的必然性”,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始终受内部隐蔽着的经济必然性支配,忽视这一必然性,历史必将走向“虚无”。

三、列宁批判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否定人民群众、主张英雄创造历史,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

(一)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歪曲和攻击随着历史必然性的展开不断“升级”。米海洛夫斯基从“历史必然性和个人作用之间的冲突”着手,硬说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使社会活动家成为“被动者”,成为“被历史必然性的内在规律从神秘的暗窖里牵出来的傀儡”,[2](P179)承认历史必然性就是抹杀个人作用,他称历史必然性思想是“没有结果”和“模糊不清的”。[2](P179)列宁驳斥了这种歪曲和攻击,指出了所谓的“冲突论”完全是米海洛夫斯基捏造出来的,他指出:“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2](P179)历史发展有其必然趋势,而体现这种必然趋势的“合力”正是由无数个人意志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坚持经济关系决定历史发展,但同时又承认人的思想行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或强或弱地影响历史发展方向或进程快慢,与历史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不存在根本对立冲突。而“在评价个人的社会活动时会发生的真正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保证这种活动得到成功?有什么保证能使这种活动不致成为孤立的行动而沉没在相反行动的汪洋大海里?”[2](P179)只有广泛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历史活动中来,确保社会活动展开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才能顺利实现既定目标,取得重大成果。

(二)正确认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米海洛夫斯基指责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唯物主义忽视或不正确地阐述英雄和大众的问题”,[2](P181)但他却对俄国现实存在哪些阶级斗争以及在什么基础上构成的问题避而不谈,只是毫无根据地责备唯物主义者忽视英雄与大众的关系去集中解决有关劳动阶级解放的问题。对此,列宁明确指出,社会活动成功与否,除了需要具备无数个人的共同意志这一条件外,还需要英雄杰出人物的正确领导,历史发展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少数英雄杰出人物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只有英雄杰出人物正确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切实掌握如何改变社会条件,并团结和联合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行动,社会活动才能顺利进行,进而才能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如果英雄人物不懂历史发展规律、不了解社会发展条件或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孤立行动,就会使社会活动陷入失败。由此可见,少数英雄人物能否正确发挥其积极作用,对社会活动的结果具有重大影响。

四、列宁批判米海洛夫斯基等人歪曲攻击马克思辩证法,阐明了正确认识历史的辩证统一方法

(一)辩证否定地看待历史发展过程

米海洛夫斯基等人由于对马克思辩证法学说不能从实质上提出任何有效反驳,就只能拼命抓住马克思的表达方式进行肆意攻击。米海洛夫斯基断章取义地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引证自然历史和社会方面现象符合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黑格尔公式的这一表达作为攻击马克思辩证法的重要论据,污蔑唯物主义者不是根据有关事实,而是借助黑格尔三段式规律解决一切社会历史问题。如在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必然性问题上,米海洛夫斯基认为马克思关于未来必然建立公有制的观点“纯粹是维系在黑格尔三项式链条的最末一环上的”,[2](P193)因为按照黑格尔三段式规律,起初是原始共产主义,然后是私有制,接着是资本主义的劳动社会化。因此,他认为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必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想法纯粹是被“辩证”推导出来的。列宁对米海洛夫斯基关于马克思辩证法“无可争辩性”的种种歪曲和攻击予以了严厉驳斥,列宁指出,米海洛夫斯基攻击马克思辩证法的论据“完全是从杜林那里拿来的”,[2](P188)因而,恩格斯对杜林的谬论的答复也完全适用米海洛夫斯基。列宁援引恩格斯对杜林的答复借以批判米海洛夫斯基的荒谬言论,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不是黑格尔三段式的简单套用,而是在作了历史的、经济的具体分析后才得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公有制所代替的结论,只是在被扬弃的矛盾的更高统一基础上,马克思才说“这是否定的否定”[3](P403)“这是一个按一定的辩证法规律完成的过程”。[1](P40)

(二)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具体的眼光看待历史发展

空想家们简单地把社会关系看做是各种制度的简单机械组合,犯了形而上学错误。米海洛夫斯基认为“我们的任务并不是一定要从本民族内部培育出一种‘独特的’文明,……必须尽可能从各处采纳长处,至于长处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那已不是原则问题……”[2](P207)如从中世纪形式中“采纳”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形式中“采纳”平等、自由等,以此组合成一种新的理想劳动形式。他“从各个不同社会形态中毫无意思地抽出个别要素”,[2](P209)不分时代、民族,从四面八方“采纳”长处,机械性地拼接组合,硬是给人们臆造了一个合乎心愿的乌托邦。列宁斥责这是根本不懂辩证法,他指出马克思辩证法要求我们不能把社会看做是“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2](P162~163)而要将其看做“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2](P209)列宁批判米海洛夫斯基只是认为旧劳动形式多么不符合理想,根本不去思考旧劳动形式被新劳动形式排挤的原因,“他抽出一种现象(土地被剥夺),……他指出了多数人破产的现象,却忽略了少数人发财的现象……”只是把中世纪中土地属于耕者现象简单孤立出来,以为可以把这种现象移植到任何其他形式中,但事实上,土地属于耕者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作为生产关系中的一个环节,应当放在整个生产关系体系中进行具体考察,如果只抽出一种现象孤立考察,就必然会使这种现象被完全歪曲。

五、列宁对唯心史观及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批判,为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

列宁对历史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方法的批判,对新时代更好地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借鉴。

(一)列宁关于一切从客观存在出发研究历史的观点,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主观臆造中国历史的错误提供了逻辑遵循

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揭露历史虚无主义主观决定客观的错误。列宁在对唯心史观的批判中反复强调了“存在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一观点实质上是要我们一切从客观现实出发去认识历史,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实践中去发现和掌握历史发展变化的条件,进而创造和改善条件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历史,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历史事实第一、概念叙述第二的原则去了解和学习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十分擅长利用臆想、虚构手法凭空设计和创造历史,以假设推断代替历史事实,颠倒历史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以政治变动为由解释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认为朝代变换、政权更迭所引起的系列社会历史变化都在于人们的政治动机、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革命完全是因为中国人民想要抗战的思想动机而爆发,如果中国人民没有产生“革命”思想,取而代之以和平改良思想挽救国家民族危机,就不会发生残酷战争,就不会有中国革命史,中国可快速进入现代化建设社会,早日实现繁荣富强。历史虚无主义遮蔽了中国革命发生的真实原因,大肆否定中国革命史,竭力宣扬“告别革命论”,从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目的。根据列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历史的观点,历史虚无主义关于中国革命史、建设史的设想不攻自破,中国革命史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创造,而是阶级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中国革命史或全部历史的产生,都应从现实生活世界,尤其是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去寻找答案,而不能从人的精神世界中去寻找。我们只要按照客观决定主观的历史研究逻辑,就可以科学甄别历史虚无主义,抓住其错误本质,从而揭露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决定客观的错误逻辑臆造、虚构历史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列宁关于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统一的观点,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历史发展必然性的错误提供了规律指引

坚持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统一,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偶然性决定论”错误。列宁认为米海洛夫斯基等人之所以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因为他们在无数偶然性历史事件中找不到主线、抓不住主流,一碰到历史的细枝末节就直接把他当做规律性演进,认为表面的偶然性东西是支配历史前进的根本因素。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但在这些偶然因素背后却始终贯穿着同一主线,即历史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把偶然性事件当作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必然趋势、一般规律等,把历史支流当做主流,把历史表象当做历史演进规律,大力鼓吹历史偶然性。历史虚无主义不承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共统一抗战期间不在正面战场,只是在敌后区打游击,牺牲人数远远少于国民党,认为国民党军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取得执政党地位,具有极大偶然性。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革命的必然性,无视革命的社会根源,不承认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解决社会矛盾而产生,认为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革命运动不过是少数革命家“制造”出来的,认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能够取得成功是由于敌军的战略失误,具有很大偶然性。由此,把中国革命的发生及最终胜利归结为一连串偶然因素的总和。根据列宁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与规律相统一的观点,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革命具有必然性的诘难完全站不住脚,以偶然性决定历史发展的错误本质暴露无遗。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由于自身的先进性以及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绝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认为的不光彩的“政治家权谋”。尽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过程中经历过一些失败,但不能以某些局部事件和表面现象来判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偶然现象。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来看,中国共产党执政是贯穿我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全过程的重要主线,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繁荣发展的今天。中国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冲突,不断发展的生产力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旧的生产关系难以容纳新的生产力,中国革命必然爆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发展规律。中国革命是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为根本,以其他各种矛盾交织叠加引发的必然产物,并推动中国历史以内在一般规律支配客观历史向前发展,因而具有必然性。

(三)列宁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人民群众、主张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误提供了价值导向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人民群众、主张英雄史观的错误。列宁在回应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关于历史发展必然与个人作用相互冲突的谬论中,强调要坚持唯物主义的群众立场,认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动性没有任何冲突,同时高度肯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历史虚无主义不承认历史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认为历史是由少数杰出英雄创造,人民群众对历史产生和发展不起任何作用,甚至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历史虚无主义总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竭力抹杀中国人民在中国历史上的主体创造作用,将伟大的人民革命运动污蔑为“大暴乱”,大力美化反动阶级的反人民行为,并将其夸赞为维护社会合理秩序的“正义”行为,甚至把历史上的反动分子美化为民族英雄、抗战英雄,如把袁世凯等人定义为代表历史“进步”的英雄人物,认为正是因为这些“英雄”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和卓越能力才创造了中国历史,他们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力量。根据列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观点,历史虚无主义“反人民性”的本质昭然若揭,历史活动是由千千万万群众活动组成的实践总和,从来不会因少数人的意志操纵而发生改变。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反复证明,脱离人民群众,党和国家事业必定要遭遇挫折和失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赢得革命战争胜利,不断开创新中国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永远把人民放在党的工作的中心位置。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也是中国人民创造伟大历史功绩、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的功劳史。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4](P5)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革命、建设史很可能被重塑。任何时候,“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4](P367)必须牢牢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则彻底贯穿到整个历史认识过程当中,坚决反对少数代替多数,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误思想观点。

(四)列宁关于用联系、发展、辩证眼光看待历史的观点,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片面、孤立、绝对地看待历史的错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坚持用联系、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片面、孤立、绝对地看待历史的错误。列宁在对米海洛夫斯基抽离个别现象任意移植进行批判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罔顾事物内在联系、随意嫁接组合的行为,必将导致历史事实被歪曲。他还深刻阐释了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三段式的本质不同,揭示了马克思在不断扬弃基础之上更高的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要用联系、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历史发展。形而上学方法论是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的历史认识方法,他任意剪裁、随意拼接历史,选择性虚无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毫无根据地臆造新联系,常以局部细节推论全部历史过程,断章取义地解读历史事件、评判英雄人物,具有典型的片面性、孤立性和绝对性特点。历史虚无主义经常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竭力歪曲历史真意。如,宣称“五四”运动割裂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指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完全违背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这显然是罔顾中国历史前因后果、不了解历史实际而做出的片面说辞。历史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人民只有另寻出路,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充分反思历史教训基础之上做出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应中国大势所趋的明智选择,实践已经证明,这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历史虚无主义还擅长抓住历史局部大做文章,经常得出“翻案历史”的结论。如在对中国辛亥革命进行评价时,历史虚无主义简单以辛亥革命的失败结果而全盘否定了辛亥革命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认为辛亥革命没有给中国历史进步带来任何有益作用,是一场彻底的失败运动,这种观点具有鲜明的极端化、绝对化色彩。历史虚无主义还经常以碎片化内容恶意诋毁英雄人物,无限放大其细节缺点,从而否定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如恶意放大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犯错误,把毛泽东说成是“专制独裁统治者”,对毛泽东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选择性失明。以上种种,都体现了历史虚无主义割断历史前后内在联系、孤立抽取局部细节、颠覆主流和支流认识历史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特点,与马克思联系、发展、辩证的认识论完全对立。

猜你喜欢
洛夫斯基虚无主义列宁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像弥赛亚一样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视野下的秦观《满庭芳》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