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书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与实现条件

2022-12-17 14:15何永松
行政科学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倡议书动员倡议

何永松

(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引言

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作用的发挥及参与机制的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共同参与便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全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2]。可见,激发不同群体的参与活力,便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诉求。不仅如此,还需拓展社会治理渠道,促进社会治理方法的创新。如何实现这一转变,或通过什么方式发力,正是需要思考的议题。

畅通和规范社会治理的途径,包括行动倡议议题同样值得关注。在社会治理进程中,各行各业、各级各地各种形式的倡议书从未间断,尤其在家风建设、环境保护、精准扶贫、抵制浪费、疫情防控等行动中,倡议书成了常见的号召方式,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促进了社会新风尚的构建,即便如此,关于倡议书的定位依然缺乏相应的论证。目前,倡议作为一种选择性策略,在不少研究中仅被简单提及,单独以倡议(或倡议书)为议题的分析尤为欠缺。行动倡议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倡议书,那么,倡议书究竟有何功能,如何才能确保其价值得以实现,都需要得到进一步解答,在此将带着这些问题试着展开分析。

二、倡议书的界定与特点

倡议书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通常情况下,“倡议书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书面文章”[3],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到倡议行动中来。倡议书的发起方既可能是正式组织也可能是非正式组织,且倡议做什么、朝什么方向做,都会做出清晰说明。比如,“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对财政系统75个先进集体和65名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这些受表彰的群体倡议“始终加强政治修养,努力提升业务能力”“强化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财政干部良好形象”[4],引领大家同向发力。组织中的个体偶尔也会发出倡议书,比如,某个出租车司机倡议大家文明出行,但个体影响力相对有限,这并不是此处讨论的重点。

倡议书的主题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卫生、生态等行业领域的行为引导,都可以倡议书的形式引发社会的共同参与或支持。然而,不是所有问题、所有情形都必须发出倡议书,也不是某地某个组织发出倡议书就都一哄而上。让社会需求引发关注才是倡议书的出发点。倡议书通常以《倡议书》《关于XX的倡议(书)》《致XX的一封信》进行命名,且都选择公开发布,有的倡议书在开篇可能没有称谓,开门见山说“正事”,而且,倡议书的内容未必多,即便如此这些都不足以影响倡议书的发布及其价值传递。倡议书主要通过提议、动员方式让大家参与某种行动,部分欠妥的做法将因此而得以纠正。倡议书通过理性的呼唤以引发共鸣,字字句句都是认真打磨的结果,为的是确保社会动能的最大化发挥。归结起来看,倡议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主题选取的必要性

倡议书能够验证主题选取的必要性。倡议书以超越现实为想象,但其选材一定源自现实。倡议书不是凭空喊话,它是对现实问题或理念选择的回应。正如文明养犬的倡议书所指,“犬是人类的朋友,养犬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慰藉,但一些养犬不文明行为也带来了噪声、伤人、环境污染、疫病传播,甚至干扰他人正常生活。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养犬人数越来越多,家犬和流浪犬的自养和管理逐步成为亟须解决的一项社会问题”[5]。倡议书要立足选题缘由,如果缺乏相应的交代,大家对倡议书的认同度就未必高。交代了倡议的缘由与背景,就透露了倡议书的要义,很容易让大家对此做出跟进与选择。

(二)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倡议书是面向某一群体、某一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出的倡议文章或书信。要充分激发不同群体的活力,在倡议发起之前就应尽可能考虑清楚,需要向哪一群体发起倡议。比如市妇联《致全市妇女的倡议书》,向妇女姐妹发起文明家风巾帼先行倡议[6],就具有受众群体数目较大的特点。有的倡议则直接面向所有群众,《致全市人民群众的一封信》便是典型的例子,类似倡议并不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职业群体,所涉群体中的任何人都不例外。可以说,倡议书的受众群体明显具有广泛性。

(三)参与手段的动员性

为了能让每一项行动有好的开始也有好的结尾,倡议书会围绕共同的期待来做出动员,并发出诸如此类的呼吁:作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共同的期待中,每个人的参与都将带来华丽的篇章,也只有共同参与,生活才会更加出彩。倡议书的发动之词并不限于此。不管怎样,倡议书是要动员大家坚持一致行动的理念,积极争当时代的模范先锋,并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定会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倡议书能够鼓舞人心,激发大家自觉参与到行动中来,进一步提升集体行动能力。如果倡议书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受众群体就很容易响应号召,并在行动中凝聚共识。

(四)行动结果的导向性

倡议书是要把大家引向共同的方向,引导受众群体做好人做好事,或者向好人好事看齐靠近。“这种目标不一定为自己所觉察到,但社会的一切成员能在这里找到他们个人成就所需要的帮助”[7]与下一步行动去向。倡议书一旦发出,就表明一切行动都将朝着共同的、期待的方向行进,产生同频共振的效应,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倡议书既为大家鼓足了信心,也为大家带来了决心,以便让大家敢于参与并做好自己。同时,倡议大家不畏困难,敢于担当,多为社会做贡献,真正成为有责任心的人。如果缺乏相应的导向,就会让人觉得盲目,类似的倡议就显得多此一举。

三、倡议书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与强制性规定不同,倡议书给出了行动的提议,促使受众群体同向而行。在社会治理进程中,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倡议书,呼吁大家一致行动起来,意在使善举为社会进步增添动力。在格里·斯托克看来,“治理所求的终归是创造条件以保证社会秩序和集体行动”[8],倡议书作为社会治理的途径之一,为集体行动指明了方向,并通过号召来达成共同的选择。既然如此,倡议书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何以体现呢?

(一)倡议书是屏蔽社会治理杂音的“过滤器”

社会治理离不开大家共同参与,这并不代表大家一开始就持有一致意见。在实践层面,不同群体对待社会治理的态度未必相同,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说是有人说非,社会治理动力明显不足。持消极态度的人认为社会治理与己无关,自己没有多大的能耐,“各人自扫门前雪”即可。极不正常的是,部分人做了好事仍会被吐槽,不管怎么做总会被指指点点……各种声音充斥其中,甚至有些负面言行还会引来附和之声。尤其在解决关键问题时,不支持、不配合、不看好的想法说法,加重了社会治理的难度,为此,急需传递好声音以消除杂音,倡议书正好具备了劝善戒恶的功能优势。

倡议书的发出,为大家提供了一面“镜子”,能让大家对镜自照。倡议书通过引导大家一致发力而发声,为大家传递了听得见、听得清的纯音,澄清了含糊性观点,能够有效地阻止各种谣传、谬论和误判。倡议书顺应了规范社会秩序的要求,是屏蔽和净化杂音的“过滤器”,能让人改变自己,也能让人参与社会治理,促进彼此在社会治理中形成一条心、一股劲。不论何时何地,倡议书都是清除噪音怪音异音的强音,能有效地激发大家的共情共识。

(二)倡议书是实现社会治理有效的“附加指南”

当前,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深入推进,在积累宝贵经验的同时,仍需继续深化制度学习,强化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效用。虽然社会治理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大大提升,但推动制度落实、增强群众参与感,还要想办法找到突破口。倡议书作为可取可为的途径,可以号召大家遵守制度,能把制度落实不到位、规定不到位的地方一并说出来。包括自治、德治的纵深推进依然需要借助倡议书发力。不管是何种主题的倡议书,都传递了善的价值导向,通过塑造“最美行动者”的形象以引发群体行动。社会治理需要不断拓展方法与路径,对于包括前期考虑不充分的因素,倡议书都会做出有效的补充。

倡议书为大家提供了行动的“信号塔”“风向标”,每一个有益于社会之人,必将能够从中找到进步的“钥匙”。倡议书动员大家积德行善,在实践中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不断激发你我参与的活力,促使旁观者向主人翁角色转变。倡议书提供了纠偏纠错的方法,能让大家明辨是非善恶,统一到实际行动中来。不仅如此,倡议书作为温馨、善意的提示,向受众群体做出了明确说明,有效诠释了社会治理的理念,相关内容更不是多余的,而是必不可少的附加说明。

(三)倡议书是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的“悦耳和弦曲”

倡议书直面现实问题,这是必要的“开场白”,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社会治理与众人之利益有关,而众人之利益当需众人办。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将众多的个体力量整合在一起则力大无穷。强化社会治理既要整合社会资源,也要激发不同群体活力,更要加大倡议力度,让大家明白参与的价值,“光凭人们自身的意愿来决定是否参与共同体服务或其他形式的弘扬公共精神的活动……愿意这样做的人会少而又少”[9]。这就需要不断强化动员力,发起倡议,以便推动社会治理更加有力。社会治理中的倡议书发出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信号,激发大家共同绘就社会治理同心圆,凝聚了社会治理合力。

每一个体在社会治理中只有“发起定位”,才能弄清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及如何做的问题。倡议书的显著优势,就是能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促进大家放弃吝啬的想法,转而“将大爱洒向人间”。倡议书引导大家一心一致做出行动。当其他群体采取行动时,倡议“我们”也要行动起来,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即便其他群体尚未行动,“我们”仍然要行动。这是动员的常见做法,而非事事顺其自然。发布倡议书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带领大家“识谱”“用谱”,弹好社会治理“和弦曲”。倡议书一定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一定值得你我他同参与,“一路上有你”永远是倡议的和弦曲调。

(四)倡议书是提升社会治理动能的“群体总动员令”

倡议书作为一种非强制手段,主要通过号召、呼吁、动员方式来推进。倡议书都有明确的主题、目的与意义,把大家期待的结果或想做的事情都说了出来,在实践中很容易引发共鸣。任何组织发出的倡议书,都将一定程度地引发大家直面问题。为了动员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参与,倡议书会肯定不同群体的作用,认为大家都是时代的同路人,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有能力做好某事。倡议书引导大家多学多做、向善行善,并结合现实情况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只有我为人人,才会人人为我。

倡议书能够鼓舞人心,并在动员过程中让大家产生“爱的情怀”,从而在实际行动做出“爱的奉献”。倡议书不是为了博取大众眼球,而是要引导大家既对自己也对社会负责,把自觉行动转化为社会义务,真正把责任扛到肩上。不管是面向某一群体还是面向整个社会,倡议书都将产生较强的号召力,实现总动员的愿望。积极行动起来,并非个别人的事,就算是针对某一行业发起的倡议,也希望得到广泛的参与,而不是让人袖手旁观。倡议书能让人改变主意、转换角色,引发越来越多的人能为有为,从而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群体总动员令”的功用。

四、倡议书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条件

倡议书有其社会治理功能,更是社会治理的有效选择。即便倡议书在社会治理中能够发挥积极的功能,且可以根据需要在适当的场合发出倡议,也并不代表倡议书可以随意而为,否则,倡议本身就难以成立。倡议书能够规范社会秩序,引导更多的群体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但是,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还应看到倡议书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存在一定的条件。

(一)立足现实社会需求

让更多的人明白行动的价值,摒弃袖手旁观的想法,共同推动社会善治,便是倡议书的所要面对的现实。如果倡议书不能紧跟现实问题,再好听的倡议之声都可能引发“不好听”的舆论,成为一种笑柄或将是预料中的事。尤其是当可能或已经出现风险性问题时,除了官方要做好应急工作以外,倡议书则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又一途径,也只有及时发起倡议,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倡议书通常立足于社会风气的改善,不是为了防止势态的恶化,就是为了应对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即是说,只要贴近现实、与群众生活相关的议题,都可以成为倡议的主题。

如果脱离了实际需求,再好的倡议都是一种摆设,不会产生实际价值。而且,如果群众期待的做法、期待的结果,得不到有效的响应,社会治理将失去动力。作为一种可取的方式,倡议当需围绕大家的想法做出跟进,用最真诚的声音来应对现实问题。集体行动的偏好表明,如果期待的结果与现实状况没有差别,或者不值得大家付诸实践,“由此也不能推出他们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那一目标,即使他们都是有理性的和寻求自我利益的”[10]。因此,倡议也必须考虑行动的需求性、必要性、有效性。

(二)凸显多元共治理念

利用倡议书可以向不同的群体发起倡议,或者只向某一群体发起倡议,不管是哪一个群体,只要成了倡议的参与群体,无疑都是多元共治的组成力量。通常情况下,倡议书的目标群体或作用对象在开篇称呼中就会明确提及,有的还会在倡议内容中重复出现,只有对参与或受众主体做出明确说明,才能获得社会治理的支点,进而引发群体的关注。要实现社会治理的效果,当然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参与,而且,还要设法激活个体的活力,正因为如此,倡议书常常会突出多元主体共治的理念。

推动工作重心下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本任务。社会治理需要发挥多种方法的效用,甚至要做到多管齐下,因而面向群众发起倡议是值得重视的方法。为了获得大家的支持与认可,倡议书当需强调共同参与是实现共同善的途径,并肯定共同创造价值的必要性。如此一来,就能让大家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为其他行动者、其他群体树立起标杆。

(三)准确把握行动边界

倡议书不得超出制度要求,必须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行动。倡议书的出发点是提议大家怎么干,如何向更好的方向干,是为了防止走偏、走错、绕道而发出的倡议,如果采取强制方式,既与倡议的理念相悖,也超越了法治的底线。倡议鼓励大家参与行动,发起方或行动者都可以检视相对方的一举一动,有违规之处还可向有关部门举报,但倡议书的发起方和行动者本身不得越法行事,越界必将与制度相抵触。

即便有的倡议书没有明确给出时间节点,在其淡出之前则是重要的时间段,错过时机将出现效用发挥不足的情况。倡议书未必在第一时间出现,但会很快留下其“身影”,否则,将会在行动中错过最佳时间而影响治理效果。虽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在应对某种现象时都可以发出倡议,但这并不代表随时发起倡议都可行。换句话说,传递正能量的倡议不应迟到。

倡议书通常是某个组织或机构的作为,主要面向本地群众或某一行业群体进行发动。没有明确的倡议或行动主体,就很难找到受力点,相互观望的想法或将继续存在。如果是向全县人民发起的倡议,那就值得全县人民从整体利益的角度去看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比如,“致全县志愿者的一封信”,这就直截了当地指明了受众群体或作用对象是全县志愿者。为了突出行动价值不能盲目地向其他群体发起倡议,因为越界发动的意义并不大。

(四)借助宣传动员发力

在强调必要性的同时,还应强化发动方式,做到让语言表达得当、让呼声能被听见。为此,应借助电台、报纸、官网等媒体凸显价值引领,必要时还需要借助标语、张贴宣传单来发挥作用。只有加大宣传力度,倡议书的内容才会深入人心,获得广泛的认可。倡议书只是笼统地强调要点,一般不会在细节上做出说明,这就需要通过会议学习、观摩学习、在线学习等形式,强化受众群体的认同度,不断提升受众群体的警惕意识、责任意识、防护意识。强调以动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并不等同于以政策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是因为后者“是一个在实现核心政策理念的愿望驱动下,不断探索和调适的过程”[11],前者则是在坚持共同的善这一行动理念下,不断呼吁受众群体参与学习和改进的过程,并强调潜移默化与自我改善的做法,这正是倡议书的价值体现。

此外,应加大倡议主体的介入力度。不管是机关还是行业,都既要用好倡议的宣传载体,更要重视倡议主体的作用,做到有序介入与引导,必要时还应培育精英,让其带头参与社会治理,动员更多的群体加入队列,以实际行动共同推动社会善治。大家参与社会治理。倡议书紧紧围绕现实情况,呼吁大家共同行动起来,勇于承担个人、组织的社会责任。倡议书发出了响亮的呼声,这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包括支持愿望不强的群体,也将在动员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并随之参与到社会治理行动中来。尽管倡议书具有社会治理的效用,但必须看到,倡议书不是万能的、不是高能的。一方面,它在社会治理中的效用依然有限,甚至还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方法,才能巩固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倡议书更多地依赖于大家的自觉性、自愿性及自组织力,要强化倡议书的社会治理功能,当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大家多学多做、向善行善,以便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五、结语

倡议书不是硬性要求,而是借助动员手段让

猜你喜欢
倡议书动员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防火人人有责 四川省林草局发布倡议书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科研诚信倡议书(摘编)
Happy Afternoon Tea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我们的倡议书